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 聋
暴 聋
[概述]
概念 耳聋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暴聋与渐聋。突然发生的明显的听力减退,称为
暴聋,为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之一。暴聋,又称卒聋、风聋、火聋、厥聋等..本节讨论
的暴聋,相当于。突发性耳聋”、急性发病的“传染中毒性耳聋”、“爆震性耳聋”等.不包
括脓耳、耵耳、外耳异物所致的耳聋。
暴聋多为实证,多因邪气壅实而致。暴聋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无性别差异,无明显
季节性,多为一侧性,,亦可为双侧性。若能及早治疗,多能恢复一定的听力,若治疗不
及时或治疗不当,则听力难以恢复。
历史源流 暴聋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厥论篇》说:。少阳之厥,则暴聋。。
<内经》中有多处提到“聋”或“暴聋”的病因病机,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到了劳
役过度、外感暴热导致煎厥而聋。《素问.热论篇》提到了伤寒病后致聋,《素问.脏气
法时论篇》、《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亦提到了肝病气逆导致耳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篇》提到了气候、运气变化与耳聋的关系。内经的这些论点,一直成为历代医家对暴聋
进行分析和沦治的理论依据。《内经》对耳聋的治疗,提出了许多针灸疗法。如《素问.缪
刺论篇》有刺少商穴、商阳穴、中冲穴,《素问.刺热篇》有。刺足阳明”,《灵枢.寒热
病》篇有“取天牖”,《灵枢.厥病》篇有“取耳中”,刺关冲及窍阴穴,《灵枢.刺节真邪}
篇有针刺听宫等记载。但《内经》未有药物治聋记载。
东汉,《伤寒杂病论》提及了外感致聋和伤寒误治致聋。如《伤寒论.辨少阳病脉
证并治》认为外感风邪,表邪传其经,少阳风火上扰而致耳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
并治》提出伤寒发汗过多,可致耳鸣耳聋。这些论述对于暴聋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
意义。
晋代.《针灸甲乙经.卷十二》中提出了不少针刺治疗耳聋的穴位和方法。《肘后备
.急方》(《补辑肘后方.中卷》)提出五聋,即风聋、劳聋、干聋、虚聋、亭聋。其中风聋
属本节暴聋范畴。这种五聋分类,受到后人的重视。此外,书中还记载了许多治卒耳聋
的方剂,如巴豆丸、菖蒲根丸、菖蒲散等,均是较早的外治塞耳药方。
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对耳聋进行了粗略的分类,提出“风聋”、“厥而聋”
等病名,从而区别于“久聋、“劳聋”等起病缓慢者,这是对耳聋分类的发展。其论述比
{内经》详细。并讨论了风聋的病机和证候特点。《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太平圣惠方.
卷三十六》、《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丹溪心法。卷四》等医著,都引用了《诸病源候
论》的原文,作为指导治疗的理论基础。
唐代,《备急干金要方.卷六下》有治疗暴聋的方剂十多首,其中以外用塞耳者为多.
如“治卒耳聋方。、。治耳聋方”等,内服方的用药有磁石、白术、牡蛎、麦冬、芍药、生
地、葱白、麦冬等。《外台秘要.卷二十二》搜集治疗耳聋方剂30首,其中治风聋方3
首,治久聋方5首,通治耳聋方22首,从治法看,仍以药物塞耳为主,除了转引前人
的方剂外,尚有鱼脑膏等方。由此可见,唐代在治疗耳聋的外用药方面有较大的发
展。
宋代,《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将耳聋分成五类,并记载了79首方剂,仍以外用
药方为多.同时也列出了一些内服方剂,如磁石散、羊肾羹,犀角散、茯神散等.在内
服药中重用了磁石,这是较之前人所不同者。卷九十七还列出了一些食疗方法,如治五
脏气壅耳聋,用白鹅膏粥,又如治耳聋伴鼻塞失嗅.用干柿粥等,丰富了暴聋的治疗.
《圣济总录.卷…百十四》所载治疗耳聋的内服方剂.数量多于外用药方.可见这时治疗
耳聋,内服药已成为主要方法,这是一大发展,为辨证施治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这
些方剂中,治疗风聋有内服方五首,如天雄散、苍耳酒等,药物如天雄、细辛、苍耳子
之类,有辛温发散、行气通窍作用,都是以往所未有记载的。对风聋的证侯,也作了描
述:“耳中引痛,牵及头脑.甚者聋闭不通。”这样的认识比以前更为完整。《针灸资生经。
第六》对耳聋的针灸治疗有新的认识,提出了一些针刺穴位,如天牖、窍阴、颅息等。
</济生方。耳门》记载的鸣聋散,用穿山甲、磁石塞耳。《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九》记载了
5首治聋方剂,其中的清神散治疗气逆上壅,头目不清而耳聋,是后世一直沿用的名方.
金元时代,学术争鸣使耳聋的理法方药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素问玄机原病式.卷
二》提出耳聋多属热证的理论.治疗以“退风散热.凉药调之。”《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
下》还提出了耳聋治肺的观点。
李东垣以善用益气升阳法著名,其法除用于久聋外,在治疗暴聋时也配合应用,如:
《兰室秘藏。卷上》的柴胡聪耳汤用于治疗“耳中干结,耳鸣耳聋,”其中以人参、柴胡益
气升阳,以当归、虻虫、水蛭活血化瘀通窍,为后人运用活血通窍法治疗暴聋开了先
河。《卫生宝鉴.卷十》外治卒聋,多运用芳香走窜通窍的药物.如含有细辛的蒲黄膏、
含有龙脑的龙脑膏等。
《世医得效方。卷十》也记载了许多治疗暴聋的方剂,如用秘传降气汤,治疗气壅耳
聋,在一些外治方中,亦多用全蝎,以活血通窍。朱丹溪对于暴聋的辨证论治,从内伤
角度阐发尤多,如《丹溪心法.卷四》提出了“大病后耳聋”,“因郁而聋”,“耳聋皆属于
热,少阳厥阴热多,当用开痰散风热”等论点,在其影响下.后人更加重视对暴聋的辨
证论治。
明代医家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观点,使耳聋在分类上更明确了暴聋和渐聋(久聋)之.
分,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如《普济方》卷五十三和卷五十四
收集了历代治疗耳聋的方剂二百多首,分为耳聋、风聋、劳聋、暴热耳聋,暴聋、久聋
六节,基本沿袭于宋代。《医学纲目.卷二十九》总结出运气耳聋有四种:一曰湿伤肾、
三焦聋;二日燥邪伤肝聋;三曰火邪伤肺聋;四日风火炎扰于上聋。这样,把《内经》所
述之五运六气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人体的脏腑失调紧密结合起来,对辨证论治有了新'
的意义。《医学入门.卷五》认为耳聋应按病程分类,指出新聋多热,旧聋多虚,这对临.
床辨证有很大的启发。《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更指出了这种分类对预后判断的重要性,
认为“暴聋者多易治、久聋者最难为力。”并将耳聋分为“五闭”,即火闭、气闭、邪闭、窍
闭、虚闭,其中除虚闭以外.均属暴聋范畴。书中还记载了“鼓膜按摩”方法,是治疗耳
聋的导引方法,为后人广泛采用。《明医指掌。卷八》对耳聋的分类独具一格,乃依据病
因而分风耳、热耳、虚耳、气耳。此外,在《针灸大全.卷四》、《针灸大成。卷八》都记
载了治疗耳鸣耳聋的穴位。
清代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充实了新的内容,使暴聋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理’
论更为完善。如《证治汇补.四卷》总结暴聋诸证治法。《医林改错.上卷》提出了用?舌血
化瘀法治疗耳聋,其通气散、通窍活血汤两首方剂的创制和运用是对暴聋辨证论治的一
大发展。《类证治裁.卷六》提出了脏气逆而致厥聋,风入于络之风聋,因怒气壅而聋,
因惊火郁而聋,及气闭猝聋等五型的证治。《外科证治全书。卷二》则认为暴聋属气逆气
郁,并总结四种外治。开通。法.药用磁石、巴豆、大蒜。全蝎等药物塞耳以治暴聋乙
综上所述,暴聋自《内经》提出以后,历代医家从风邪外袭,肝气郁结,肝火上逆二
痰火上扰,气滞血瘀等方面探讨了其病因病机,并且提出了证治方药、外用药、针灸.
导引、食疗等许多治疗方法,从而使暴聋的理论日趋完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
[病因病机]
一、风邪袭肺。邪闭龙葱 风邪之性浮越.易侵人体上部器官。若肺卫不固,腠理
疏松,则风邪乘虚而入,导致肺卫不和。邪客于肺,循经上扰龙葱。则龙葱为邪所蒙,
司理听觉之功能失职,乃至暴聋。 .
风邪亦常与寒邪、热邪兼夹而侵犯人体,风寒犯肺,肺气失宣;风热外袭,肺失清。
肃。两者皆可导致暴聋。
二、肝胆火盛,上犯清窍 耳为肝胆经脉所辖,若情志不遂,气机失畅.肝胆气郁,
上逆于头,可致清窍受蒙而暴聋失聪。若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循经上扰耳窍,亦能致.
暴聋。
三、痰火上扰,壅结耳窍 饮食不节,素嗜炙博。或思虑过度,脾胃受伤,运化无.
权,津液不行,水湿内停.聚而为痰.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上蒙耳窍.乃至暴聋。
痰湿久蕴,化热生火,痰火互结,痰借火势上壅耳窍,亦可致暴聋。
四、气滞血瘀.经脉痞塞 心主血脉,寄窍于耳。若七情郁结,心气不舒,经气不
行,气病及血.血行不畅乃致瘀阻于耳窍脉络,则清窍闭塞,不能纳音.而致暴聋。耳
之闻声,内归于脑,耳脑通路若有瘀滞,亦致暴聋不聪。
[临床诊断]
症状:突然发生单侧耳或双耳听力减退,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听力大幅度下降,或伴一
有耳鸣,头痛、眩晕等。
检查:两耳鼓膜完整。听力计检查,患耳听力明显下降,可呈混合性耳聋、感音性.
耳聋。
. 鉴别诊断:本节所讨论的暴聋应与外耳道耵聍栓塞(耵耳).外耳异物(异物入耳)及
急性脓耳、鼓膜外伤穿孔所致之暴聋相鉴别。
耵耳和外耳异物所致暴聋,作外耳道检查便可诊断,取出耵聍团块或异物之后.患
耳听力恢复。 、
急性脓耳听力亦可突然减退.但多伴有发热、耳痛、耳胀不适,检查鼓膜可见充血、
外凸或穿孔溢脓,听力减退大多呈传导性聋。
鼓膜外伤,或穿孔较大时,可有明显的听力减退,但有外伤史可资鉴别.检查鼓膜:
亦可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
I。风邪袭肺、邪闭龙葱
证候:多起于热性传染病之后,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耳带
状疱疹等。突然听力下降,或伴头痛,鼻塞、恶寒发热等,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或’
有轻度潮红,听力检查多呈单侧或双侧戚音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舌质红,苔薄白,脉
浮。
若为风寒所致,则恶寒较重.无汗.鼻流清涕,脉浮紧.
若为风热所致,则发热明显,口中微渴,鼓膜轻度潮红,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
擞。
病机分析:风性浮越,多以上受,或从口鼻而入,或经皮毛内传,首先犯肺,肺失
清肃,邪毒循经犯其结穴.龙葱失职,不能司听,故为耳聋。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故
见鼻塞。邪在于表,肺卫不和.故见头痛,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
若风寒兼夹侵犯人体,则腠理闭塞.营卫郁滞,故恶寒重而无汗,脉浮紧。若风热
合邪,侵犯人体.肺失清肃,津液受伤.故发热而口微渴。血受风热鼓动.而见鼓膜轻
度潮红.舌边尖红,脉浮数。
2.肝胆火盛.上扰清窍 、
证侯:多起病于情绪波动、过度兴奋或郁怒之后.突然听力下降,伴头痛眩晕,面
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芣宁。检查鼓膜潮红,听力检查多呈单侧感音性耳聋,舌质红,
苔薄黄.脉弦数。 ’
病机分析:怒则伤肝,肝胆气郁化火,循经上逆,犯于耳窍,故听力下降。肝火上
冲,涉及头面,壅滞脉络,故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气火挟胆汁上溢,故口苦咽干,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亦为肝胆火盛之证。
3.痰火上扰,壅结耳窍
证侯:耳聋或听音不清,起病突然。头昏头重.胸脘痞闷,咳嗽,咯痰黄稠。听力
检查呈单侧或双侧的感音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分析:痰火上扰,壅结耳窍,则耳中听音不清,甚则为聋,且见头昏头重。痰
火壅结,气机不利,则胸闷脘痞。痰火犯肺,则咳嗽,咯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
,弦滑,亦为痰火壅结之象。
4.气滞血瘀.经脉痞塞
证侯:耳聋突然发生和发展,常在数小时或几天内出现听力严重减退,多为单侧。
亦可为双侧并发.常伴耳鸣,呈“呼呼。风声样,或伴有眩晕,听力检查多为感音性耳聋,
舌质暗红或瘀点,脉细涩。
病机分析:耳为空清之窍.有赖气血煦濡,一旦气滞不行,则血脉瘀滞,耳窍经脉
痞塞,失其空清之态而不能纳音.乃为耳聋。瘀血停滞,气与之相击,乃作。呼呼。风声
样耳鸣。血瘀之象在舌,脉,乃见舌质暗红,舌上瘀点,脉细涩。
二,治疗
(一)内治法
1.风邪袭肺.邪闭龙葱
治则:疏风宣肺,解表通窍
方药:可选用三拗汤加味:或选用清神散加减。
三拗汤中麻黄疏风宣肺为主.杏仁宣肃肺气为辅.甘草调和药性为佐使,可加入防
风、豆豉、僵蚕、浮萍草等以加强疏风祛邪之功,加路路通,石菖蒲、马兜铃等以宣肺
通窍。
清神散中以荆芥、防风,菊花、羌活相配伍,辛散疏风.宣肺通窍;僵蚕,川芎祛
夙行气,活血通络;木通利湿通络.木香、菖蒲行气通窍,甘草调和诸药。
风寒外袭者,可选用芎芷散,芎芷散用川芎,白芷、细辛、生姜,葱白辛温散寒,
行气通窍;苍术、厚朴、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木通利湿通络,以防痰湿阻滞脉络;肉
桂补火散寒.温通经脉;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祛凤散寒.化痰通窍之功。如痰湿不盛
者,亦可少用或不用化痰之品。 .
若风热外袭,可选用犀角散,犀角散为治疗风聋之名方,方中用犀角、菊花、前胡
配伍, 旨在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枳壳、菖蒲行气通窍;泽泻、木通利湿清热通络;生
地、麦冬养阴清热.以防风热劫津;羌活辛温之性.受凉药制约而独具发散风热之功;
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疏风散热,宣肺通窍作用。惟犀角系贵重之品.若病情轻者,
可以桑叶、薄荷等辛凉发散药物代替。
此外,银翘散、桑菊饮均为辛凉解表之剂.对于外感风热之邪,肺失肃降,邪闭耳:
窍之暴聋,亦可选用。
2.肝胆火盛,上扰清窍
治则:清肝泻火,解郁通窍。
方药: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龙胆泻肝汤具有清肝泻火之功,可熄肝火而聪耳。
.亦可选用清胆汤,泻清丸加减。清胆汤以青蒿叶、青菊叶、苦丁茶直入肝胆以散其热,
荷叶轻清,亦能清肝;薄荷梗、连翘宣散上焦之热。本方以药物质轻,善于上行而入头面诸。
窍为其特点,故清肝胆而能通窍。泻青丸中龙胆草大苦大寒,直折肝火;大黄、栀子协
助龙胆草泻肝胆实火,导热下行,从二便分消;当归、川芎养肝血以坊火热伤及肝血;
肝火郁结.木失条达,羌活、防风辛散火邪。诸药合用,使肝火平熄而耳窍复其清空之.
态。
3.痰火上扰,壅结耳窍
治则:清热化痰,散结通窍。
方药:以清气化痰丸为主加减。清气化痰丸功能理气化痰,方中胆南星、黄芩、瓜
萎仁清热化痰;治痰当理气,故又以枳实、陈皮下气消痰;佐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肺
下气.半夏燥湿化痰,诸药合用使气顺则火自降,热清则痰自消,痰消则火无所附,耳
窍乃能聪听。 ,
或可选用加味二陈汤或加减龙荟丸。
加味二陈场中以二陈汤化痰,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变其二陈汤温燥之性而成为清
热化痰之方。加薄荷轻清之品,去其痰火之蒙蔽,使耳窍复其清空之质乃能纳音。
加减龙荟丸是在清肝泻火的龙荟丸基础上加减而成的,方中以龙胆草、芦荟清肝泻
火为主;黄芩、栀子、柴胡、青黛清肝泄热;胆南星、青皮,木香理气清热化痰;大黄
导热下行,共为辅药。当归活血养血,以防苦寒太过而伤正为佐药;麝香芳香通窍为使
药。诸药合用,泻火清热.化痰通窍,、药力较猛.
4.气滞血瘀,经脉痞塞 ’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 方药:可选用通窍活血汤,或通气散加减。
通窍活血汤中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气活血;麝香走窜通窍,老葱辛温升散,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滋气血生化,诸药共用,去滞通窍,俾聋耳复聪。
通气散中以香附、川芎行气活血;柴胡引经入少阳,诸药合用,专事祛除耳窍脉络
之瘀血闭阻。唯药味少而恐药力不够,可以加入红花,当归,丹参、穿山甲等活血化瘀
之品。 .
(二)、外治法 治疗暴聋的外治法,主要有药物塞耳,熏耳,及畜鼻法。一般作为
抬疗耳聋的辅助方法。 . .
1。塞耳法
(1)治耳聋铁酒方:饮浸铁之酒,再以磁石塞耳中,每曰1次.每次30分钟。此方
既用酒之行气活血通窍,又利用磁铁的磁性感应作用。 .
(2)菖蒲丸:药丸捻如枣核大.以针穿中心作一孔,取净耵聍后.将药放于外耳道,
每曰换2次,有行气活血通窍作用。
(3)治耳聋铁环方:将小铁环含于口中,枕于磁石上,或以绵裹铁砂塞耳中,口含磁
石,每日1次,每次30分钟左右。此方主要利用磁铁相吸的磁性感应作用以通耳窍。
(4)通耳丸:具活血通窍的作用,塞耳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2~3天后换药,对
耳聋属气滞血瘀者最为适宜。
(5)通神散:具有活血祛瘀,解毒通窍功能,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耳聋。塞耳每曰
2次,每次30分钟,3日后换新药。 .
(6)蒲黄膏:能疏风宣肺,活血通窍.适用于风邪所致暴聋,用法同上。 .
(7)龙脑膏:功能清热行气通窍,适用于暴聋兼见热象,如发热、口渴、舌红者。
塞耳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次换药。
2.熏耳法 雄黄散4份,加1份艾,1份黄柏末,点燃后向耳薰之,每日1次。本方
一具有解毒通窍作用,不论暴聋、渐聋,均可在各种治疗的同时配合应用。
3.啖鼻法
(1)取麝香散少许,患左耳聋则啖入右鼻,患右耳聋则啖入左鼻.每曰3次.此方
'可取嚏行气通窍,适用于暴聋,伴鼻塞不适,头重头痛者。
(2)取追风散少许,吹于鼻中,每日3次。此方有疏风祛邪,行气通窍作用,适用
于风邪外袭所致暴聋。
4.贴穴法 以吴茱萸.乌头尖,大黄三味为末,用唾液(亦可用温水)调和,敷贴
于涌泉穴.有引火下行的作用。此法适用于肝火,痰火所致暴聋,亦可用于渐聋证属虚
.火上炎者。
(三)针灸疗法
1。体针 一般暴聋者均可取耳区局部穴位如听宫、听会、“耳门,翳风等,针刺这些
.穴位,有流行气血,通络助聪作用。还可选用中渚、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以
扶正祛邪。若为风邪外袭者,可选外关、合谷,曲池.以疏风祛邪。肝胆火盛者.取太
冲。丘墟,以清肝泻火。一般每次选取l~2个局部穴位,1~3个肢体上的穴位。采用泻
法.亦可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左右,每日针刺1次,以10次为一疗程。
2。耳针 取内耳、肾、肝、神门,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左右,以10次为一疗
程。针刺这些穴位,有利于加强或调整脏腑的功能,以求复聪。.
3。头皮针 取晕听区,每天1次, 10次为一疗程。有行气通络作用。
4.穴位注射 取听宫、翳风,完骨、瘈脉等穴,注入药液.如当归注射液,丹参注
射液等.有养血活血.行气通络以调整耳和脏腑功能的作用。每次可注射l~2毫升。
(四)其它疗法
l.导引法 治疗暴聋的导引方法,一般是通过调整呼吸,机体运动和精神活动而
达到行气活血,通行经脉,祛邪助聪的,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1)。营治城廓。(《内功图说.分行外功诀》):以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每
次可作15分钟左右。此法不仅能作为治疗,也可作为防病保健。
(2)。鸣天鼓。: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对称横按在两
侧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到,再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
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闻及宏亮清晰之声如击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
最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此法亦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疗暴聋
或渐聋而不伴有头痛头晕的患者。.
(3)鼓膜按摩法:以手中指(或食指)置外耳道口,轻轻捺按,两侧各捺按15->,.30次,
每天3次。具有引动气血流通的作用,适用于暴聋、渐聋而不伴有头痛头晕者。
2。穴位电磁场疗法 用马蹄形电磁铁贴在耳部的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上,
采用间断续磁场(每秒20次,平均强度1300高斯),每耳治疗时间30分钟,每日1次.以
1 0次为一疗程。此法是运用电磁原理在耳部造成磁场,通过经络穴位对磁场磁性的感应
而疏通气血,祛邪复聪。本法通过经络调整脏腑功能,因此对于渐聋,耳鸣也有治疗效
果。
(五)民间疗法
。 1。干柿粥 用干柿子3枚切细,煮豆豉汁2碗,粳米30克 煮粥食之。有疏风祛
邪作用,适用于风邪所致暴聋,或兼有鼻塞流涕者。
2。菖蒲羹 石菖蒲60克,猪肾1对,葱白1握.粳米少许,以水煮菖蒲,取汁去
渣.入猪肾、葱白、粳米同煮,调味,空腹食。有补益精血.行气通窍之功.可辅助治
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暴聋、渐聋。 .
3.葛根10克,煎汤代茶,频频饮之。具有升清降浊,去邪复聪作用,适用各种邪 、
蒙清窍所致暴聋,亦可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渐聋。
4.零余子(即山药藤上之珠芽,俗称。山药果。)制丸或粉剂内服,亦可煮熟去皮蘸
糖后服食,大者用21粒.小者35粒。具有利气通窍助聪作用,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耳
聋。
[转归及预后] 。
暴聋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如能及时治疗引起暴聋的各种疾病,则听力可以
提高、恢复或不继续加重。有些暴聋患者非其它疾病所并发,即临床所称。突发性耳聋。,
如能在发病一周内开始进行正确治疗,809b以上可以痊愈或提高听力。病程超过一月者,
也不应放弃治疗,因为此时病变可能仍在恢复过程中。若延误治疗,会明显影响听力的
恢复.若放弃治疗,往往可导致终生耳聋。
治疗期间应定期或根据患者的主观感觉反复作听力检查,若听力尚在逐步改善者.
不论病程已有多久,治疗均不宜中断。若多次复查听力均无改善者,可按。渐聋。治疗。
[预防及护理], .
一、预防
1.注意耳之保健,不随意挖耳,避免高声刺激,适当运用导引方法等,都是预防暴
聋的重要方面.
2.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调适温暖,谨防虚邪贼风侵袭,这是防止风邪致聋的
关键.
3.注意控制感情,不过度兴奋和发怒,尤其对于素体阳盛,肝火偏旺者,更为重要。
4.饮食有节,不过饥过饱,减少肥甘酒酪,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二、护理
1.暴聋患者一般精神比较紧张,求愈心切,因此,要安慰患者,使其了解疾病的原
因,既重视疾病,又镇定情绪,以便配合治疗。
2。要了解患者的饮食、用药情况,防止患者不适当的饮食和盲目用药,以免影响治
疗。 .
3.对于重度的双侧耳聋患者,要嘱其注意交通安全,并提供必要的生活起居的方便。
4.要劝导患者戒烟,戒酒和少暍浓茶、咖啡之类刺激性食物。
5。暴聋常伴耳鸣,若因耳鸣而烦躁不宁者,可参考“耳鸣”节护理。
[文献资料选述] .
一、古代资料分析
(一)关于耳聋的病名和分类 虽然“暴聋。一名,早在《内经》即已有之,但《内经》并
未相应提出。渐聋。或。久聋。,因此,《内经》对暴聋与渐聋并未作严格区分,许多篇章.
都是将两者通称为“耳聋”或“聋”。其后,历代医家提出了许多耳聋的病名,同时也进行
了一些不同形式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
五聋,包括风聋、劳聋、干聋、虚聋、亭聋。这种分类和命名,首见于《肘后方》
(《补辑肘后方》中卷):“聋有五种.风聋者.掣痛;劳聋者,黄汁出;干聋者,耵聍生,
虚聋者.萧萧作声;亭聋者,脓汁出。”《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亦有类似记载,惟。亭
聋。改作“聘聋”。以其解释来看,只有风聋是属本节暴聋范畴,虚聋似属耳鸣或渐聋伴
耳鸣者。其它劳聋、聘聋类似耳疖、脓耳,干聋则为耵耳,这种分类,在金元以后就很
少应用了。
厥聋,《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曾提出。暴厥而聋。.《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也提到
了“厥”,“厥而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有
脏气逆,名之为厥。厥气相搏,入于耳之脉,则令聋”。“手少阳之脉动,气厥逆而耳聋
者,其侯耳内恽婵焞焯也;手太阳厥而聋者,其侯聋而耳内气满。”《丹溪心法.卷四》将
“厥。改为。厥聋”。
劳聋,《诸病源侯沦。卷二十九》提出的“劳聋。,含义与《肘后方》不同,认为。劳仿
于肾,宗脉虚损,血气不足,故为劳聋。。这里的劳聋属本书“渐聋。范畴。
久聋.首见于《诸病源侯沦。卷二十九》:“劳伤甚者,血虚气极,风邪停滞,故为久
聋。。
气聋,《针灸甲乙经.卷十二》提出了。卒气聋。。《备急干金要方.卷六下》又提出
。气聋。,原书未作注解。《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九》称为:。气壅于上,头目不清,耳常
重听。。《世医得效方.卷十》则提出“气壅耳聋。。《医学入门.卷四》指出;“气聋,因脏
气厥逆,上壅入耳,痞塞不通,必兼眩晕。”由此可见.气聋属暴聋范畴。
虚聋.'出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原书未作注解,但其治疗方剂与风聋气聋相,
同,可见与上述《肘后方》提出的。萧萧作声。有别.《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九》称“虚弱耳
聋。。后人一般认为虚聋是指体虚耳聋并伴耳鸣者,如《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二引《医学
入门》语:。虚聋.因久泻或大病后.风邪乘虚入耳,与气相搏,嘈嘈而鸣,或时眼见黑
花。。虚聋属。渐聋。范畴。 .
毒聋,亦出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后世用此病名者很少,但在临床上,药物
及其他化学物质中毒而聋者并不少见。毒聋可表现为暴聋,亦可表现为渐聋。
卒聋,《肘后方》(《补辑肘后方》中卷)、《备急干金要方。卷六下》都提到了“卒耳
聋”,《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指出:“夫卒耳聋者,由肾气虚,为风邪所乘,搏于经脉,
随其血脉上于耳,正气与邪气相击,故令耳卒聋也。”卒聋即暴聋之别名。
湿聋,《诸病源侯论。卷三》提出:“膀胱有停水,浸渍于肾,则耳聋而气满。”《丹溪
心法.卷四》又提出聋病有属“湿痰”者。至《医学入门。卷五》则提出了“湿聋者,因雨水
入耳浸渍,必耳内肿痛”的论点。从这些观点看,湿聋属暴聋者多,属渐聋者少。
热聋、阴聋,《古今医统。卷六十二》提出:“聋证有六候,有气聋、热聋、风聋、厥
聋、劳聋、阴聋。”但书中对热聋、阴聋并未作解释,从其字义分析,热聋当指火热之邪
上冲而致聋,其中主要是指痰火,因书中云:“耳聋证,乃气道不通.痰火郁结,壅塞而
成聋也。。阴聋之义尚难断论,可能是指阳虚阴盛之耳聋。热聋属于暴聋,阴聋则属渐聋
之一。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称耳聋为“闭”,其证有五:火闭、气闭、邪闭、窍闭、虚闭。
火闭,“因诸经之火壅塞清道。其证必共共熇熇,或胀、或闷、或烦、或热,或兼头面红
赤。。气闭,“多因肝胆气逆。其证非虚非火,或因恚怒,或因忧愁,气有所结而然。”邪
闭,。因风寒外惑,乱其营卫而然。。窍闭,“必因损伤或挖伤者,或雷炮之震伤者,或患
聘耳,溃脓不止而坏其窍。”虚闭,。或以年衰,或以病后,或以劳倦过度.因致精脱肾
号.渐至聋闭。。可见,火闭、气闭、邪闭、窍闭多为暴聋,虚闭则属渐聋。
此外,《明医指掌。卷八》将耳聋分为风耳、热耳、虚耳和气耳四种。风耳,。风触耳
鸡及聋,。相当于风聋。热耳,是根据《丹溪心法.卷四》:“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
多。的理论而提出的。热耳亦相当于热聋。虚耳,即“肾虚耳聋。,相当于虚聋。气耳,为
。气怒厥逆耳聋,。相当于气聋。这里风耳、热耳、气耳多为暴聋,虚耳属渐聋。
至于“聩。、“聛”、“重听。等等,是。聋。的别名或形容聋的程度的词语,还有“暴热
耳聋”、。气闭耳聋。等,因其名仍称“耳聋。,因此,在这里就不作讨论了。
综上所述,耳聋的名称有许多,分类方法也有多种。上述的风聋、厥聋、气聋、毒
聋、卒聋、湿聋,热聋、火闭、气闭、邪闭、窍闭、风耳、热耳、气耳等均可归入暴聋
范畴,其中的毒聋、湿聋之起病缓慢者,与劳聋、久聋、阴聋、虚聋、虚闭、虚耳等,
均属于渐聋范畴。
(二)关于暴聋的病因病机
1。、五运六气与耳聋的关系 五运六气与暴聋的关系,在《内经》论述较多。如《素
伺.气交变大论篇》说:“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嗌燥耳聋。”“岁金
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耳无所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少阳司天
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聋瞑呕吐”。《素问.至真要大
论》又提出:“少阴司天,客胜则,……耳聋. 目瞑。”“岁太阴在泉,……民病饮积,心
痛,耳聋。”由于五运六气的变化,所涉及的疾病很多,又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故后人运用
这种理论来认识暴聋的不多。
《医学纲目。卷二十九》将《内经》所提出的。运气耳聋。归纳为四种,即。湿邪伤肾三
焦聋。、“燥邪伤肝聋”,“火邪伤肺聋”、“风火炎扰于上聋。,这种认识.把五运六气与耳
聋的关系与外感六淫,内伤脏腑结合起来,有利于辨证治疗。
它.由风邪致暴聋 早在晋代《肘后方》就提出了“风聋”的病名(《补辑肘后方)中卷)。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对风聋的病因病机作了论述:“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
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
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自此.风聋的概念确立,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如《圣济总
录.卷一百十四》、《普济方。卷五十三》、《奇效良方。卷五十八》等,都记载了这些论
述。《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还对风聋的证侯作了补充描述:。耳中引痛,牵及头脑。甚
者聋闭不通。。 .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提出:。耳聋者肾也,何谓治肺?肺主声。’这样,把风
聋的病机与肺的脏腑经络功能联系起来,使人们对风聋的认识深化了一步。后来《温热
经纬。卷四》又补充说:。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聋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耳聋。
凡温热暑疫等证耳聋者职是故也。。这样,对外惑风热所致耳聋的病因病机更为明确了.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提出:“凤寒外感.乱其营卫。而致暴聋 并名之为。邪闭。。
由上可见.风邪导致暴聋是多数医家的观点,风邪又常与热邪、寒邪兼夹,故临床
可见风寒和风热的不同证型,风邪致聋,是由于风邪犯肺,肺卫不和.邪毒循经上犯肺
经之结穴龙葱。这样的认识是比较完整的。
3.由于脏气厥逆而致暴聋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首先提出肝气上逆导致耳聋:。肝
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亦提出:“隔塞,闭绝,上下
不通,则暴优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 内气暴薄也。。这些论点.成为后世医家
认识脏气厥逆所致暴聋的基础。但是,《素问》所指出的。气逆。和.暴厥而聋”,又使后人
从。气聋。和“厥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从。气聋。探讨者,首先是《针灸甲乙经.卷十二》提出。卒气聋。一名,其后《备急千
金要方。卷六下》提出了。气聋。病名。《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九》解释为。气壅于上,头目
不清,非常重听。。《世医得效方.卷十》将气聋称为。气壅耳聋。”《景岳全书。卷二十七》
则称为。气闭。,认为其病机为“肝胆气逆,其证非虚非火,或因恚怒,或因忧郁。气有所
结而然。。总之。气聋的病机,关键是肝气上逆,气壅于上。
从。厥聋。探讨者.首先是《诸病源侯论.卷二十九》提出了。厥而聋。:。五脏六腑、十
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有脏气逆,名之为厥。厥气相搏,入
于耳之脉,则令聋。。后来,《丹溪心法.卷四》又将。厥。称为“厥聋。。
《诸病源侯论.卷二十九》还将“厥聋。分为两类:。手少阳之脉动,气厥逆而耳聋者.
其候耳内煇煇焞焞也。手太阳厥而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不过,凭借这些论点,还
不足以指导临床的辨证,因此,后人论治。厥聋。很少分经而治者。有一些医家,则将“厥
聋”的理论纳入“气聋”。如《医学入门.卷四》指出:“气聋,因脏气厥逆,上壅入耳,痞塞
不通,.必兼眩晕。”《明医指掌。卷八》所称“气耳”.即“气怒厥逆耳聋”。这样“气聋”和
“厥聋”在病因病机上就不再区分,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肝气郁结,气逆于上,可导致
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暴聋。
4. 由火热上扰而致暴聋 火热致聋的观点.早在《内经》就有认识d《素问.生气通
天论篇》提出劳役过度,外感暑热可导致煎厥而聋:“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
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素问.热论篇》提出热病伤寒之后可致
聋:“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这里所提
出的火热,是外感火热。
《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二》对火热致聋的论点有了进一步发挥,指出:“聋之为病.俗
医率以栗悍燥烈之药制之,往往谓肾水虚冷故也。夫岂知水火之阴阳,心肾之寒热,荣
卫之盛衰,犹权衡也。……肾水本寒,衰则热矣。”然诸动乱劳伤,乃为阳火之化,神
狂气乱而为病热者多矣。故经言:消瘅热中,及夫热病,阴阳变易房劳之病证也。所以
热病未复,及大醉以不禁入房.而为祸甚速者,阳热易为暴甚故也.。其发展了火热致聋
的理论,其中包括了外感火热之邪,五志化火以及肾阴不足,相火上炎等方面。
《丹溪心法.卷四》提出了“耳聋皆属于热”,《医学入门。卷四》认为“新聋多热,少阳
阳明火多故也。”并且将火热致聋分为胃火、胆火、相火三类。《明医指掌.卷八》将火热
. 致聋称为“热耳”,《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则称。火闭。,指出火闭的病因病机,“因诸经之火
壅塞清道。”证侯为“必冈共熵熵.或胀或闷,或烦或热,或兼头面红赤。”这是概括了各
种实火所致暴聋的病机和主证.并且以内伤脏腑之火热为主的观点。
5。气滞血瘀致耳聋 对于气滞血瘀导致暴聋的认识比较晚.虽然早在《备急千金要
.方。卷六下》、《兰室秘藏。卷上》都有活血化瘀药方治疗耳聋的记载,但明确指出气滞
血瘀,阻塞耳窍而致暴聋的还是在《医林改错.上卷》:“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
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这里的“阻滞”,是指瘀血而言。在此理论启
发下,现代医疗工作者对瘀血与暴聋的关系甚为重视.临床实践证明,气滞血瘀导致暴
聋的病机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三)关于暴聋的辨证治疗 古代医家对暴聋的辨证治疗,也是根据风邪外袭,肝气
厥逆,火热上扰及其他的不同病机而进行辨证论治的,现分述如下:
1.以疏风散热法论治暴聋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风聋方”一节,列方剂3首,用
药以辛温通窍为主,如附子、细辛、白芷、菖蒲等.均为外治,以药物塞耳。{太平圣惠
方.卷三十六》亦有“治耳风聋诸方。,记载方剂7首,除上述药物外。增加了许多药物,
如菊花、蔓荆子、防风等,不过,其治疗风聋亦非单纯用祛风药物.有大量的磁石,地黄、
肉苁蓉、鹿茸、肉桂、白芍等滋补或温补的药物,也用得很多.可见当时是从肾虚而风
邪入侵立论,从补肾和祛风两个方面着手治疗风聋的。
一些医家治疗风聋的方法,偏重于疏风宣肺.并且对风寒和风热的证侯也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如《重订瑞竹堂经验方、头面口眼耳鼻门》记载的姜蝎散,以生姜疏风散
寒,全蝎活血通络,亦用于风寒外袭,耳窍经脉痞塞而致暴聋。《卫生宝鉴.卷十》记载
了犀角散,治疗“风毒热壅”暴聋;茯神散,治疗“上焦风热,耳忽聋鸣”。药物以犀角、
菊花、前胡、蔓荆子之类疏风清热之品为主。《世医得效方.卷十》所载排风汤.《丹溪
心法.卷四》的芎芷散,亦是治疗风聋的名方。《奇效良方。卷五十八》治疗耳病,首列.
犀角饮子.治疗风热上壅、耳内聋闭.又有追风散吹鼻,以疏风活络,行气通窍而治疗
风聋。《明医指掌.卷八》以防风通圣散治证属风热者,桂香散(即桂星散)治证属风寒
者。噬温热经纬.卷四》提出:“金受火烁则耳聋,凡温热暑疫等证耳聋者职是故也”之后.
:疏风清肺法在治疗暴聋中更为常用。选方则以桑菊饮和银翘散为普遍。 。
2。以理气降逆法论治暴聋 肝气厥逆,上壅耳窍而致暴聋,治宜理气降逆法。以
《丹溪心法.卷四》为先,采用和剂流气饮为主,药方庞大,但以理气通窍药物为多,如
青皮,陈皮。厚朴、香附、大腹皮、木香、枳壳、菖蒲。后来医家竞相仿效.如《证治准
绳.杂病.第八册》、《医学入门。卷四》.《类证治裁.卷六》等书,都记载了用此方治
疗厥聋的方法,其中《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还认为治疗厥聋可以选用沉香降气汤、
苏子降气汤;不换金正气散等。其用药皆以理气降逆为主。《世医得效方。卷十》还记载
了用秘传降气汤加石菖蒲治气壅耳聋的方法.此方疏肝行气为主,配伍化痰除湿,肃
、肺降气,亦为后世治疗气聋常用之剂。另有许多医家,从脏气厥逆而论治。例如《奇效
良方.卷五十八》所载通气散、《古今医鉴.卷九》所载通明利气汤,则以行气化痰药为
主,配清热泻火药,具有行气通窍,清热化痰之功,治疗。痰气郁于耳中.或闭或鸣”等
证。又有《万病回春.卷五》记载的清聪丸亦以行气化痰通窍药为主,治疗气郁痰壅,“耳
鸡及壅塞至于聋者”。 .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提出,“治疗气逆而闭者,宜六安煎加香附、丹皮、厚朴、枳
壳之类主之;气逆兼火者,宜加山栀、龙胆草、天花粉之类主之,气逆兼风寒者,加川
芎、细辛、苏叶、菖蒲、蔓荆子、柴胡之类主之”六安煎是燥湿化痰之方,方以二陈汤
加杏仁、白芥子而成,在此作加味以后既不废其化痰顺气之性,又加以行气通窍之功,
且寒热之证者可取用。《医学心悟.卷四》则提出了疏肝理气法:“若病非外感.有暴发耳
聋者,乃气火上冲,名日气闭耳聋,宜用逍遥散,加蔓荆子、石菖蒲、香附主之。”
总而言之.古代医家从脏气厥逆致聋的角度论治耳聋者甚多,治法主要为理气降逆
祛,药以青皮、陈皮、枳壳、沉香之类为主,一般都加入菖蒲之类通窍之品。由于气郁
则津液不布而痰生,痰又阻滞气机而加重气郁气逆,故理气法常与化痰法合用。又因气
郁可以化火,气滞可致血瘀.故清热药,活血药也常在方中配伍应用。
.3。 以清热法论治暴聋 以清热法论治暴聋,《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有。治暴热耳
聋诸方。一节列方剂7首,如羚羊角散治疗“肾气实.上焦风热壅滞,耳暴聋,头重”。犀
角散治。风毒壅热。所致耳聋耳鸣。茯神散治疗。上焦风热,耳忽聋鸣”。大黄丸治疗“风
热毒气攻身,暴聋, 由肾气实热所致”者。这些方剂,一直为历代所沿用。《素问玄机原
病式。卷二》中,力倡“耳鸣及聋,……皆属于火”的观点,采用防风通圣散治疗。《丹溪
心法.卷四》又提出。开痰散风热。的方法,用防风通圣散和滚痰丸治疗风热及痰火上扰
所致暴聋,用防风通圣散加大黄,或用当归龙荟丸治疗郁火上扰所致暴聋。《古今医统.
卷六十二》提出了。热聋。,并提出。热者清之。的治疗原则,其清热法中,最重视清热化
痰法,认为.c凡用清痰降火之药,须兼味辛行气通窍之药,方得治法之要。。其对脉侯也
很重视,提出了根据脉象辨证的力法:两寸脉洪大为痰火之证,左寸脉洪数为心火上炎,
, 两尺脉洪数为相火上炎。《医学入门.卷四》认为痰火上扰而致暴聋者,治宜选用二陈汤
加黄柏、木通、萹蓄、瞿麦;因酒生火者宜用防风通圣散加南星、枳壳,大黄。《古今医
鉴.卷九》提出了三种不同火证的治法,肝火者以龙荟丸主之. 肾火用六味地黄丸.胃火
则以防风通圣散、滚痰丸为主。《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对。火闭。的治疗,首先指出要。察
火之微甚,及体质之强弱,而清之降之。。火之盛者,宜用抽薪饮,大分清饮,当归龙荟
丸主之;火之微者,宜徙薪饮主之.这些方剂除当归龙荟丸之外,都是以清热利湿药物
为主,如黄芩、木通、泽泻、茯苓等o《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对火热致聋者亦分
为胆火、相火、痰火、其治痰火者,除龙胆汤外,还有清胆汤,用药以轻清轻散之品为一
特点,如青蒿叶、青菊叶、鲜荷叶、苦丁茶等。《罗氏会约医镜。卷六》针对实火上炎所
致暴聋等证,创制了清热汤, 以此方为基础方,全面地论述热证耳聋证候及加减用药。
总的来说,古代医家对火热致聋着重于脏腑之火的治疗,具体方法有苦寒直折者,
以当归龙荟丸、龙胆汤,通明利气汤为代表;有轻清轻散者, 以清胆汤为代表;有泻火.
通便者.以大黄丸、滚痰丸为代表;有清热利湿者, 以抽薪饮、大分清饮为代表。形成了
一个较完整的治疗暴聋的清热法。
.4. 以活血化瘀法论治暴聋 在治疗暴聋时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早在《备急千金要方.
卷六下》就有记载,药如川芎、当归、丹皮、大黄等,但作为专门的活血化瘀、行气通.
窍方剂,则以《兰室秘藏。卷上》的柴胡聪耳汤为首,有益气养血、化瘀通窍作用,可用
于治疗瘀血所致暴聋兼见气虚者,或渐聋、耳鸣属气虚不行,瘀血阻滞,耳窍经脉痞塞
者。《医林改错》对活血化瘀法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书中上卷记载的通窍活血汤和通气。
散两首方剂,专治瘀血所致耳聋。
(四)古代医家对暴聋的外治
1.药物塞耳法 《补辑肘后方.卷中》记载的巴豆丸、菖蒲根丸、菖蒲散等,为较早
的药物塞耳方。《小品方辑校。卷十一》有用巴豆,松脂捣烂后制丸塞耳。在《备急千金
要方。卷六下》记载的药物塞耳法更为丰富,有外治暴聋方剂20多首,如治卒耳聋方,
治耳聋方等,所用药物也有增加.如细辛、杏仁、附子、桂心、当归、川芎、柴胡、防
风、雄黄、硫黄、磁石等,多用芳香行气通窍的药物为主.其中还有内服药酒与外治相
配合的方法:“烧铁令赤,投酒中,饮之,仍以磁石塞耳中”。这种方法至明代《景岳全
书。卷二十七》仍有记载。如《重订严代济生方。耳门》的鸣聋散,亦是以磁石塞耳,通过
磁铁感应之性宣通耳窍, 以求复聪,此法有一定科学性.临床应用较多。
2。药物滴耳法 如《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记载有“治耳聋滴耳鸡卵方”,又有以。
麻油、蟹汁等滴耳。因疗效较差,临床应用较少。
3.药物啖鼻法 如《圣济总录。卷…百十四》有用麝香散吸鼻, 以麝香、细辛之类具
有走窜通窍作用的药物吸于鼻内治耳聋,这是根据头面七窍相通,耳病治鼻之法。
4。药物熏耳法 将药物燃烧后使烟熏耳,如《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载有雄黄散,
以雄黄、乌头、川椒等辛温药为主。此法临床应用亦不多。
(五)关于暴聋的针灸治疗 对暴聋的针灸治疗,历代医家都较重视。早在《素问.
缪刺论篇》即有。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
端如韭叶各一痔(w6i,指刺瘢),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的记
载。这里的f真手大指爪甲上。则指手阳明大肠经之商阳穴;。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为手厥
阴心包经之中冲穴。《素问。刺热篇》也指出:热病后。耳聋,刺足阳明。。《灵枢。寒热病》.
篇则指出:“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灵枢.厥病》也指出:。耳聋无闻,取耳
中.。《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亦即取手少阳经的关冲穴和
足少阳经的窍阴穴。《灵枢。刺节真邪》篇还对针刺听宫穴治聋的方法作了详述:“发蒙者,
耳无所闻, 目无所见,……刺此者,必于曰中,刺其听宫, 中其眸子.声闻于耳。”何谓
声闻于耳?“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即在中午时,刺其听
.官,其脉与目相通,与瞳人相应,故刺财耳能听到声音,进针时必须按紧鼻窍,闭,口
就会觉得有声应于针。可见《内经)对针刺治疗耳聋,不仅运用了局部穴位,也能根据经
络选穴,并且已经讲究针刺进针和行针的方法了。
《针灸甲乙经.卷十二》提出了许多针刺耳聋的穴位:“聋而不痛取足少阳,聋而痛取
手阳明。”耳痛聋鸣,上关主之,刺不可深.”耳聋鸣.下关及阳溪、关冲.液门,阳谷
主之。”耳聋鸣,头领痛.耳门主之。”除此以外,还提到了听会、听宫、翳风.会宗,天
容,天空、肩贞、完骨、商阳、合谷、、中渚、四渎等穴位。其中还特别指出:“卒气聋.
.四渎主之。。《针灸甲乙经》记载的这些治疗耳聋的穴位,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耳
,鸣耳聋,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针灸大全.卷四》记载的治疗耳聋穴位少而精,仅有听会、三里、翳风、肾俞等穴,
.其中肾俞穴后人一般在治疗肾虚所致渐聋时取用。《针灸大成.卷八》治聋选穴也不多,
有百会、听宫、听会、耳门等,但都为后人常用。
灸法治疗耳聋,在古代文献亦有记载。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有:“商阳主耳
、中风聋鸣,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炙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亦
有灸听会二穴,各五壮的记载。《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记载了一些灸法。如:。上星,灸
二七壮,治风聋;”翳风,灸七壮,治耳聋痛。;“合谷,灸七壮,治耳聋。”还可选用外关,
.听宫,偏历、肾俞等穴.不过灸法较之针刺,在临床用得较少。
古代医家对暴聋的针灸治疗,一般以针刺为主, 以选取耳周穴位,配合循经取穴,
.根据病之虚实辨证取穴,这些经验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沿用。但应指出, 由于历史条件所
限,古代对于“暴聋”和“渐聋”,有时分得不严格, 因此,针灸治疗耳聋的记载中,有许
多资料也混在一起。总的来说,对于穴位的选取,进针和行针方法的掌握,是否需要配
合用灸法,都可在临床视病情虚实而定。因此.在“渐聋”一节.有关针灸治疗的古代文
献内容就不再重复赘述了。
二、现代资料分析
(一)药物治疗暴聋的研究 药物治疗暴聋, 以内服药为主,亦有人从外治法研究.
多数学者认为,辨证施治是治疗暴聋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有一些学者结合现代医学对
暴聋的认识进行研究。
1.对暴聋的辨证治疗及其研究 有报道”,将暴聋分为五个基本型进行辨证施治.
③风热疫疠.毒戕耳窍。多发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脑炎等高热惊厥之后,单耳或双
耳卒聋,并伴有短期行走不稳,头目昏眩.纳少神疲等症。鼓膜正常,前庭反应减退或
消失。多为严重感音性聋。治法早期宜清泄余邪,涤痰利窍,以清瘟败毒饮为主.后期
益气养血.活血通窍,以八珍汤加减。②肝胆湿热,熏滞耳窍。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之
后,患者突然耳闷、耳胀,病耳听力下降,患者自声重听,甚则耳痛,头痛,身热.口
苦.鼻塞涕稠等,鼓膜色红,咽鼓管不通,听力曲线呈低频气导下降,骨导正常。治宜
.清热利湿,祛风通窍,以龙胆泻肝汤加减。③气滞血瘀,阻塞耳窍。常见于炮震,颅底
骨折之后,或耳内血管痉挛,内耳动脉血栓形成.高血压耳卒聋等。多为单耳暴聋,伴
耳鸣,或有耳胀,耳痛,病耳出血,头晕房转等。轻者鼓膜正常,重则呈不规则破裂、
出血,气导,骨导均下降,治宜活血化瘀,通络利窍,以血府逐瘀汤合升麻葛根汤加
城。④旰火上逆,充塞耳窍。多发于肝胆素旺者,证见卒聋.耳鸣轰响,一苦.面红,.
头昏闷胀等症。气导骨导均下降.听力曲线呈感音性聋。洽宜清肝泻火,熄风通窍,’
以天麻钩藤饮加减。⑤体海不足,耳脉失养。卒聋伴耳鸣、旋转、呕吐,面色苍白,甚
则冷汗淋漓等症。鼓膜正常,听力检查呈感音性聋,治宜补肾填精.以河车大造丸加减。.
有人山撰文认为,中医治疗暴聋亦须区分神经性聋与传导性聋。神经性聋者.多属
“肝型。,即平素肝旺,一旦气恼伤肝,火随气上窜至巅顶,治当清肝泻火, 同时可以配
伍活血化瘀药物;传导性聋者,多属。肺型。,因肺气素虚,卫表不固,外邪易侵,肺失
肃降.通调水道功能不良,肺水上泛于耳窍致聋,治疗当补益肺气,疏散风寒或清泄肺
热。 .
有人根据《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提出的“耳聋治肺。理论,在临床实践中
总结出了。耳聋治肺三法。。①表邪未解,宜宣肺通窍,选用三拗汤加葛根,僵蚕、防
风,路路通等.常见于突发性聋及急性咽鼓管阻塞等症。②肺失清肃,宜肃肺化痰,选用
三子养亲汤合三拗汤。③肺气不足,宜培土生金,选用益气聪明汤加减。
2.清热泻肝法治疗暴聋 有报道暴怒之后,耳鸣耳聋,以龙胆泻肝汤加磁石、生
大黄。牛膝,升麻治疗,三剂药后,听力即恢复。作者认为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暴聋的辨
证依据,除了发病有情志因素影响以外,还可见发热.头痛,目赤,口干,舌苔黄腻等
症。有人亦以龙胆泻肝汤加磁石,神曲治疗暴聋一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有人
报道用清肝泻火法治疗链霉素中毒所致暴聋。作者认为,用此法的辨证要点是暴聋兼有
便秘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证。
3。活血化瘀法治疗暴聋 例如:有报道用《医林改错》通气散和通窍活血汤治疗
耳聋,取得较好效果。有报道用红花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聋,作者注意到,能在发病2
周以内开始治疗的患者,半数痊愈,全部有效。还有报导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配
合病情辨证选用中药。有人在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爆震性聋时亦根据活血化瘀的
原则.选用川芎注射液及中药配合治疗。
有学者认为耳聋属心脉瘀阻,血行不畅,耳窍失养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
菖蒲、丝瓜络、香附、路路通等药。临证见患者舌质紫暗,或舌下青筋暴露.可作为辨
证依据。有介绍以通经、行气、活血法治疗暴聋有良好效果,药如赤芍。当归、桃仁、
益母草、丹皮、鸡血藤、乳香、没药等,疏通经络药如丹参、葛根、川芎、桂枝、山楂.
薤白、首乌,麻黄等。
对活血化瘀法治疗耳聋的研究,是比较引入注目的, 目前巳成为治耳聋的一种主要
方法。不论在治疗暴聋还是渐聋.都普遍运用.这里选述的资料亦包括了部分对渐聋的
研究.因而.本节和渐聋的“现代资料分析”部分可以互参。 、
4.选择有效药物 不少学者通过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寻找治疗暴聋的有效药物。
有人山,对葛根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作了统计和研究。采用葛根片剂(每片相当于
生药1。5克, 乙醇提取)、葛根酮注射液。作者认为,葛根本属解表药,但用血流图方法
可观察到葛根黄酮有改善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的脑循环作用,还有轻度促进细胞代谢作
用。可以说明葛根在治疗耳聋肘能表现出活血化瘀的作用.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人认为僵蚕、黄羊角都是治疗耳聋的有效药物。僵蚕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
能对神经细胞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单独用僵蚕治疗链霉素中毒性耳聋10例,有6例听力
提高5分贝以上。黄羊角用于治疗链霉素中毒性耳聋.有解毒通窍,增加灵性的作用.
黄羊是草原或戈壁滩上野生动物.可锉屑入药。
(二)针灸治疗耳聋的研究
1.选择有效穴位
(1)局部穴位的选择:耳部治聋的主要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等四穴,
但也有侧重不同。有的多用听会,有的强调翳风和听会配合应用,有的常用翳风,
听会和耳门相配,有用翳风、听会和听宫相配,有的以翳风、听宫,耳门三穴为
主,有的则将翳风、听宫、耳门、听会四穴都作为主穴。因此,此四穴都是
治聋的主穴,但在临证使用,一般每次轮流选用1~2穴。
除了以上四个局部经穴外.还有人提出了一些经外穴位,作为治聋的主穴.如宫墙
穴,(位于耳廓后,乳突前,平听宫穴,针刺时针尖向前下方斜刺)、听响穴,(在耳
门上一分凹陷中,直刺l~1.5寸)等。这些穴位也能作为局部针刺的主穴。
(2)非耳部穴位的选择:对非耳部穴位的选择,有选用百会、瘼脉,有选用
百会、瘈脉、合谷或中诸,有选用外关,有选用内关、神门、太渊,三阴交,
有的选用太冲、太溪.中渚、颅息、外关、肾俞。总的来说,多数人的选穴原则
是,每次选用1~2个耳部穴位,配合选用1~3个非耳部穴位,根据脏腑经络学说选穴.
如中渚可以通手阳明的经气、侠谷、外关、风池能祛风解表,阳池,足临泣和听会配
伍,能清泻肝胆气火,引其下行,通畅经络,以开窍道,颅息、太冲、外关、肾俞、太
溪、中渚等穴选择而用,可以祛风气之壅,又泻肾经之热。因此,辨证选穴可以在
选用耳部穴位上体现,更多的是在选择非耳部穴位时体现。
2。关于针刺的方法 关于针刺的方法,传统的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暴聋
多属实,故多用泻法,渐聋多属虚,故多用补法,虚实挟杂者,多用平补平泻法。但也
有一些报道。有其独特见解。
有人认为,治疗耳聋一般宜深刺,久留针。刺翳风、听宫等穴均宜深达1寸以上,
病人感到耳内发胀且热,而后留针20分钟至l小时。有入认为留针半小时左右为妥。
有的报导治疗暴聋。留针20分钟即取得良好效果。
有人提出,神经性耳聋(不分暴聋渐聋)的病机关键是“经络气机闭滞”,故应用
输刺泻法,(直进直出,深针久留)为好,留针可达30分钟至l小时以上,每隔15分钟
用泻法行针一次,对一些患者还可加电针。同时亦宜深刺,翳风,听会等穴需深刺1寸
以上,耳门、听宫、瘼脉等穴亦应深刺,以加强泻实通闭的作用。
有人提出,针刺用泻实法是重要的,因为有些患者治疗耳聋好转后,患热性病而再
聋,有些耳聋本身为热性病所致,热病属“实”,“实”则能“阻”,用针刺泻实法,则去阻
而使肾气乃能通于耳。
3.针刺治耳聋疗效的统计及评价 有人总结了1958年\1964年6月福建省的各种
针灸治聋资料一千多例, 以针刺为主。作者统计,由于各处的疗效标准不统一等因
素而改善差别很大,最低的有效率为20.8%,最高的达94.5%。其中有的单位资料认
为,针刺治聋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听力提高有一定限度,不能巩固者与治疗次数无明显
关系,并提出,治疗后听力好转的原因以大脑皮质听觉中枢功能加强为主。有人总结了
全国各地的85篇针刺治聋的病例报道,发现有效率从最低的20%至最高的100%,
其中显效率亦可自最低的44%至最高的66%(有的报道未专门统计显效率)。作者认为
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①治疗方法不同;②统计疗效的方法不同;③病例选择的
不同。作者统计30例,分析后认为.针刺对暴聋、美尼尔氏病及和血管机制有关的耳
聋有较好的效果,而对先天性聋、高热或传染病后聋效果较差。
有人统计了针刺治疗的128例神经性耳聋的疗效,认为疗效与致聋原因有关,效
果较好的是耳部外伤、脑震荡、煤气中毒后致聋者,以及美尼尔氏病伴耳聋者;效果较
差的是传染病后聋,高热后致聋。疗效与病程亦有关,病程短者疗效较好,病程越长则
疗效越差。
有人总结了100例耳聋,发现美尼尔氏病、噪音性聋也有较好疗效,类似。听神
经炎”的暴聋.经针刺治疗后听力恢复很快。
也有人认为针刺治疗感觉神经性聋和聋哑症不能得到明显确切的疗效。作者
认为,针刺疗法对持久性感觉神经性聋和聋哑患者在部分病例能起暂时的大脑皮层听觉
兴奋作用,即听觉唤醒作用,使患者主观地感到听觉有所改善,但不能改变这类病症的
主要矛盾一一内耳感觉上皮及听神经的既成病变及其功能, 因而不能恢复他们失去的听
力。对一些耳蜗系统病变尚处于活动期的患者, 除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活动有关的美尼
尔氏病、突发性聋和精神性聋外,不加区别,不采取适当措施而盲目施行针刺法,则可
能对病情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后果。
综上所述,针刺治聋的疗效得到多数人的肯定,但在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病程,不
同的针刺方法等情况下,取得的疗效也不同。一般来说,暴聋治疗效果优于渐聋,暴聋
早治效果优于晚治。
[小结]
暴聋是指突然发生的明显的听力减退。本节所讨论之暴聋,只限于突发性耳聋,如
传染病引起的暴聋、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所致暴聋、爆震性耳聋等症。暴聋的病因病机
主要有风邪袭肺,邪闭聋葱;肝胆火盛,上犯清窍;痰火上扰,壅结耳窍;气滞血瘀,
经脉痞塞等四个方面。治疗暴聋,若风邪袭肺者,宜疏风宣肺,解毒通窍;若肝胆火盛
者,宜清肝泻火,解郁通窍;若痰火上扰者,宜清热化痰,散结通窍;若气滞血瘀者,
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窍。此外,可配合外治法。针灸治疗暴聋也是一.个重要方法,还可
以配合运用导引等其他方法。暴聋宜早治疗.这对疗效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