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摘要(7)梁实秋批评清华国文课堂
何二元《现代大学国文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第七篇:梁实秋《国文堂秩序纷乱的真因》(1922)和《再论清华的国文问题》(1923)
梁实秋是大家都熟悉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1915年至1923年就读于清华学校,这段经历梁实秋曾写过《清华八年》一文介绍。《国文堂秩序纷乱的真因》和《再论清华的国文问题》两篇短文分别发表于1922年和1923年的《清华周刊》,当时清华的学制已发生变化,据章寅《清华学制沿革述略》一文介绍:
自民国十年起,变更原有制度,分学校为三级:一为初级大学(Junior College),一为高等科,一为中等科。高等科中等科各定三年毕业。初级大学设两年大学课程,普通与专门科目,以次于是,课程编制,渐具分科之基础。最高之班,足与美国标准大学二年级相当,毕业生可直接插入美国大学三年或四年级肄业。
所以梁实秋发表这两篇文章的时间,推算起来正在清华初级大学两年间,文中所说的国文课,虽尚无“大一国文”之名,实际上已相当于“大一国文”和“大二国文”的状况。这也是本书选入这两篇文章的理由。
在第一篇文章中,梁实秋指出清华国文堂之所以秩序纷乱的真因有三个:(一)学校当局的措置糊涂;(二)教员的不够资格;(三)学生奴隶性的根深蒂固。而总的原因则是由于清华是游美预备学校的性质,学校对国文不如对英文重视,导致国文地位低下。四十年后,梁实秋在《清华八年》中有更清楚的表述:
清华是预备留美的学校,所以课程的安排与众不同,上午的课如英文、作文、公民(美国的公民)、数学、地理、历史(西洋史)、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都一律用英语讲授,一律用美国出版的教科书;下午的课如国文、历史、地理、修身、哲学史、伦理学、修辞、中国文学史……都一律用国语,用中国的教科书。这样划分的目的,显然的要加强英语教学,使学生多得听说英语的机会。上午的教师一部分是美国人,一部分是能说英语的中国人。下午的教师是一些中国的老先生,好多都是在前清有过功名的。但是也有流弊,重点放在上午,下午的课就显得稀松。尤其是在毕业的时候,上午的成绩需要及格,下午的成绩则根本不在考虑之列。因此大部分学生轻视中文的课程。
轻视中文课程的结果,便是“国文堂秩序纷乱”,梁实秋在《清华八年》一文中接着说:
清华午后上课情形简直是荒唐!先生点名,一个学生可以代替许多学生答到,或者答到之后就开溜,留在课室者可以写信看小说甚至打睦睡,而先生高踞讲坛视若无睹。我记得清清楚楚,有一位叶先生年老而无须,有一位学生发问了:“先生,你为什么不生胡须?”先生急忙用手遮盖他的下巴,缩颈俯首而不答,全班哄笑。这一类不成体统的事不止一端。
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也有这方面的回忆: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
对此,当年同在清华读书的闻一多(比梁实秋高一年级)有更加形象的描述:
先生:“今天要考了。”满堂大哄,有的骂,有的笑,强狠的开门要走,和平的讲这学堂从来不兴月考。好容易经先生敷衍了半天,才慢慢地坐定了。先生把题目刚写完了,屋后一个声音叫道:“咳,混账吗!出这些题那做得完?……”
从“去张”运动以来,天天喊改良中文,到今天中文课堂底情形便是这样,难道考月考也是教员底错吗?中文所以不能改良,学校怕麻烦,教员不自爱,当然要负一份责任,恐怕罪魁祸首还是这一般负自治底盛名的学生吧!在英文课堂上讲诚实,讲人格,到了中文课堂便谲骗欺诈,放肆嚣张,丑态恶声,比戏园,茶馆,赌博场还不如。才吃过一餐饭,便把那骗洋人的假具扯破了,露出中国人的真相来了。这样还讲改良,讲自治,不要愧杀人吗?
现在人人正忙着预备十周年纪念会;成绩展览,演戏,刊杂志,五花八门,辉煌灿烂,可惜都是骗人的呵。把这中文课堂底跟同类的丑态展览出去,才是真清华呢!(闻一多《中文课堂底秩序底一斑》,《清华周刊》214期,1921年4月1日)
一年以后,梁实秋发表第二篇文章《再论清华的国文问题》,他认为解决清华的国文问题,必须要先做研究,研究的步骤有三:第一,研究清华学生的国文程度,找出一个客观的标准来;第二,研究何种教材适合于清华学生的程度;第三,研究教员的资格。在此研究基础上,就可以得出改革的步骤亦有三:第一,根据第三步研究出来的资格聘请教员;第二,请新聘的教员用第二步研究出来的教材教授学生;第三,导学生走上正轨,在国文上切实用功。
这篇文章很短,所说问题只是点到即止,譬如什么样的国文教员才是合格的教员?四十年后,梁实秋在《清华八年》等回忆文章里,始有更详细的描写:
两位美籍的女教师使我特殊受益的倒不在英文训练,……她们还教了我们作文的方法,题目到手之后,怎样先作大纲,怎样写提纲挈领的句子,有时还要把别人的文章缩写成为大纲,有时从一个大纲扩展成为一篇文章,这一切其实就是思想训练,所以不仅对英文作文有用,对国文也一样的有用。我的文章写得不好,但如果层次不太紊乱,思路不太糊涂,其得力处在此。美国的高等学校大概就是注重此种教学方法,清华在此等处模仿美国,是有益的。
我的国文老师中使我获益最多的是徐镜澄先生,我曾为文纪念过他(见《秋室杂文》)。他在中等科教我作文一年,批改课业大勾大抹,有时全页都是大墨杠子,我几千字的文章往往被他删削得体无完肤,只剩下三二百字,我始而懊恼,继而觉得经他勾改之后确实是另有一副面貌,终乃接受了他的“割爱主义”,写文章少说费话,开门见山;拐弯抹角的地方求其挺拔,避免茸阘。
于此我不能不提到梁任公先生。……任公先生的学问事业是大家敬仰的,尤其是他心胸开朗,思想赶得上潮流,在五四以后严然是学术重镇。他身体不高、头秃、双目炯炯有光,走起路来昂首阔步,一口广东官话,声如洪钟。他讲演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他情感丰富,记忆力强,用手一敲秃头便能背诵出一大段诗词,有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口沫四溅涕泗滂沱,频频的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大毛巾来揩眼睛。这篇演讲分数次讲完,有异常的成功,我个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就是被这一篇演讲所鼓动起来的。——这一篇的题目叫做《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
【参考资料】
梁实秋《梁实秋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6月版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雅舍杂文》,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版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雅舍杂文》,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版
潘光旦《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鲁静、史睿《清华旧影》,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章寅《清华学制沿革述略》《清华周刊》1931年第35卷第11-12期
欧阳军喜《在中西新旧之间穿行:五四前后的清华国文教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