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古漳窑油滴釉古酒盛器欣赏

在中华文化的造形艺术中有个特殊的现象,即大量的琢器(立件陈设器)基本都是盛酒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中华文化造形艺术的源头是青铜器,而青铜器的历史教科书式的说法大约绵延了1500年,青铜器在商代的祭器和西周的礼器阶段盛酒器的比例相当高。历史进入陶瓷阶段的时候,瓷器的艺术造形在习惯的惯性力作用下有意无意地就沿着青铜器造形的脉络走了下去,尤其到了北宋,文人复古,使得宋瓷因为吸收青铜器造形艺术的营养而达到了陶瓷造形艺术的高峰。

偶遇到一件明晚期万历朝的虎鞭酒的盛器,略加考证,有些小发现。

这件福建漳窑油滴釉开光青花带盖梅瓶,高460×直径270mm ,重量4.31kg,底款为“万历乙卯年漳州东溪乡冶子陈福成窖藏酒”,万历乙卯年为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距今400多年。

这里出现了“冶子”一词,是什么意思呢?查《百度汉语》,“冶[yě]”的释义为“熔炼(金属)”,《百度百科》也解释为“用焙烧熔炼等方法提取矿石中所需的金属。”

这和我们平常感觉到“冶”字的语境是冶炼金属一致。而“子”字就好懂了,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时候后缀以子表示尊敬,例如孔子、先秦诸子等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金属冶炼铸造的大师也称为“子”,最有名的金属铸造大师恐怕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铸剑业的始祖欧冶子了,就是欧姓的冶炼铸造大师之意。

而陈福成是漳州东溪乡的陶艺大师,称“陈冶子”,使我们知道了其实古时的金属冶炼和陶瓷烧造同属一个大的行业概念,查《百度百科》“陶冶一词的释义就是“1、 陶工和铸工。2、指制作陶器和冶金”,引申为“3、教化裁成,修养品格。4、指怡情养性”的。

漳窑的历史相当悠久,上溯可到青铜器时代,一直到宋代还都是鼎盛期,漳窑瓷器还从漳州月港大量销往海外。可是,因为清朝初年清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使得古代贸易名港月港连同漳窑古窑衰败湮没了。古老的漳窑以生产米黄色开片瓷为主,窑变油滴黑釉极为罕见,再加上古老的漳窑在清代就已经灭迹了,所以,明确为漳窑的这件油滴釉开光青花带盖梅瓶就显得更加珍稀了。

漳窑大师陈福成的白瓷佛像现存国家博物馆,如下图。

根据博物馆的解说:漳州窑白釉释迦牟尼坐像,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漳州府东溪乡漳窑瓷塑大师陈福成制作并供奉在泉州开元寺,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高62.6×底座长25.2×宽21厘米,释迦牟尼头顶螺髻,左臂披衽,右臂袒露,胸饰“卍”字纹,双目微闭,双手叠加腹前,掌中有一宝珠,跏趺坐于莲座之上,莲座下配以底座。底刻“开元寺”、“大明万历乙卯年漳州府东溪乡”、“冶子陈福成叩谢”,可知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这尊如来佛祖漳虽然没有入选“福建博物院的12件镇馆之宝”,但也绝对堪称明代最美的佛像之一。

话再说回到这件油滴釉带盖梅瓶,所谓油滴釉,平时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宋代油滴釉建盏,如:

而此器则是立件,并兼有青花,尤其是可以明确器物的窑口、制作年代和制作者(一代名师),实在是珍惜难得。

这个古酒盛器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特点,就是器身上的“炮钉”,这种“炮钉”上溯到元代就有类似的装饰办法,如下图:

这是件元代珐琅彩仿银器嵌宝辅首瓶高340×直径240mm ,重量3.53kg,元明两代就有珐琅彩瓷,只不过和清三代的珐琅彩有所不同。元明两代所用珐琅彩大多数实际上就是搪瓷釉。搪瓷釉就是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的碱-硼-硅酸盐系的玻璃态物质。加上0.1~2.5%的各种金属氧化物就会呈现红、赭红、黄、蓝、绿等彩色。这种搪瓷釉彩料可以涂施在金、银、铜、瓷等材料的器物上,焙烧后便成为金属胎、玻璃胎、瓷胎的珐琅器,此器即为瓷胎珐琅器。

因为是元代器物,自然会联想到“炮钉”是草原金银器纹饰对内陆瓷器纹饰的影响形成的。后来,一件宋代福建漳窑油滴釉开光青花玉壶春瓶图片才让我们知道早在宋代漳窑上就有“炮钉”了,并且纹饰的整体布局一直传承到明代晚期都没有变化,如下图:

实物是无言的历史,实物不言而雄辩。爱好古酒收藏的藏家们,你们手里的古酒盛器可能就是稀世珍品,后世子孙考证历史需要它们,殷切地期待你保存好,此乃功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