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历史地位(3)



春秋战国时期大体相当于雅斯贝斯所谓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的出现造就了中华文化最为辉煌的飞跃发展时期。

相比之下,秦帝制建立至辛亥革命的两千多年中,受皇权专制的压制扭曲中华文化在精神思想方面始终没有超越先秦诸子,更没能超越老子,只不过始终在先秦诸子的思想框架中打转转,炒冷饭,故以老子为首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至今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

汉末至今的中华文化是以儒道佛为主体的多元包容文化。其中儒道二教与老学的关系上文已有说明,此处仅论佛教与老学的关系。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东汉末年传入具有强大文化的华夏时遇到当然的阻力,而在学术理论层面克服阻力的途径是借助魏晋时期盛行的玄学与佛教般若学的相似性以玄释佛,从而获得文人士大夫的接受融入华夏。无怪乎我国早期的佛学大师几乎无一不是由玄学转成,或至少有深厚的玄学造诣。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佛教因此深受老学的影响改造,从理论上成为二者独特的混合体。从魏晋隋唐起,儒道佛三教合流渐成为华夏主流趋势,在此互动过程中儒道二教进一步影响改造了佛教。由此可见,将三教共有的上流源头《道德经》称为中华文化的第一经典和重要源头,言之有据。

不仅如此,从春秋末期至近代,华夏社会从帝王将相、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文人士大夫到黎民百姓,都对《道德经》尊崇有加。不同程度上实行过老子治国理念的朝代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和开元之治都是相对最利民惠民的真正盛世。

《道德经》如此深刻地影响了华夏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学术思想、政治理念、社会人文,以至于以老子之道为起源的尊道、求道、学道、体道、悟道、修道、得道、为道、明道、合道、弘道、行道早已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宗教和人生普遍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因此,将《道德经》称为中华民族的圣经,绝不过分。

(未完待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