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五月(医易传奇)

 走进营帮 拥抱健康

如果不是疫情,对现代的中国人来说,农历五月,又是个不错的日子。托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鸿福,该拍拖的拍拖,该娱乐的娱乐,走街串门,商家也因此捞起一笔。

 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很传统的节日。在民间这个时候还很多人保留着喝雄黄酒、插柳条、插艾条、多种山采药煲水冲凉等等习俗。寓意驱邪、治百病,保平安。现代文明很批判这种行为,认为这是迷信。

很多人也在一些资料中了解到,五月有九毒日,前三毒是初五、初六、初七;中三毒是十五、十六、十七;后三毒是廿五、廿六、廿七;而五月十四这天,属于天地交泰日。在这十几天里,人们的生活有诸多的禁忌,小的禁忌到打水劈柴,大地禁忌到同房花烛升官发财;更甚的是,连生孩子和死人都不行。

在现代人眼里,这好端端的五月,为什么与古代反差那么大?中华民族真的愚昧了几千年吗?到底这些传说有没有依据?到底这些行为属不属于迷信?

我来带大家走进这神秘的五月,让历史来告诉你们。

在古代,农历的五月,是中国人最难熬的月份,跟现在面对疫情的心情一样,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总觉灾难就在身边,那种无奈无以言表。

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毒月、恶月,就是最讨厌的月份。《律吕纪元》中说“律七蕤宾,长六寸八十一分,应钟所生,含九毒,仲夏气至,阴阳交争之时,死生有定。”

这里的律七蕤宾,指的就是农历五月。这里的九毒指的是得九种疾病:伤寒六种➕疾目、暴聋、暴哑;这里的阴阳交争指夏至一阴生;这里的死生指终与始的轮回。

在周朝以前,中国的纪元都是以律吕纪元。也就是用一种乐音来代表一个月分。如一年12个月,单数属阳称为律,双数属阴称为吕。所以,一年有六律六吕。蕤宾是律吕中的第七律,正好是农历五月。

华夏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很多是在周朝的时候定型的,到了汉代,中华文化的格局已经得到了规范和发展。而在周朝以前,还经历了夏朝、商朝两个划时代的朝代,夏商之前,还经历黄、顼、喾、尧、舜、禹等漫长的三皇五帝部落时期。这个部落时期约7000年-1万年之久。

目前有迹可寻的大概也只能追溯到尧舜时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可窥视一些尧舜时期零碎的文化(当然,还有大部分的甲骨文还没有翻译过来)《虞书》中载“帝蕤宾南巡,洪荒疾年”。说明在那个远古时期已经有洪水泛滥瘟疫流行的自然灾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没得到发展的那个时代,可以说整个人类的政治过程,就是抗自然灾害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与其说大禹治水是一个传说,不如说这个传说本来就是一个政治缩影。

那时候巫和医不分家,一个氏族里的巫师有时候比酋长说话还有分量。因为古人认为巫师掌握着整个部族成员的生命和灵魂。

 《三坟五典》中记载“呜蜩,疾袭于鹿,枯甲于稷,帝命繢药以治,巫累药履其人。”意思就是说,五月这个时候,瘟疫疾病袭击涿鹿这个地方,死了好多人,连田野上都有白骨。于是尧帝命令集中药物来治疗,巫师便把药擂烂,敷在病人的身上。

在历史上,除了殷墟甲骨文记载的“疾年”没有明确数据之外,从汉代起,有数字可以统筹的瘟疫流行(包括现代)一共716次,并且呈频发的趋势。例如在汉代,疫情出现只有42次,到了宋朝却发生了49次,而紧接着的元朝出现了69次,明朝上升到187次,清朝更可怕,达到207次的高峰。而单单在夏季发生的就达500多次,占总疫情发生率的70%以上。看到这个数字,明白古人为什么觉得五月很讨厌了把。其实不是讨厌五月,而是讨厌这个夏季。五月刚好是进入夏季最热、最晒、最湿的季节,称为三伏暑天。现代人如果没有空调这个东西,估计会比古人更讨厌。

人类在与自然灾害长期的斗争中,为了生存下来,不断地迁移,躲避,寻找适合生存的环境繁衍生息。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东西,对自己有利的就定性为神佛菩萨之类,希望这些神秘的力量在自己无法逃避时能够帮自己一把渡过劫难;而那些对自己不利,或会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就定性为妖魔鬼怪。从此世间便有了正与邪;善与恶的区别。

自从有了天干纪元,人类已经逐步掌握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医学逐步成为保护人类健康与寿命的主要工具;而与医连体生长出来的巫也逐步淡出了政治舞台。古朴的唯物主义思想,告诉人类,要生存就得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

古人利用天干作为空间坐标,利用地支作为地上坐标,利用五行作为工具,利用阴阳来划定性质。把一年按照地支的排列规律分为12个月;再在这12个月中找出昼夜平等、阴阳各半、寒热均分的2天定为春分、秋分;再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定出冬至、夏至;两分两至刚好把一年中的12个月分成四等分,每一等分刚好三个月。再根据寒热往来的气候转变,将四等分的日子定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以两分两至为中心点,第一个三阴三阳的交接日确定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为四季的开始。《逸周书》载“春秋定,二至齐,四立备,则四季成”。

古人又将一年四季,根据气候的变化不同,分为24个节气,因为由立春到冬至,整个气流运动都是有一定的规律阴阳交替的,并且每3天就发生一次微妙的变化,这种微妙的变化有时与节气等同,有时先于节气,有时却又缓于节气,古人把这变化称之为侯。也就是说,一年24个节气中,有72个侯。《春秋繁露》载“冬至立春,气尽轮回,分二十有四,旬日三变余其一,故侯可先后而至矣”。

《阴阳应象大论》说“气者,风、寒、暑、湿、燥、火者也,万物赖以生,以秉其德。异则为邪为害,以秉其性”

《气一元论》说“气至侯不至,或侯至气不至者病。先后无序者,则淚气横行。”

《天文首事》说“午月,丙火司天,夏气至,阳极阴损。月初阳气极,月半天地交,坎离合,月入阴气成。顺则天地交通,万物志同,逆则六气混沌,乖淚嚣张。

学过《易经》的人都知道,夏季五月,戊己土行令,戊土主降,己土主升,升降调,出入常,天地交泰,六气平和,则万物生长有度。如果天地之气升降失常,天地不能交泰,则成自然灾害;人与天地相应,与自然一体,如果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异常,也会五脏混乱,六腑不和,所以病。“一阴一阳之谓道”,夫妻生活不愉快,交合失和,生活上都会有很多摩擦和纠结。《易经》载“泰,小刑,利有往来,吉哼”

在宋代,官府非常重视百姓疾病灾害。中国的医学在这个时代也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年代,官方不但设立了医局,对宋以前的医学行为及著作革新除陋,还将一些简单有效急救方药、方法印刷成小册子发给民间百姓学习,如《备急灸法》、《肘后备急汇方一百》,使每个人都懂得救急的医学常识,能够随时随地保护自己及家人。古时候的女子是很少有机会读书的,在宋朝却开展了“女子学”,让妇女也都能读书认字,宋仁宗说“知文而善用,皆是栋梁”。

在这个年代,由于卫生知识全面的普及,大家都会懂得在疾病流行季节怎样更好保护自己。尤其是五月,各村各寨,家家户户都知道“燃蒿以僻邪,薪汲以避祸”。意思就是说,在村外、路口或自家门口燃烧一些艾蒿,可以祛除导致疾病的邪气;把一些以菖蒲为主的草药煮水倒进水井里大家饮用,可以规避一些疾病发生的灾祸。这种习俗自宋之后一直都有延续。《金元散曲》载“结艾人,庆蕤宾,菖蒲酒香开玉樽”,说明到了元朝,菖蒲不是煮水倒进水井了,是泡酒自己喝了。到了今天,已经不吃不喝了,干脆插在门口僻僻邪算了。

人们对五月的误解,可使五月蒙冤几千年!《言毒篇》载“午,仲夏之月,中夏之气,离卦,丙火煽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中物物萎,太阳火气常为毒螫。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这句话应该是劝人在五月这个时候,太阳很猛,不要出去晒太阳,会晒出病来。竟被后人解释为“太阳为万毒之源”;《礼记》中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生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刑事毋行,以定晏阴之所成”。这段话本来是告诫人们,在这暴热的天气,气场很乱,凡事不能急躁,应该要像君子一样斋戒沐浴,清心寡欲,清淡饮食,就算执行刑罚,也最好暂停下来,静静地等待气温阴凉平和时再行动。却被曲解为什么都不能做,连性生活也不行!更甚者,是为达到蛊惑人心的目的,直接把古著的原文篡改,如汉代的《论衡》中载“正、五月子,气盛损父母,故不举,然有解法,凡气盛命硬者,契他人举,天地神佑,则无害”。到了清代,被人篡改为“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这个意义相差就太远了!

五月的九毒日,来自晚清时期的《不可录》一书。书中把古代的九毒硬套进来五月,还煞有介事地分配好日子,月初3天、月中3天,月尾3天,共九天是毒日,至于什么毒,怎样毒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并强调十四是天地交泰日,在此之前所有的古著作都只是说月中的时候天地交泰,是否顺利交泰,在哪一天交泰还得看气与侯至于不至。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书中列举的忌讳的事大大超出了现实范围,小到打水洗手洗脚,大到升官上任。并且书中提出解决的办法也也令人不可思议,如教人五月出生的孩子就要丢掉。可谓是直接教人抛妻弃子!这也许是我们的老一辈在五月做事小心翼翼的原因之一吧。

(0)

相关推荐

  • 廿四节气 | 夏至一阴生,五彩韵味养心谷

    夏至一阴生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恪遵宪度抄本> 廿四节气中,夏至为最早确立的节气.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夏至日. 此时太 ...

  • 十二辟卦与节气

    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与<周易>成书年代相当. 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十二消息卦&quo ...

  • 生辰八字与健康(医易传奇)

    走进营帮 拥抱健康 在中国,或者说只要是中国人,对算命这个东西一定都不陌生.听说算命可以预知过去未来,所以自古以来,总会有人去找算命先生指点迷津.因此,也滋生了一批批打着"国学文化" ...

  • 戏谈胆结石(医易传奇)

    走进营帮 拥抱健康 去年秋,有个风水相命大师问我,他脸上突然发现起了两个斑块,像老人斑,他疑虑,60岁都不到,不应该那么快出现老人斑吧.也没感觉身体有其它不适 观其岁甲确实60不足,机体虽然偏瘦,但中 ...

  • 夏天常见病如何处理(医易传奇)

    走进营帮  拥抱健康 天地有常,日月有辉:天地无常,风雨不济.人活在天地之间,也是同等的际遇.人得运时白铁生辉:人失运时黄金失色. 这个运,可以理解为"运气"."命运&q ...

  • 天道可人(医易传奇)

    走进营帮  拥抱健康        "医易传奇",别以为这是一些迷信风水的东西.这是一个地地道道人与自然的阐述.我会从大自然的各个角度论述人体疾病的发生.从现代的生理.病理的角度来 ...

  • 什么是中医(医易传奇)

    走进营帮  拥抱健康 什么是中医 ?中医不单单是医 中医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灵魂:是中华民族华夏五千年繁衍生息的生命保障!中医里的"医",仅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守护工具而已.但中医里 ...

  •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一.十干的来源 十干由五行所生,五行是阴阳在人道的具体落实和细化.五行是阴阳二气作用到人道,分化成金木水火土,它为阴阳的载体,是阴阳的细化.五行再细化就生出了万物,即为十干. 因此十干就是人道的万事万 ...

  • 医易系列谈之二十

    自从人类两条腿走路以后,作为一个有了更高精神追求的动物,就一刻不停地对世界展开了思索和研究.从最初的小问题,比如哪种树叶可以充饥,哪种小虫子更好吃开始,一直进化到明天会不会下雨,今年收成如何这类高级问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九

    前面我们花费了很多篇幅讲述了殷商的干支文化,从这一篇我们将开始讨论周的易卦文化. 对于易卦,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因为易卦的符号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但是,"易"究竟是什么? ...

  • 医易系列谈之十八

    中华文化第一子--箕子 中国历史上,把一些大思想家称为"子",如孔子(孔丘).老子(老聃).庄子(庄周).孟子(孟轲).荀子(荀况).墨子(墨翟).孙子(孙武).韩非子(韩非).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