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滞后的现实与走马观花的悲伤
作者:Muzuer
校对:litcave 工作室
配图:Online
《第七天》这本小说一出来的时候,宣传也轰动一时,最后也是毁誉参半,像极了麦家写的《人生海海》。
他们期望找寻一个转型的出口,期望获得描述当下的能力就仿佛他们在原先的领域那样如鱼得水,可惜这些实验,在我看来并非十分成功。
1.边缘的悲剧
余华的《第七天》在别人看来有些魔幻主义的色彩,但是骨子呈现的还是对社会零余者的关注,杨飞,这个在社会上随波逐流的人物生来就是一个不断遗弃的角色。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被生母、被养父、被妻子、被社会其他人所抛弃,但是这种抛弃有时候又并非是出于纯粹的恶意,更多的时候是出于无奈,然而余华更为擅长的是描写这些抛弃者的无奈,而在这篇小说里余华似乎更像通过描述这种底层的无奈串起了整个故事线。
《第七天》描述了很多黑暗的社会现实,被暴力强拆而死于家中的工人夫妇,连年亏损最终死于自家餐厅爆炸的袁氏一家,被当做医疗垃圾扔到河道的27个婴儿,为了给死去女友买墓地而卖肾的小伙……这林林总总的现实悲剧叙述延续着的是余华对于底层零余者的人文关注,只不过在面对着人被资本世界异化的大潮之下,余华对于这些人物的描述实在有些浅显。
相比于《活着》而言,《第七天》的背景是在现代社会,但是却不像是《许三观卖血记》那样对于人物有着连贯而深入的描述。在《第七天》中,作为主角的杨飞更像是一个游离在世界之外的孤魂野鬼,为读者讲述一段段他所见证而非自身遭遇的人间惨剧。
小说篇幅并不是很长,它化用了《圣经》中造物主创世纪的七天来分别描述主角杨飞死后所遇见的故去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并用他自己寻找死去的养父的故事来作为全文的线索。
从一开始在殡仪馆的贵宾与平民的分层,再到一个个死去的人在面对社会分化的无奈,故事里的这些人或鬼组成的集体就像极了市场化社会的缩影。在那里,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拥有足够生活的物质,都期待在社会中找到更舒适的位置。
小说中对此描述最典型的莫过于鼠妹刘梅和伍超的故事,两个从乡村来到城市打工的青年,顽强地抵抗着物质的欲望而倔强地生活在一起。刘梅羡慕小姐妹的Iphone4S,也想要通过贩卖自己的身体来获得这种物质享受,但因为爱情她最终没有那样做。
然而被资本异化的社会总会寻找方式吞噬这些个体,特别被物化的女性。这些个体被社会所分析并进一步消费,刘梅在工作时频频被骚扰,伍超为了买墓地葬女友不得不卖肾便是最为直接的两种形式,只不过余华在这本书里表现得太过简单,被讽刺为微博上的段子似乎也不为过。
By @Xavier L.
2. 余华的乌托邦
在这本书里,余华还试图以一种乌托邦式的反讽来展现异化的无处不在,在杨飞和诸多底层的人死后,他们因为没有墓地而都不能被火化安息,由此反而在一片虚无的乐土里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夜莺班的歌声过来了,歌声断断续续。身穿白色衣衫的李月珍缓步走来,二十七个婴儿列成一队,跟在她身后唱着歌爬行过来,可能是青草弄痒婴儿们的脖子,婴儿们咯咯的笑声时时打断美妙的歌声,来到这里后,李月珍吧婴儿一个个都抱到河边宽大的树叶上,婴儿躺在风吹摇曳的树叶里,歌声不再断断续续,犹如河水一样流淌起来。」
这样的画面像极了祥和的伊甸园,但其实也就是现实中的“死无葬身之地”,然而就像杨飞最后对着死去的伍超说的那样
「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哪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Online 年轻的余华诚然有些潇洒的
3. 瑕疵与瑕疵之外
有读者评论说看看余华近来长肥的脸就知道他在退步。先锋派作家在浪潮之后的无力似乎也有目共睹。对大同社会的期待和对社会异化的悲伤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文字的敏锐与否关键在于作家的观察和表现力上。
余华在《第七夜》上的表现显然并非很好,甚至很多时候都讽刺过头而有些犬儒起来,与此同时,李月珍莫名其妙的善良以及鼠妹与伍超过于戏剧化的死亡都在放大余华写作本身的缺陷,仿佛这些人物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是悲剧事件本身的载体,由此余华对于现实的刻画也停留在了表面。
而相比与先前像《活着》或者《许三观卖血记》都有自己的一个比较厚重的大背景或者人物主线贯穿,在这里杨飞寻父这条线仿佛被许多故事分散了,由此看过去更像是一个社会悲情故事合集,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作品不好,只是说并没有达到余华在先前的作品中对于现实也好人物也好那般深刻具体的描绘程度。
由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并非算得上余华的佳作。而且在他身上,读者似乎也能看到这种对于现实悲剧浅尝辄止的叙述和对于社会现状情绪化的表达不约而同地在呈现出先锋派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无力和贫乏,反过来说这也正是这批曾经写出过轰动一时的佳作,引领过一代风骚的作家呈现老态的起点。
当然,余华作为一个作家依旧在关注时代与社会,这点毋庸置疑,只不过他眼中的现实似乎滞后了许多,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太多光环让他不再像先前一样对世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时光的逝去反而让他多了些敏感。
@Online 现在则有点发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