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设施化栽培技术
羊肚菌是食、药两用珍稀菌类,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羊肚菌认知的深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羊肚菌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羊肚菌产业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深深吸引了广大种植者。
栽培季节
栽培场地海拔高于600米以上,可提前在十月底播种;海拔低的地方十一月初至十一月下旬播种。当环境最高温度下降到21℃左右时,开始进行播种操作。
栽培场地
根据羊肚菌喜湿、阴暗、低温的特性,宜选水田、旱田、荒地等改造使用,要求坐北朝南,背风向阳,土质疏松,排水和用水方便的田块种植,栽培场地忌连作。
土壤处理
为了尽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量,栽培土地要深耕暴晒约10~15天,并用石灰进行土壤PH值调节及杀虫杀菌处理,每亩石灰用量一般在50~75kg,土壤PH值调整到PH7.0~7.7。
整厢
栽培场地处理后即可进行整厢。根据各种场地的形状,沿着沥水(流水)的方向起厢,一般厢宽60cm、厢高30cm~35cm,厢沟宽35~40cm,菇棚长度以30米为宜。
设施化栽培棚架搭建
棚高2.5cm~2.8cm,宽6m~8m,拱形结构,材质用钢构结构或者竹子结构。在棚中装配两路微喷喷灌设施,保证每个地方有雾状水直接喷洒,以调节播种期、菌丝生长期和出菇期棚内土壤和空气湿度。
遮阳网的遮光率应达到85%以上、塑料膜的厚度要求为1mm。根据栽培地区海拔和当地气候,为防止大雪压垮大棚,一般情况下待春节后气温回升再用遮阳网搭设外荫棚。
播种
播种方式一般有穴播、撒播、条播。在生产过程中多用条播与撒播,即将菌种掰成小块(2cm×2cm×2cm左右)后均匀的撒在厢面上或掏的条沟里,然后用1cm见方的细土覆盖,覆土厚2cm~3cm。播种时,菌种用量一般为200~250kg/亩(含沟面积)。
覆地膜
播种后,立即覆地膜。使用黑色地膜进行直接平铺覆盖,地膜宽度大于厢面宽度,地膜从厢面覆盖到厢沟,然后打孔透气,孔径1.5cm,打孔间距20cm×20cm。
放置外源营养袋
播种后20天左右,羊肚菌菌丝长出菌床表面,之后出现大量分生孢子(菌霜);“菌霜”消退后,开始摆放外源营养袋;将灭菌冷却后的营养袋用刀片划一条10cm长的口立即贴放,划口与土壤紧密接触,间距0.8~1m,每亩摆1500袋左右。
菌丝保育
在整个菌丝生长过程中,应做到雨后及时排水,干时及时补水。保持地表面的土壤不发白,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5%~25%之间。如有杂草,及时清理。如果栽培设施的遮阳网和避雨塑料膜都已盖上,每天要进行通风,保持棚内空气流通,促进菌丝的正常生长发育。
羊肚菌播种后亦不可掉以轻心,出菇前和出菇期在温度、湿度、病虫害等方面皆要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出菇前的管理
当空气温度达到3~5℃(2月),可撤去补充袋和覆盖在菌床上的黑色地膜。为了确保羊肚菌早出产、稳产、高产,掀去地膜后,要及时用宽2米的白色塑料薄膜和竹子搭建50cm高的小棚,以防大风、大雨及连阴雨造成土壤湿度过大,还可以防寒潮冻死菌蕾。
出菇管理
一、催菇
春季气温回升到6℃~10℃左右时,增加散射光照射,增加昼夜温差,补充水分,进行催菇。有效的原基似豆芽粗细、浅白色、细嫩脆弱,须做好保育工作,防止原基夭折。
二、出菇管理
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温度为8~18℃,空气相对湿度75%~85%。出菇时需适当加大土壤及空气湿度,保持土壤湿度65%~75%,不能积水,并勤通风换气。早春温湿度适宜,子实体会生长良好。如早春遇干旱,必须适时补水,补水时可将水放进水沟内,让土壤自然吸收,也可用喷带喷雾,增湿效果更好。
采收与加工
羊肚菌从菇蕾到形成子实体约需15天,一般子实体七成熟时采收,采大留下。采收时要细心,沿着羊肚菌的柄部轻轻一掰即可,切勿伤害到旁边的小菇。鲜菇采下后,采用塑料筐盛装,不要用大箩筐或麻袋、塑料袋盛装,以免使其挤压通气不良,变形变色,影响质量。
新鲜羊肚菌采下后,要立即晒干或烘干。烘干时注意控制烘烤温度,开始40℃,然后慢慢升高,最高不要超过60℃。烘好后,干品有一股特殊的浓郁香味,注意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