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中文系2021届毕业典礼|本科师范毕业生代表宋静雯发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我是2017级中文师范班的宋静雯。

很荣幸能代表17级师范班的同学们分享一些毕业感受。毕业在即,难免追溯初心。十年前,一位语文老师的鼓励与悉心指导,将我的作文从“记流水账”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让我不再惧怕写作。从那时起,我就立志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但年幼的我没想着“在人类灵魂上做工程”,只是单纯地想让更多孩子不再为作文所困,挖掘出写作的乐趣。凭着这一腔热情,我开启了在师大中文系的求学之旅。

求学路上,我一直觉得中文系是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地方,连空气都更温暖、自由些。这样的温暖和自由,让我这个即使挺容易满足的人,也变得“贪心”起来,觉得四年太短,便时常记起大缪老师那句“本科可以读六年”。我的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用来保存专业课作业的文件夹,我给它起名为“半成品”,标志着它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这样,我就会经常去看看它,如同带着新的见解与老友会面,借此与专业知识保持联系,也同中文系保持联系。这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寄托思念的方式吧。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和文学,而在语言和文学中,蕴含着沟通古今中外,传承、交流文化的重要力量。四年来,我们也不断从中文系这片沃土中汲取力量,拓宽原有的一方天地。我们曾尝试探寻一个汉字的前世今生,看一滴水墨晕染出的文化长卷;在我们眼中,那些被时代浪潮拍在岸上的流行语和新的文化现象,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也曾在不同理论视阈下解读同一篇作品,窥见它在不同镜头下的光彩;多元文化的交织与碰撞,让我们更懂得欣赏和包容。在这里养成的阅读习惯,锤炼出的对语言的敏感度和领悟能力,将一直陪伴着我们,帮助我们洞察、反思社会现象,也可在必要时化作那瓢“可以慰风尘”的酒。

中文系里有一群可敬、可爱的老师们,他们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这里学习、生活的美好。我会记得陈静老师腿伤未愈却坚持来实习基地指导我们,记得刘晓军老师常在联络群里分享他最新的厨艺成果,记得大缪老师一边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尽早完成论文,一边奋笔疾书地写着自己的论文……还记得论文答辩前的某天,我向导师请教完论文完善细节后,正准备出门时,听见吕志峰老师有些惊讶地说:“诶?怎么中文系最近跑来这么多只小猫咪?”我正疑惑,想着导师是怎么发现的,仔细一听,才听见门外传来小猫的叫声。那时候,原本还一心为论文紧张的我,突然意识到:美好的事物其实一直离我很近,即使再仓促匆忙,也要有不断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

现在虽是六月,马鞭草依旧茂盛,2017届毕业生的毕业花也是它,也可称得上是有始有终了。正义与期待是马鞭草的花语。教师常被比作园丁,而即将成为“园丁”的我,也希望能保护学生们心中的正义,不辜负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期待。

我理想中的教育是爱与思考并存的教育。钱谷融先生曾经提出:“文学是人学。”教育是能够影响人类灵魂的事业。被“人学”浸润的我们,更应该,也更有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成长为有爱心,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需要我们保持思考的问题。

好的教育会让人一生都受到滋养。在师大中文系求学的四年,于我而言,如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文学更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无尽藏”,而三尺讲台正是与后来人共享这些宝藏的绝佳之处。想到这里,我就会少些胆怯与彷徨,更加坚定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这是在中文系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沉淀出的底气。

今天,2021届的准教师们要在这里暂别中文系了。但我相信,告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期待我们攻读教育硕士时再相聚。那时,我想我们也会欣喜地互相道一句:别来无恙。

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