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教学注释三:大中衔接

大学语文教材注释应该和中学语文有所衔接。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了解这个词语在中学课文里有没有出现过,如果出现过,那么就应该考虑这么几个问题:(1)这个词语当时有没有注?现在还要不要再注?(2)假如再注,那么是相同意思重复注释还是另有新意?重复注释是允许的,人的长期记忆的建立,需要多次反复,但是在重复时,有必要指出中学某课出现过这个词语,才便于形成后次复习前次的效果。也可能虽然是同一个词语,但是用在这里和以前课文语境有不同,那么作为比较和衔接,在注释的时也有必要提示一下这种不同。下面是笔者教材《诗品十则》一课注释中所作的尝试。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惠风:温柔的风。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荏苒rěn rǎn:轻柔飘拂貌。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  常能在不经意间便遭遇这种美景,所以说“遇之匪深”,但是越接近却越归于无形。韩愈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脱:若。似乎有形可寻,握手之间却又不见了。陶渊明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三条注释中提到的王羲之、韩愈、陶渊明诗,都是学生在中学语文中学过的,注释时提示出来,可以起到由已知带出新知及后次复习前次的作用,这就是一种“大中衔接”的思路。

(3)更要思考的是大学语文注释如何在整体上超越中学语文。同一个词语,可以注得深,也可以注得浅,根据不同的学习人群,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一个词语,有文内的意思,还有文外的意思,中学语文有应试的目的,需要明确的“标准答案”,所以不可能弄得很虚。还有知识之间的联系,纸质媒介加上应试教育,容易隔断这样的联系,截取一个个方便教学和考试的“知识点”。中学注释的这些特点,大学语文能否超越?下面举一篇课文为例,仍然是高教司组编本,不是这个教材特别有问题,而是这个教材特别有影响,用来举例特别能举一反三。苏轼的《赤壁赋》,中学语文也选,很多大学语文教材也选。好文章当然可以重复选,人们说大学语文不应该是“高四语文”,不是说课文不能重复,而是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在教学目标上要有更高的标准,那么下面试比较一下,看看是否能够达到这种标准。

非常巧合,都是53条注。相比之下,中学教材注释比较详细,有的注释层次甚至比大学语文还高。但是也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一些注释中掺入了“译”的成分,文言译注,译和注是有分工的,教材应该通过“注”让学生达到自己能“译”的目的,不宜代替学生把话都翻译出来。而大学语文教材显然没有考虑大中衔接的问题,不少词条属同一层次的重复注释,不能体现大学语文应有的高度。有些词语,甚至比中学教材注得还浅。还有一些词语,即使不考虑中学已有过《赤壁赋》注释,即从常态设想,也是中学生早就该掌握的,如:溯(逆流而上),渺渺(悠远的样子),袅袅(细弱悠长的样子),缕(细丝),子(你),须臾(片刻),挟(持,带),托(寄托),卒(终,终于),消长(减少和增加),无尽(没有完),苟(如果),虽(即使),狼藉(凌乱的样子)等等。

通过上面这样的平行比较,可以看出大学语文的教学注释确实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份比较资料假如落在叶圣陶或吕叔湘先生手里,是可以做一篇很大的分析文章的。

所以我认为“大学语文不能是高四语文”,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中学选过的课文大学语文就不能再选,而是说一旦发生重复,就要做上面这样的“大中比较”研究,这个研究是比较辛苦的,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把中小学所有课文的文言注释都收集到,当大学语文教材作注时,可以首先搜索一下,这个词语以前有没有注过,是怎样注的,然后大学语文教材注释才比较容易拿捏分寸。这个工作在以前人教版一家独大时还容易做,如今一纲多本,已有十几种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了,这个工作更增加了难度,而且大学生们来自不同的省份,中学语文用的是不同版本,那么大学语文教材如何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需求呢?这个问题需要研究。除了教材,为学生编写工具书同样也有个数据库的问题,否则所谓工具书并不能真的为学生提供教学注释帮助,譬如某一种《学生辞海》,就没有“既望”这个词条,某一种《学生古汉语词典》,甚至连“既”字也没有,这就太不像话了。

由于缺少一个为大中比较、大中衔接提供支持的数据库,所以目前“大中衔接”的课题还仅仅是一个话题,缺乏实际操作的条件,笔者编写教材时虽尽力想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但离真正的“大中衔接”还相差很远。

(补注:最近国家又收回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权。究竟是一纲多本好,还是一家独大好?这个问题留待实践证明,但是对大中衔接的课题研究,这肯定是更加方便了。)

(0)

相关推荐

  • 学生自主,教师先行

    陈涛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成为这一时代语文教学的风潮.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便能袖手旁观?偶然的机会,听到了几位教师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指导的课堂教 ...

  • 再谈教学注释

    前几天发了<从教学角度谈大学语文注释>一篇,感觉还有些话没有说清楚,今天试分辨一下. 首先,推文以徐中玉教材为评说对象,并不是这个教材不好,而是有人先挑了教材注释方面的毛病,我有不同意见, ...

  • 再谈教学注释二:“教学注释”的量化研究

    教学注释的第一个问题是:一篇课文的注释以多少条为合适?这个问题对于学术注释来说是不存在的,学术注释多多益善,汉儒一经之注常达百万余言,虽然只是极端的例子,却也说明了学术注释的特点.教学注释则不同,经常 ...

  • 再谈教学注释四:分工与专责

    经常听到有人建议语文教师要学一点训诂知识,在备课时要多作考据功夫.例如许嘉璐在<怎样学好古汉语 如何教好文言文>一文中就举例说: <曹刿论战>"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 ...

  • 再谈人才的三个层次。

    好久不见,有三周没更新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 人才的三个基本层次 

  • 再谈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备课杂谈之六十四

    (图片选择网络) 再谈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备课杂谈之六十四 袁建国 关于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前面曾写过四篇文章,链接如下: 1.<备课的整体性设计思考--备课杂谈之十三>: 2.<课 ...

  • 再谈教学设计中的​“评价”——备课杂谈之六十八

    (图片选择网络) 再谈备课中的"评价"问题 --备课杂谈之六十八 袁建国 关于备课中的 "评价"问题,曾写过多篇文章,今天再写,主要是通过"及时测评& ...

  • 再谈优秀对联缺一不可的三要素

    □湖北 郭省非 前些年我曾为<大别联丛选粹>写过一篇序言,题目是"优秀对联三要素".主要观点:一是对仗追求工整性,二是立意追求思想性,三是修辞追求文学性.近两年来又有一 ...

  • 三十年后的今天,再谈西安人、西安旅游和西安短板

    我出生于八零年代的古城西安,生于斯也长于斯,虽因为求学.工作离开过西安几年,但其间也从未脱离过与这座城市的紧密关联.随着移动互联+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平台上也出现了部分城市之间的对比声音,其中西安因 ...

  • 再谈清华的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考试,是老师严格要求还是教学事故?

    上次我写过一篇文章了,清华的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考试难倒清华电子系的学生,有1/3的人不及格,2/3的人得分为D以下. 写了之后,很多人第一个问,1/3的人不及格,难道不是教学事故吗? 在清华,1/3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