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浪姐》的理由

一名中年直男的心声  Uni-Note Vol.127

这个话题早就该写了。

6月12日,《乘风破浪的姐姐》低调网播,仍然刷屏微博朋友圈。

节目的立意,也许受了“中年女艺人宣言”的影响,也就是2019年底海清在FIRST影展上为中年女演员争取权益的发言。

《浪姐》播出后,有三位80后女同事和若干90后女同行向我“荐题”,看到她们十分买账甚至为节目充了芒果会员,我不好扫兴,只是表示“无感”。

我的“无感”,是看完第一期节目后的判断。

以下是我不喜欢《浪姐》的理由。

节目形式。《浪姐》套用少女选秀练习生模式,节目主体内容就是练习唱跳、表演唱跳、PK唱跳,只不过是把选手换成了30+女艺人,并没有为这个群体量身定制像样的环节,来挖掘她们人到中年的处境和内心。选手中不乏演技出众的优秀演员,在这个节目里却得削足适履,扬短避长,这不是中年女艺人再就业的艰难,而是HR没能“人尽其才”的失职。

选手阵容。如果真的关怀30+女艺人,入围的选手应该符合两个标准,一是演技等业务水平过硬,二是被观众忽视。第一个标准,黄圣依、伊能静够呛;

第二个标准,宁静、张雨绮显然不符合。

而这几位占据了前几期涌现的大部分热搜,节目仍然沦为卡司堆砌。真正“怀才不遇”的中年女艺人,仍然没能出头,比如最近在《隐秘的角落》里又贡献神级演技的刘琳。

评选标准。用“妹妹”的标准选“姐姐”——难道只有青春女团的造型和唱跳才是美?于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皱纹和白发,依然无损她们愈酿愈醇的魅力。

中老年女性有自己的范儿,扮嫩是对她们魅力的遮蔽和侮辱。

节目效果。《浪姐》从第一期开始就树了一个靶子,那就是评选标准备受争议的女评委杜华。如果熟悉芒果台的节目,一定会想起超女快男时代备受争议的女评委柯以敏、男评委包小柏。显然,引导观众向评委开炮是一种策略,或者叫“节目效果”,这种操作,既能制造剑拔弩张的热搜话题,又能衬托选手的无辜和美好。

然而,杜华何尝不是一位认真工作的中年女性,节目组却把她用作背锅的“工具人”,是对节目初衷的讽刺和背叛。

总之,在我心目中,《浪姐》这个节目,就如同一个记者拿着牛逼的热门选题,最后写出一篇自相矛盾、扭曲混乱的傻逼报道。用词激烈,是因为想不出更准确的表达。

非常期待有人完美反驳我的全部吐槽。

今天的封面和配图,除《浪姐》截屏外,来自电影《华盛顿邮报》(2017)、网剧《隐秘的角落》剧照。

獭祭鱼

公号:dailyfish

微博:dailyfis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