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缠丝玛瑙
具文献资料及馆藏品出土记录来看,缠丝玛瑙管饰品起源于两河流域,时间为公园前(西元)2500年左右,即距今4000多年前。
彼时,苏美尔工匠已经掌握了加工高硬度玛瑙的尖端技能。西元1500年左右,大量玛瑙饰品沿早期丝路的“北道”输入我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土上流阶层不断左右着缠丝玛瑙的流行趋势,使之从西亚玛瑙的“高透、高玻”逐渐向“类玉型”转化(类玉型材质也是唐代出现的二型镶蚀天珠的主要载体),从而衍生出管钻大孔、皮革纹抛光等技巧,以及温蕴内敛的西北玛瑙材质(此为鉴定西亚缠丝和藏系缠丝的基本标准)。
由于开矿技能的薄弱,古人只能拣选玛瑙籽料磨制成品,取料、加工极为繁琐,更限定了缠丝玛瑙的高端品级。在中原流行近2000年后,缠丝勒子逐渐被大批量出矿的玛瑙糖料(琼玉)所取代,进而演化出新一轮的饰品潮流。在其新老交替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缠丝玛瑙勒子被中原商人贩往西北(或回流西亚)、云南和西藏,藏人的丧葬风俗,则决定了如今西藏还能见到传世缠丝勒子,而中原仅在出土馆藏品中偶见。
以下两图属 火供
魏文帝曹丕曾为缠丝玛瑙勒子作《玛瑙勒赋》
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役)[域],文理交错,有似玛瑙。故其方人因以名之。或以系颈,或以饰勒。余有斯勒,美而赋之。命陈琳、王粲并作。辞曰(一作“其词曰”):
有奇章之珍物,寄中山之崇冈。禀金德之灵施,含白虎之华章。扇朔方之玄气,喜南离之焱阳。歙中区之黄采,曜东夏之纯苍。苞五色之明丽,配皎日之流光。命夫良工,是剖是镌。追形逐好,从宜索便。乃加砥砺,刻方为圆。沈光内灼,浮景外鲜。繁文缛藻,交采接连。[奇章□□,够(王+乐)其间。]嘉镂锡之盛美,感戎马之首饰。图兹物之攸宜,信君子之所服。尔乃藉彼朱(罒+剡),华勒用成。骈居列跱,焕若罗星。比堂误截数语,蒙作陈琳,今合《艺文》、《御览》正之。
以下图属 火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