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大学制度文化案例分析

什么是大学制度文化?如何理解大学制度文化?我们可以结合两个具体的案例进行解读。
一、大学制度文化的界定
制度文化是人们对于制度设计、执行及变革所持有的一种观念体系。它支配着人对制度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决定着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从构成要素来看,制度文化不仅包括了传统的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还包括了通过理性设计和建构的正式制度,机构和组织的实施机制等。
大学作为传播和彰显文化特色的重要场所,也具有自身的制度文化。它是大学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有关大学制度的观念体系。是各种利益相关主体在设计、执行及变革各项制度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大学制度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总和。大学制度文化体现在价值理念层面、规则制度层面、运行机制层面以及制度执行层面。如我们常说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大学选修制度、学分制;中国大学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都是大学制度文化的体现。
二、大学自治的制度文化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作为大学最古老的理念,经过数百年的嬗变一直延续至今。因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和历史经验的不同,每个国家对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贯彻程度也不同。在美国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他们有权决定通过何种方式来选拔、录取学生,有权决定如何利用中介机构提供的学生入学考试成绩。而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有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但实际上现阶段中国高校招生自主权建立在政府分权基础上,高校的招生规模、招生来源、招生标准等都需经过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核批准,只拥有的有限的自由裁量权。所以,美国高校在自治制度的前提下,拥有更高水平的大学自治文化;中国高校在“行政化”制度前提下,自治文化很难彰显。
三、大学选修的制度文化
选修制最早出现于19世纪,20世纪以后在美国被广泛采用。1919年经蔡元培倡导在中国北京大学首度试行,70年代后期中国不同程度的高校开始纷纷实行选修制。选修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由选课的需要,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问题。首先,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对课程的需求不同,有限的师资决定了课程设置不可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课程中选择。其次,大学课堂的硬件设施制约课程开设,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很多专业知识是无法通过授课教师口头传授便能理解接收的,需要老师实务操作,如果课堂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需要,课程无法开设。所以,美国高校在选修制度拥有充分条件保障的前提下,形成了货真价实的课程选修文化;中国高校在选修条件保障不充分的前提下,形成了学年学分制等“有限选修”的制度文化。
总之,大学制度文化内涵于心,外化于行,有什么样的制度才能形成相应的制度文化。同样名称的大学制度,诸如上文的“大学自治”、“大学选修”,因为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差异,就会导致相关制度文化的差异。所以,要想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必须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这需要制度设定者综合考量多方利益主体和现有的资源条件,并进行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尽力落实。这样才能保持制度实效与预期设计相一致,进而保证制度文化的预期效果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