粉丝汤还是细粉汤?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前两天有事路过马当路合肥路,三步两步就到了马南油豆腐细粉汤。这是一种乡愁的召唤还是怎样,我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总之很多年了,这家店还是这样子,国营作风、国营口味,一口让你吃回九十年代。店堂不大,生意很好,但再怎样,只做到下午一点,一定歇搁(以前叫收摊?)。虽然挂着“丰裕”的品牌,可是和其他丰裕生煎并不一样,汤只有油豆腐细粉汤一种,大份比小份贵一块钱,其实料是一样的,就是碗大一号,多舀一勺汤水。干点只有生煎、粢饭和蟹壳黄三种,后两种都是限量供应,来晚了只能“明日请早”。那天我去得就有点晚,只有生煎了。幸亏这里的生煎和汤一样,还是老手艺,和其他丰裕生煎的口味不太一样。马南油豆腐粉丝汤是丰裕生煎的一块招牌,九十年代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说起来工艺也有其独特之处。一般油豆腐粉丝汤是白汤,“马南”是红汤。一般油豆腐粉丝汤撒葱花,“马南”撒蒜叶。
马南油豆腐粉丝汤专卖
马当路359号
说是老味道,其实也变很多了。据老人说,这家店原来开在黄陂南路,曾搬到重庆南路,在徐家汇路马当路开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来才落脚到马当路。我记忆中的徐家汇路,还不是现在的通衢大道,以前的上街沿比马路高,可能是为了抵御夏天发大水。建国东路到徐家汇路之间这一段马当路,曲里拐弯更像条弄堂。因为蒙自路原名“新桥路”的缘故,徐家汇路这个路口也被称为“新桥头”,这家开在徐家汇路上的点心店,也被称为“桥头堡”。很多时候,我骑自行车从黄陂南路转到徐家汇路,总要到这家小店吃点东西,吃得最多的不是汤,而是蛋炒饭。二十几岁的年龄,喝汤是不过瘾的。至于什么“中华名小吃”,那真的是无所谓。再后来吃的人忙忙碌碌,老字号苦苦支撑,十几年过去,马当路上这家记忆中的小店还在营业,似乎不应该再苛求什么了。但有一样,我不能接受,那就是原来“细粉”两个字,不知什么时候改成了“粉丝”。
笔者2013年拍摄
当时的名称是“马南油豆腐细粉汤”
“粉丝”和“细粉”一字之差,味道可就差得太远了。说起来,“细粉”可能也是个讹写,因为上海话里,“Xi粉”的“Xi”字,发音类似于“掀开”的“掀”。这个字,也有人成“线粉”。“细”和“线”,我感觉发音上都不太准,但不管怎么写,用“Xi粉”体现了一种上海人的情怀,比“粉丝”入耳、亲切。马南什么时候从“细粉”变成“粉丝”的?我不知道,总之是在2013年到2021年之间的某个时间段。
大汤,加一两半生煎
“粉丝”这个词在如今这个网络社会,有了新的含义。因为玩公众号,经常有人问我:你有多少粉丝?有时我会“捣浆糊”般地回答一句:“一筷子”。粉丝的多寡有意义吗?当然有意义。如果没有粉丝,写文章拍照片成了自娱自乐,想必坚持不了这么多年。粉丝多了,声音也多,喜欢的人和抬杠的人常常同步增长,就像一碗细粉汤,放久了就涨了,筷子一夹,断了。所以粉丝的数量,“一筷子”足够了,根根夹得起,多好。“多多益善”,或许是泥沙俱下的同义词,就像细粉成了粉丝,总不是原来那个味道了。
细粉放得时间长了
上海话叫“涨”
普通话叫“糊”
或许“涨”应该写成“胀”?
总之涨了
离糊就不远了
国营店总有国营店特有的味道,“马南”原来那个收银员阿姨(叫阿姨是客气,估计年龄做我阿姐差不多),喜欢一边收银一边唱邓丽君:“夕阳有诗情,粢饭卖光了,改一两生煎好伐?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找侬一块洋钿……”
现在人换了,歌声自然也听不到了。
又见炊烟 王菲 - 菲靡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