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随你怎么创新,但唱的方面抓不住人,就很难传世”

 京戏演出沉寂已久了,我们不看京戏也习以为常了。但近日却怦然心动,去看了青年演员李军主演的《杨家将》,还因为剧本经王涌石同志整理过,说老实话,不免有点担心,不知改成了什么样子。

 一个据说是已经久违了的现象,离大舞台还有两条马路,就有人拦住了问是否有退票,剧场门口当然更多。请客票确实不少,但场子里时时掀起的叫好声恐怕还是出于自己掏钱买票的人当场激发的豪兴。看京戏就是希望有这点热闹,不仅台上唱戏的感到有劲,台下看戏的也坐得住,不会因难耐寂寞而抽身。

《碰碑》奚啸伯饰杨继业

 那些掏钱买票的人又叫的什么好?我想,他们大概都是老戏迷,《碰碑》中老令公的大段唱,《清官册》中寇准独坐馆驿的大段唱,他们都是熟悉的,今天就是来听这个的。要是王涌石胆大妄为下,大刀阔斧地删节若干(现在也删了一点),或者嫌原来的唱词思想境界不够高,改写两段再把唱腔变一变,效果会怎样?我不敢想象。

 如此说来,京戏是不是就死抱住那些老腔老调,一点动不得了?我也不敢这样主张。反正京戏这玩意儿就是有点怪。不喜欢的人硬是一句也听不进,喜欢的人就是要讲究那个谱儿、味儿,连伴奏的胡琴拉得不对劲也要大摇其头。这就难坏了此中有志之士:究竟是迁就老戏迷好呢,还是开拓新路,争取新观众好?

《碰碑》孟小冬饰杨继业

 这还用问?从京剧的发展前途来看,自然是开拓新路为好。老戏迷正逐渐消亡,虽然近年不断有中青年的新戏迷加入行列,所占人口比例总是极少数。但历年的创新尝试,常常又是花了很大力气,结果却是新老都不领情。老戏迷也许当面不好说什么,背后的话是不大入耳的,新观众呢,似乎也没有由此产生特别的兴趣。

 于是就不免想到那几出曾奉为“样板”的现代京戏所以能称霸一时,固然有强制推行的政治因素,但剧中有些唱段,确实是“呕心沥血”研究过,发挥了京剧特有的韵律,新观众可以当歌唱,老戏迷也能聊以解馋地咀嚼那个味儿,直到今天,余韵未绝。

时慧宝之《碰碑》

 可不可以这样说,京剧随你怎么创新,但唱的方面抓不住人,新得让人听来怪腔怪调的,就很难传世。改老戏更要特别慎重。《杨家将》中的“金乌坠”、“叹杨家”、“听谯楼”等唱段经过前人的不断琢磨,已成为典型,后人只有丰富的义务,没有否定的权利。即使你才大于天,也不要做那种吃力不讨好的傻事。

 老戏迷首先是迷上京剧的唱,再迷上戏的。吸引新戏迷,只怕也得使用这个手段。

1993年9月12日

(《人生看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