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乙瑛碑》书写技法
2017-11-04 17:00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东汉恒帝永兴二年,鲁相乙瑛奏请置百石卒史掌管礼器,此碑就是记载这件事的。
在孔庙众多的碑碣中,《乙瑛碑》与《礼器碑》堪称双壁。它们是汉隶中最美的两通碑。和《礼器碑》相比,《乙瑛碑》更为秀美丰润。
《乙瑛碑》书写技法
点
隶书点的变化十六种(一)
一、正点 :
逆锋起笔,稍顿既右下运笔,然后转势向左下方行笔,渐提,收笔出锋。
二、 横点:
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轻松自然运行,回锋收笔。状似横画,但注意写的太粗太长。
三、竖点:
藏锋逆入,稍停即向下转锋,切忌写的细长或粗短。
四、 侧点:
逆锋向右上行,稍停过程中略向右下顿笔。然后向左下顺势提锋收笔。
点
隶书点的变化十六种(二)
五、撇点:
逆锋起笔,转笔向左下方运行渐提,或回锋或出锋收笔,此笔画不要写的粗大。
六、捺点:
逆锋切入,转锋向右或向下运笔,由轻渐重,至捺脚处重按后即由重渐轻。力到锋尖,笔画宜粗短。
七、横挑点:
或露锋或藏锋切入,转笔向右或向上渐行渐提,出锋收笔,不宜写的粗长。
点
隶书点的变化十六种(三)
八、上对点:
左右两点的起笔应基本相对,然后顺势向左右或左下右下出锋。
九、上分点:
虽然中间有笔画相隔,但左右仍需基本对平,形成遥相呼应、相互顾盼之势。
十、下对点:
此二点为左撇点和右捺点的结合,书写时应注意错落有致,变化活泼。
十一、下分点:
此二点在书写时起笔应大致相对,然后向左下和右下出锋,宜粗短些。
十二、左二点
二点的起笔应有所不同,或方笔或圆笔,上下宜紧凑些,气势必须连贯。
点
隶书点的变化十六种(四)
十三、 下三点:
在书写时应注意三点的笔画即要各不相同,又要相互顾盼呼应,生动活泼。
十四、 左三点:
上下排列要参差变化,并注意气势的连贯,切记大小一样,有时为了书写的需要,上、中、二点可用牵丝连带。
十五、 四平点:
在书写时要写出各点之间的启程呼应,还要注意使它们的形态各有不同。
十六、 多合点:
一个字中如出现许多的点,要使每个点的写法有所不同,并注意它们之间的气势连贯。
横
隶书横的变化四种
一、长横
逆锋起笔,稍停转锋向右,中锋行笔,收笔时或笔锋转势向左回提,或略停即提笔空收。
二、粗细横
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边行边提,至收笔处,轻提回分锋,呈前粗后细状。
三、弧横
此笔画在书写时,应注意起笔后先往右上运行,至中间再往右下运笔,略呈弧形。
四、细横
有的字结体的变化,其横画不宜粗长,应写的瘦劲点。
竖
隶书竖的变化四种
一、长竖
起笔藏锋,转锋向中锋运行,回锋收笔,应粗状有力、刚劲挺拔。
二、细粗竖
起笔向下运行时边行边按,收笔圆转回锋,上细下粗状。
三、弧竖
与弧横类似,在起笔后往下运行时应先向右下运笔,至中间时再往左下运笔,略呈弧行。
四、斜竖
此笔画在起笔后,往下运笔时应向左下方运行,切忌垂直。
撇
隶书撇的变化十二种(一)
一、竖撇
起笔后向下中锋运笔,约至三分之二处转锋向左,转弯处宜圆转,回锋收笔。
二、斜撇
逆锋起笔,稍顿后转锋向左下运笔,斜势大些,收笔时或圆转回锋,或略停空收。
三、弯撇
逆锋起笔后转锋向下,至中间出圆转向左,圆弧的大小及位置,根据结体的需要来定。
四、平撇
起笔后向左撇出,它的上沿线基本相平,下沿线略呈弧行,或收笔出锋、或向左之间出锋。
撇
隶书撇的变化十二种(二)
五、短撇
或露锋或藏锋起笔,向左下顿挫运行,回锋收笔,书写时要做到短促有力。
六、尖头撇
出于结构变化的需要,该笔画起笔应露锋入笔,头呈尖状。
七、尖尾撇
此笔画在书写至接近尾部时,应边行边提,渐轻,较快出锋,力到尖锋,尾呈尖状。
八、圆尾撇
行笔至尾部,锋尖向上或向下圆转回锋,尾部略圆均,忌过于肿大。
撇
隶书撇的变化十二种(三)
九、出锋撇
书写至尾部,笔毫向右上圆转回锋,至适当处向上或右上方出锋。
十、带勾撇
行笔接近尾部,不要提笔,仍向上和右上圆转运笔,然后边行边提出锋,弯勾需自然活泼。
十一、带折撇
该笔画在起笔、转锋向右或向下运行后即以圆转或折转向左下方运笔,转角处切记粗重。
十二、带横撇
逆锋圆转起笔向右运行,至适当处即转锋(或圆转、或折转)向左下方行笔,转角要灵活自然。
捺
隶书捺的八种变化(一)
一、直捺
此捺较挺直,运笔时应畅快直率向右下行,边行边按,中部切记弯曲。
二、平捺
起笔后向右下边行边按,同时根据结体的需要,有一定的弯曲状,做到生动活泼。
三、斜捺
运笔的斜侧和弯曲的程度在直捺和平捺之间,忌生硬和过于弯曲。
四、短捺
起笔后向右或向下边行边按,中部宜竖直,整个笔画应短粗状实。
捺
隶书捺的八种变化(二)
五、小捺
出于字的结构等因素,有时的捺画应写的细小点,以此来衬托其他笔画。
六、戈捺
此笔画为整个字的主笔,书写时粗重点也无妨。起笔转锋后即向右下边行边按,中部要挺拔有力,尾部宜雄强自然
七、走之捺
该笔画的起笔往往与前一笔或前几笔相联系,在书写时要在注意上下左右大小粗细关系。
八、心底捺
在书写该笔画时要根据整个字中其他部分的大小多少来决定该笔画的斜直、大小、粗细,使之整体协调和谐。
钩
隶书钩的十二种变化(一)
一、竖钩
藏锋起笔后转笔向下,宜挺直,至转弯处要圆转,然后向左运笔,边行边提出锋。
二、斜钩
此笔画在(向右下或左下)运行时,要视整个字的结体来决定其斜度,保持重心平衡,钩不宜粗大。
三、右折钩
藏锋或露锋起笔后向下行笔,至适当处转折调整笔锋向右运行,要求活泼渐粗,尾部微上翘。
四、短钩
该笔画在行至转弯处,要求圆转,其钩不宜粗大,微向上钩。
钩
隶书钩的变化十二种(二)
五、长钩
该钩略呈半圆状,斜势,转角处忌方折,向左钩出应舒展有力,收笔或出锋或回锋。
六、粗钩
运笔向左或向右至转折处,应边行边重按,略粗状有力度,做到雄强稳实。
七、平钩
转折向右行笔过程中,为使整个字显的劲朴,宜写的平直点,尾部略微上翘。
八、弯钩
向左转笔要求圆转,接近尾部逐渐向上运行,呈圆弯钩形状。
钩
隶书钩的变化十二(三)
九、回锋勾
运笔至尾部,将笔毫向上或向下圆转回锋,做到稳实有力度。
十、出锋钩
向右或左运笔接近尾部,要求边行边提笔,由粗渐细,稍快出锋,切记浮滑。
十一、横折钩
该笔画实为折与钩的组合,在书写时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笔,做到连贯自然。
十二、右向钩
中锋向下行笔,至适当处转折调整笔锋向右上方运行,至收笔处或出锋或稍挺收起。
波
隶书波的变化八种(一)
一、长平波
逆锋向左下方顿挫,势饱劲足,形成蚕头,中部微细,至尾部稍停顿后向右偏上逐渐顺势提锋,形成一波三折之势。
二、方头波
落笔取逆势,然后向下切入成方笔,似刀切状,转笔向右运行,中部很尾部的运笔和长波相似。
三、翘尾波
行笔接近尾部,稍重按后向右上方逐渐提出比锋,尾部上翘。
四、小尾波
此笔画在运行时,宜瘦劲些,至尾部处微按(有的甚至不按)后,即向右出锋,雁尾不太明显。
波
隶书波的变化八种(二)
五、底尾波
行笔接近尾部,向右下边行边按,然后向右出锋,整个笔画略成弧行。
六、大尾波
该笔画在书写时宜稍重顿按,使其下部粗大有力,上沿线较平。
七、竖折波
此笔画是竖画和波画的组合,在书写时要注意衔接自然。
八、藏锋波
书写该该笔画的尾部时,稍重按后向右提笔运行些许即将笔锋回转裹藏收势。
折折
隶书折的变化八种(一)
一、方折
该笔画为横画和竖画的组合,转折处稍提起,调整笔锋后于远处入纸向下徐行。
二、上角折
此种类型的折法,在书写时笔锋至转弯处微提,向右上方换向转笔向左下运行。
三、右折角
将笔行至转角处,即向左下方换锋运笔,右角明显外突。
四、圆折
转折时笔锋稍转,宜圆润灵活,切记顿挫粗重运行。
折
隶书折的变化八种(二)
五、竖折
行笔至转折处,将笔锋调整后向右运行,竖与横及转角要连接自然,和谐统一。
六、下斜折
书写至转角处,即转笔向左下斜势徐行,使折角一下的竖画向内收。
七、上斜折
逆入向左下运笔,至适当处即转锋向右,使折角以上的画成斜势,转折处宜大些。
八、绞丝折
由于该笔画的折角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参差错落,力求生动多变,形容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