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书随笔:要与孩子们心与心的交流
最近笔者开始拜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这是震撼人心的讲演,也是中美教育观的碰撞与交锋。通过雷夫老师一次次精彩纷呈的回答,也让迷茫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同时也在深刻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
结合雷夫老师的讲演,认真剖析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真正的教育是师生的心心相印。
下面先来回顾一下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里,主持人与雷夫老师的一段精彩答问:
主持人:您的学生那么尊敬您,您能告诉我们您是怎样做到的吗?
雷夫:我不需要他们爱我,只需要他们信任我。
雷夫补充:一个老师,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很容易,但是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很难!
反思:对于雷夫老师的回答,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其实真正的教育是要建立在师生彼此的相互信任前提下,而要想彼此相互信任就必须做到彼此平等,相互尊重,也就是说要心心相印。
可是习惯了崇尚“师道尊严”的我们,已经在无形之中将自己和学生的位置放在不同的高度,很难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对于老师的尊敬导致了也只能是“敬而远之”,同样老师对于学生的“爱”,也只能是父爱或者母爱,这种师爱并不是最高境界,并没有和学生建立彼此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把这种爱达到了朋友之爱,同志之爱的境界,才会让师生彼此心心相印,才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真实而有效。
其实雷夫老师的这种观点,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理念是一致的。陶行知老先生就曾经告诉我们: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陶老的这句肺腑之言指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待孩子要有一颗晶莹剔透的爱心,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可是看看我们目前的教育,在极度功利化的侵扰下,教育已经变得产业化了。在很多学校,师生关系已经演变成了“我教你学、我管你从”的专制关系,师生之间根本没有平等地交流。
正是由于这种没有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很难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不能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我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只把我们当作老师。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敬,同志的尊严,兄长的尊严,父亲的尊严。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何今天的教师很多都很焦虑,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就在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只是为了分数而教书、读书,很多教师和学生已经没有了崇高的精神世界,更多的是事彼此之间的冷漠、麻木、虚伪甚至是敌对,这不得不让人为今天的教育感到忧心忡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陶行知老先生爱心的写照。同样为何雷夫老师能够在第56号教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就在于雷夫老师活得很简单,因为他给予了孩子们终极关怀,把教育当做一种信仰,一种宗教,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孩子将来的安身立命来考虑,来工作。
我的教育同行们,爱我们的孩子吧,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童心、爱心和责任心,始终把人文关怀的精神用在教育之中,走进孩子们的情感世界,与孩子们心与心的交流,才会让我们走进理想教育的殿堂!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