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藏医:徐文兵--对付咳嗽,一味地止咳、镇咳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健康财富学堂

健康、养生、财富
4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上次读书,讲的是「痈疽」(字里藏医:徐文兵--阴寒之邪的危害,我又找到了一个有力的论据……)。痈的意思就是皮下、肌肉组织间气血、脓液汇聚,形成的肿胀隆起;疽是痈的演变、恶化、深入,由气血雍盛到气血瘀闭;由饱满脓浆到干枯或流清水;由体表皮肤、肌肉发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渐至五脏。根据《黄帝内经》的论述,寒气入侵经络之中,血液循环就出现凝滞不通的问题,加上卫气聚集正邪交争,寒气化热,出现痈疽肿块,热到了一定程度就腐烂,出脓。如果脓排不出去,就会深入导致筋、骨、髓感染消耗,最终会影响最深的五脏,导致死亡。
这节课,我们来说说一个特别常见的话题——「咳嗽」。对于疾病,常规的做法自然是见招拆招,咳嗽来了就吃药止咳。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种思路并不一定就是完全对症的。想要了解咳嗽这种症状的本来面目,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吧。
咳嗽尽人皆知,但是咳与嗽的区别很少有人知道。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过:有声无痰的叫做咳,有痰无声的叫做嗽。老师也是言之有据,金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载:「欬(kai,四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清朝名医陈飞霞在其著述的《幼幼集成》中沿用其说:「凡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
  
虽然古今的老师都这么说,可我还是不以为然。咳嗽历来就是出声的,甚至用来代指人发言、说话、叫板。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恐怕边关透漏,殃及家人奔骤。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水浒传》第三十八回,戴宗骂宋江:「你这贼配军是我手里行货,轻咳嗽便是罪过!」咳嗽如果不出声,那也没必要加个口字边。
  
单单拎出来,说嗽是无声的,更是荒谬。唱京戏的时候,老生出场前,为唤起观众注意,总是要痰嗽一声「嗯哼」,怎么嗽就是无声的呢?而说咳是有声无痰的则更是牵强,中医虽有干咳、燥咳等词形容无痰的咳,但《伤寒论》中「咳吐痈脓」、「咳吐涎沫」等说法比比皆是,怎么能说咳是无痰的呢?
  
想明白咳嗽的意思,就得说说咽喉、气管和食道。咽喉上通口腔和鼻腔,下连气管和食道,是空气、饮食、唾液、痰涎出入的必经之路。当水或食物通过咽喉时,喉体上提,会厌便向后下倾倒,将喉的入口盖往,使饮食进入食道。当有气流通过时,会厌便自动立起,盖住食道口,使气流直接进入气管。
  
通常人们用嘴吃饭,用鼻呼吸。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张口呼吸,通过鼻子喂食(鼻饲)。只要咽喉分得清,便无大碍。吃饭、饮水时谈笑、打闹,很容易把冷空气咽到胃里,出现腹胀疼痛,直到放屁排出才能缓解。同样,我们也会把水或食物呛到气管里面,这时候气管和支气管就会产生自动的排异反应,肺气上逆而咳,将异物排出。
  
气管和支气管内壁上有一层黏膜,黏膜层有纤毛上皮细胞,每个细胞的表面有数百条纤毛。黏膜下层有大量的黏液腺和气管腺,不断地分泌少量黏液,覆盖在纤毛上皮表面,形成一层黏液膜,用来黏着吸入的尘粒或细菌,湿润、加温吸入的空气。黏膜上的纤毛不断向上摆动,将黏液向咽喉部输送。外部空气越脏、越冷,痰液分泌就越多,排痰就越频繁。痰液输送到接近咽喉的时候,就需要人咳一下,把痰排到咽喉,再吐出或咽下。
  
纤毛运动是无声的、自动的,但是,如果黏膜表面的黏液过于黏稠、干燥,或分泌过多,都会妨碍纤毛的运动。另外,吸入有害气体,长期吸烟,或者吸入空气的温度过低,也会抑制纤毛运动,甚至引起细胞坏死,纤毛脱落。这时候就需要咳,也就是气管、支气管的大幅逆向运动,来排出气体或黏液了。直到有害气体或物质排出,纤毛恢复了自主运动,咳才会停止。
  
食道是一条厚壁肌肉质的直管。食道的运动主要是食道环形肌自上而下,有顺序地收缩造成的一种蠕动。食道的内壁富有腺体,可以分泌黏液,以润滑食道,便于食物团的运行。但是,如果饮食过量、过于肥腻,贲门闭合,食道内的黏液过多,无路可走,人就会嗽一声,把痰搜刮上来,到了咽喉,再吐出去。有时嗽上来的痰会跑到气管里,引起呛咳,现代医学称之为胃食管反流性慢性咳嗽,其实这就是由嗽而咳。
  
其实嗽有点儿像鱼鹰的捕食,吞下一条鱼又吐出来,只不过食物还没到胃里。《汉书》卷九十三《佞幸·邓通传》记载:「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上嗽吮之。」说的就是用嘴吸吮脓液,吸得过头到了食道,再嗽出来。
 
 
所以咳是肺气上逆,嗽是食气上逆。反观刘河间的论述,尽管立论不对,但是结论是正确的,那就是咳是「肺气不清」嗽是「脾湿痰动」咳属于呼吸系统的问题,嗽属于消化系统的问题。两者虽然有密切的联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但是诊断定位还是要明确,因为治疗也是不同的。
  
治咳必须分清顺逆,从咳的性质、音色、节律和咳的时间、诱发或加重因素来判断。一般的原则是因势利导,助肺排痰,不能一味地止咳、镇咳。就像治疗发烧不能一味地冰敷,有时需要吃药发汗一样。现代医学发明了许多抑制中枢神经的止咳药,里面含有可待因、右美沙芬,这些药物和止痛药一样,不是解除病痛,而是让人感觉不到病痛,久而久之还能让人成瘾。
  
其他脏腑也会影响到肺导致咳,《素问·欬论篇》:「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独肺也。」临床比较常见的是心咳和肾咳。心咳是由于劳心过度,心火灼灼,克伐肺金。这种咳一般在激动、紧张时加重,以半声咳为主,夜间重,甚至伴有盗汗。肾咳以咳而遗尿、鼻头寒凉为特征,因命门无火,督脉不温,鼻子吸入的空气无法加热,刺激肺而产生。
  
治疗嗽的关键在于节饮食,消积滞。控制饮食摄入的速度,也很关键。治疗嗽的药物离不开半夏,它清降食道、胃内的寒痰,散冷结。《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这种咽中嗽不出来,咽不下去的痰,用半夏最合适。其他类似的经方还有半夏散及汤、小半夏汤、半夏泻心汤。另外,消化寒痰食积最好的方子,就是三子养亲汤,历来被用于治疗老年人的寒嗽,里面用了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戏曲界有句行话叫做「饱吹饿唱」,大概是因为吃饱了气足能吹,饿的时候腹腔空,能共鸣,胃里也不会有痰上来糊嗓子,影响发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