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共同点

​尽管头脑找不到这样的共同点,我在这里还是要提醒你:其实,是你找错方向了。

你透过五官的观察,自然会把全部的注意摆到客体的层面,甚至会忘记是五官在不断为你创建眼前的现实。一天下来,无论是清醒、是睡梦中,你还是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种种的客体。这样的客体,可能是东西、事件、人物、经验,甚至是想法、情绪、感受。只是,你只要一步步分析下去,也就知道,所有这些客体,都没有足以独立存在的本质,最多是一种神经的印象。
尽管如此,我还是必须讲,这一切其实是有一个共同点,只是你过去没有注意到。
这个共同点,不在眼前或心中的客体,反过来是在——可以体验到这种种客体的主体。这个主体,也就是“我”(对你,也就是“你”)。
回想一下,你这一生的任何经验,是谁在体验?
当然,是“你”在体验。
任何东西,你可以观察到的,都是“你”在观察的。任何感受,是“你”在感受、在觉察的。就连这个世界,都是“你”在体会的。所以,全部经验的共同点,当然是“你”。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在这里讲的这个“你”,可能跟你所想像的不一样。
我用这个“你”,是来表达最原始、最根本的“你”,是还没有被染色、未经修饰、不曾被扭曲的“你”。
这个根本的“你”,比较接近一个可以觉察、知道、自在的潜在的能力。你也可以说这个“你”是还没有去觉察什么的“觉”、还不知道任何东西的“知”、还没有在哪里的“在”。就好像它还没发挥作用前,它老早就存在。
它的存在,你、我、每一个人其实都知道。对你而言,这种“在”的存在,好像不需要任何说明或解释,它本来就在。甚至,一个似懂非懂的小小孩,都自然知道有一个“我”存在。他可能用手去比自己、去指你、指其他的人,来表达有一种存在。有意思的是,就连动物都知道这种“在”的存在,而自然会想维持或保护自己的生命。
360docimg_0_
让我再讲得更清楚一些:举例来说,你随时会说自己体会到什么或体验到什么。然而,我在这里所讲的“你”,这个根本的“你”,则是体会或体验还没有发挥作用的体。
这个还没有发挥作用的体、最根本的“你”,才是我所要讲的“主体”。过去,我在谈这个最基本的主体时,要跟小我、小你做个区隔,也就称它为大我(当然,现在我也可以称它为大你)。
是经过这个大你的作用,你才可以突然体会到某个东西、体验到某种经验、觉察到这个世界、知道某一个观念、在某一个地方、而接下来想去别的另一个地方。大你、大我,是这样的一个共同点。它也就是最根本的“你”“我”,或“在”“觉”“知”。
它其实是最轻松、最稳定的一个点。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最稳定、最轻松的状态,是每一个人都有的——随时都有,只是也随时都忘记。
毕竟,头脑的机制,本身就是靠捕捉、追察、取得、期待而让你从最稳定的点、最轻松的状态移到一个比较不稳定的点或紧张的状态。只要你的注意力一离开这个点或最轻松的状态,头脑的这种机制本身就让你落回到一个狭窄、局部的角落。
你的注意,从一个最根本的主体落到客体。这个过程,也就是我过去谈过的“客体化(objectification)”,可以代表一切头脑的机制,也是你随时在运作的过程。
你透过你的聪明,哪怕是一种很深很奥妙的念头、或像诗一样美的表达,其实也就已经把自己从一种最轻松的状态,带到一个靠不住的角落。
这就是你、我在每一个时点所遇到的挑战。
这样的聪明,让你随时把这个最原始、最轻松的“你”挡住了。头脑的聪明所带来的影响,就好像你在一张新鲜、没有人画过的画布上涂了几笔,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投入了这些随手画上的颜色和线条,而把它变成你主要的存有,反而把画布随时忘记。
也就像你、我,随时注意聪明带来的各种相对的区隔和境界,而随时把整体、无限大、永恒、绝对的意识落在注意的背景,也就把祂随时忘记了。
——摘自《唯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