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月薪30万,想用考研改变命运
根据教育局数据,
2021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有377万人报名,
比去年多了10.6%,
5年内考研人数翻倍。
除了本科毕业直接考研的22-24岁的年轻人,
还有一大批年龄超过30岁的考研者。
大龄考研,
有什么优势?
会碰到哪些难题?
考研对人生真的有用吗?
一条在3月发出一份“30岁+考研人”的调查问卷,
并深入采访数十位30-40岁的考研人。
不少人选择在职备考,
在迈向中年的路上,抓紧时机提升自己;
也有人工作五六年后辞职跨专业考研,
积累一定物质基础后,想找回年轻时的梦;
有33岁大龄单身女性,
边考研边被父母催婚;
不少35岁左右管理岗在职的人考MBA,
试图为职场发展拓展人脉;
最硬核的莫过于职场妈妈考研,
“工作-带娃-备考”三点一线,
几近007奋斗模式。
尽管动机不尽相同,但同是一群很拼的人。
对他们来说,考研成功与否,
不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结果,
而是人生路上的“多一个选择”。
“弃医从文”的李豫鲁
31岁的李豫鲁,是青岛大学广播电视专业2021级的研一新生。2020年底考研之前,他的职业是一名医生,曾进行了4年的医疗扶贫。“全家人都觉得我当医生是理所当然,因为我祖上四代都是医生,太爷爷的老师是清代的末代御医。”
背着父母和医院院长,他在外租了一间自习室,备考传媒专业。医院有事就往回跑,中间开车要3个小时。
李豫鲁形容自己这个群体“向青年逆行”——背着父母和单位偷偷进行考研准备,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和比自己小10岁的人做同学,用20几岁时赚到的钱支持30岁时的梦想,“享受叛逆的刺激与学习的孤独。”
结合50位调查者的问卷数据和20位考研者的深入采访,我们发现这个群体的一些特征:
· 年龄多处于30到40岁;
· 男女比例几乎是1:1;
· 已婚和单身各占一半,已婚者多数已有孩子;
· 人群的年收入跨度在20-100万。
而至于30多岁的人考研的理由,十分多元化。
很多人认为是目前学历含金量不足,导致长期无法升职,“离CEO或者项目主管就差一个顶级商学院的学位”;还有一部分人想打开自己的社交圈,包括挖掘项目的创业人士、寻找同伴的企业老板、远离职场多年的全职妈妈;极少数人提到了考公务员、孩子读书看父母学历等小众原因。
2020以来疫情的影响,使这个群体又更“壮大”了。根据《2021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全国今年比上一年整整多出了36万的考研者,其中不乏疫情影响下升职受阻、甚至失业的大龄考研者。
32岁的脱口秀演员呼兰谈“中年危机”
我年过30岁,为何选择考研?
2020年中,在某广告公司任HR总监的陈挺,用3个月的时间裁掉了办公室近80%的员工。老员工会来找他“求饶”,后来他一度听到敲门声就恐惧。
亲历一波裁员潮后,“为了摆脱那种窒息感,也是想督促自己要进步。”他跟公司协商签了一份协议,37岁的他决定脱产考研。
如今他正在居家备考某商学院,“专业难度较小、适合30+人群的管理类硕士(MBA、EMBA、MEM、MPAcc等)现在尤为受欢迎,我们的项目今年录取比例从4:1变成近8:1。”他解释说,“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备考妈妈郭德冈
“说白了就是内卷”,在华为做行政、33岁的郭德冈说,从去年开始,有同事突然就考上了复旦,家里人开始备考南大,大有人人都是研究生的趋势,她联想:学历是否和升职挂钩?
对于在山东长大、从小被教育“学习和吃饭一样重要”的郭德冈来说,考试是强项。
几个月后,她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附言“上班、带娃的间隙抽空复习,竟然比去年国家线高近70分”的研究生初试成绩单照片,她也觉得自己有点凡尔赛,“但这个成绩确实缓解了焦虑”。
丈夫对她考研尤为支持,主动承担起带娃重任,“高学历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整个家庭未来的保障”。两个人决定等她考上以后交换生活状态——丈夫再去考研,她负责学习、带娃、分享经验。
准备考教育类研究生的Lisa
33岁的补习班老师Lisa认为部分企业对研究生学历有硬指标,比如说公立院校招聘,比如说公务员考试。
她在补习班教英语,断断续续已有10年。她的工作包含帮老板筛选面试者的简历,“我招人时一般会先把研究生学历的人挑出来进行复试,再去看本科学历的人工作经验如何。”
而Lisa自己的职业理想是进入公立学校或者知名教育机构,如今她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自己的“教育类硕士”考试,“明白用人单位对学历的心态后,我就照着这个方向努力。”
34岁的苗庄之前在人民日报当了10年记者。辞职读研,是因为记者日复一日的工作能看到尽头,能力没有提升,在体系下性格越发圆滑,“其实现在80%的工作未来都会被AI淘汰”。
目前他比较感兴趣的领域,是AR、VR技术在新媒体领域的运用。
他认为自己本身已经积攒了多年的工作经验,正好趁着疫情这段全球经济紧张的时期,去学一些新型专业,待经济复苏后,再申请自己理想的工作。
李豫鲁租的1000元3个月的自习格子
自习室、居家、培训机构:
苦读还是花重金?
无论是脱产还是在职,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
开车3小时来回单位和自习室的李豫鲁是个极端案例。他在曲师大租了考研自习室的一个格子,30个人共用一整间,3个月只需1000块。他说这是为了“彻底和熟悉的环境隔绝,一心一意把备考这件事做好。”
开车途中,他会提前复印好单词书放到手机支架上,红灯亮了就翻上几页,经常会被后面的车摁喇叭,“还是有点危险,不推荐大家都用这个办法”。
到了自习室以后,空间里最响的声音就是翻书声。没有人吃东西、聊天,手机调成静音。李豫鲁在自己专属的课桌上用彩色胶带工工整整贴上了每日计划。
职场妈妈JoJo
单身人士或许可以选择自习室或者图书馆,拖家带口的职场妈妈们往往必须在家完成复习。
职场妈妈JoJo的孩子刚满2岁,家里没什么人能帮忙带孩子。平日她报名了3000元的网课,每天上班前看1节课,中午午休温习,晚上回家再看上1节课。等到临近考试的1个月,再请一个私教突击薄弱环节,1节课1000元,上完5节课,就差不多上考场了。
李老师主要负责考研培训的销售,他认为绝大多数30岁以上的考研者“不听营销、不爱花钱”。
“如果说一个考研套餐,包含了考研资料、项目推荐、一对一辅导、英语私教、面试模拟等等。他们会在套餐里挑出最需要的部分,再去计算每个项目的成本。一个6万6的套餐最后就被拆成了一个2万3的组合。”
38岁全职妈妈韩小鱼曾经参加过考研机构的宣讲会,拿走了他们免费发放的考研资料,自学效果也不错。
但也有极少数愿意花重金的人。
李老师透露,过去的5年里,他的200多个学生中,只有一个冲到了最前端,进了美国沃顿商学院。撇除学生自身的努力,“她花了10万,我们突击了面试,Personal Statement来回修改了5遍。”
这位学员在申请前就查阅了大量商学院的资源配置,包括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在沃顿,这个数字约是100万。
到了30岁+的年纪,“考研人”的社会经验也多了,大家会更理智地权衡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记忆衰退、被催婚……
大龄学习的困境一点不少
尽管大龄考研人的目标更明确、心智更成熟,但“逆龄而行”的学习中,碰到的难题还是一点不少。
传统的考研有两个阶段:全国统考和面试。大多数大龄考研者比较头疼的是英语、数学、政治,主要都和这个年龄段人“明显下降的记忆力”相关。
《死亡诗社》片段
34岁,从部队退伍的穆西目睹了多个队友的“职业瓶颈期”——转业或者是继续留在部队,都会受到学历的限制。他决定报考中欧商学院,而备考科目中尤为折磨的是英语的练习,“拿红宝书背单词,从abandon(放弃)开始。翻到第二页的时候,第一页的单词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反反复复一直是abandon、abandon。”
因为长期在部队,没有英语使用环境,他的口语更是别扭,私教老师形容“和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没太大区别”。
比穆西更惨的是英语老师的另一个学生,据说学着学着人就不见了,3个月后再见到他,说是因为考研得了抑郁症。
自嘲自己是“996打工人”的李阳,每天下班后还是会用kindle刷往年的研究生考试题。他认为“自己的脑子割裂得太厉害”,总是没法从工作中迅速切换到试题,等到缓过来,往往就快睡着了。
这也是大多数在职备考的打工人们普遍碰到的难题,“无解,只能挺过去。”
JoJo在工作间隙期,复习试题
让所有考研者最佩服的“王中王”——非工作、带娃、读书三合为一的全职妈妈莫属。
备考湖南师范大学MBA项目的JoJo正是这样一名职场妈妈,本职是一名银行职员。2018年她第一次裸考,英语差了几十分。2020年4月再次报名考研,开始认真复习。
不幸的是,复习阶段撞上了银行的业务高峰期。领导出门跑业务,她要处理办公室大大小小的考核、报表,并且及时和总行沟通。几个月下来,她瘦了十几斤,内分泌失调,住院好几天,休息了快2个月才缓过来。
先生为此十分反对她考研,认为这是“雪上加霜”,给自己太大压力太累了,而且耽误了孩子成长需要陪伴的黄金时期。
JoJo知道,学习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16岁,妈妈突然中风,家里人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妈妈的病上,她高考失利,只能先读专科。在过去的10年,她也一直以赚钱给妈妈治病作为唯一目标。直到2年前,妈妈去世了,“我才开始想重新做自己,不再只是去赚钱,我想去弥补学习上的遗憾。”
答应了先生就“只搏一次、不录取就放弃”,JoJo每天看书8-10个小时,主要在中午、晚上还有周末。就连这次跟一条的采访,也推迟到了她研究生面试结束以后。
收到录取通知,JoJo迫不及待地给我们发了条微信:“梦想终于实现了。”
不论考上与否,都是人生常态
无论是20岁,还是30岁、40岁,学霸永远是学霸。
31岁的Vivian考上研究生乃至读研的经历堪称强悍。怀孕3个月考上美国康奈尔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中欧商学院的MBA项目;怀孕7个月开始上课,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临盆,在隔壁的学校医院生娃;孩子出生不久就交给了学校的Nursing Room照顾,然后跟教授商量,把延期1个月的期末测试给考了。
同是学霸的郭德冈,计划未来做综合管理的岗位,前年考了财务相关的中级经济师,去年考了人力相关的人力资源师,算了算还缺一个工商管理类的硕士,今年就考上了西北大学MBA项目笔试加面试的第一名。
考上了,当然满心欢喜,好好把握机会提升自己;但就算考不上落榜了,对绝大多数大龄考研人来说,也不再是天大的事情。
“都是有工作保底的人,今年考不上就明年继续咯,拖个3、5年也是常事。”
“尽管过程苦,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吃苦的机会。”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再体验一次这种沉浸的学习的心境,就已十分受益。”
Lisa今年英语差了几分,考研落榜了。短暂的自我怀疑后,她理了理思路,打算先回补习班继续上班,“我的5年计划,是在明年考研成功,后面3年边工边读,第5年去公立院校面试。”
刚满30岁的奶爸朱贞自嘲说成为了“大龄考研人中的反面教材”。他原本从国企辞职,计划考北大光华,“今年竞争太激烈,我过了去年的分数线,发现今年竟然高了5分。”
收到结果后,他分析了未来几年家人的需求和自己职业发展路径,决定暂时放弃自己的考研计划,开始创业做幼儿教育。
面对考研的成功或失败,有人欢天喜地,有人淡然处之,有人再接再厉,有人暂且搁置。
无论如何,30+考研人:不再为考试的结果痛哭流涕。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均已购买版权
本文章为“一条”原创,未经允许不得删改、盗用至任何平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