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荐福寺
说起荐福寺,了解的人不多,但提起小雁塔,很多人会恍然大悟。其实历史上是先有荐福寺,后有小雁塔。不过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只有小雁塔依然挺立。
公元683年12月27日,唐高宗李治去世,即位的中宗李显不久被皇太后武则天所废,弟弟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三月十二日,以为高宗追福为名,敕令建造大献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实之。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改“大献福寺”为“大荐福寺”,并以飞白体(笔划中丝丝露白,其势若飞)书写寺额赐之。
山门,清代后期。单檐翘角、歇山式蓝色琉璃瓦顶,下为青砖砌券门洞,长2.9米,深2.55米。有脊兽,檐部勾头滴水,檐下砖雕斗拱,花纹,南刻《蔌赐荐福寺》,北刻《最胜法门》。
山门北刻《最胜法门》。
位于慈氏阁南侧的两通石碑,分别是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立的《大荐福寺重修塔记》碑和明成化八年(1473年)立的《敕赐荐福禅寺重修记》碑。
钟楼,清代,重檐翘角歇山式,灰瓦屋顶。
慈氏阁,明代。重檐歇山式楼台。砖砌高台16.40×8.20米,正中券洞8.34×3.18米,两侧置砖梯。上建殿宇面阔3间,进深2间,廊深东西面1.45米,南北面1.20米。四面檐下均为一斗三升斗拱,灰瓦屋面,素面清水脊,施勾头滴水.重檐之间悬明代《蔌赐荐福寺》木匾。
民国西北王胡宗南驻守小雁塔时,慈氏阁为其办公室。
位于大雄宝殿南侧东边的两通石碑,分别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立的《重修荐福寺碑记》碑(左)和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立的《礼部遝付*荐福殿堂图》碑(右)。
位于大雄宝殿南侧西边的两通石碑,分别是明天顺二年年(1458年)立的《敕赐荐福禅寺重建记》碑和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立的《重修荐福寺碑记*荐福寺殿堂图*荐福地粮记》碑(右)。
东小亭,清代,木结构建筑,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式顶,四角檐下施斗拱。
西小亭,清代,木结构建筑,平面呈方形,四角攒尖式顶,四角檐下施斗拱。
大雄宝殿,木构架为清代。单檐硬山式。面阔5间,进深3间,廊深1.35米。柱径0.23米,柱高3.80米,台基21.20×13.3米。前檐斗拱为一斗三升,灰瓦屋面,素面清水脊,勾头滴水。
大雄宝殿背面门联,唐义净法师。
藏经楼,清代后期。重檐歇山式两层楼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廊深1.6米。灰瓦屋面,翘角,素面清水脊,勾头滴水.柱径0.24米。
方丈殿,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单檐硬山式屋顶,面阔5间,为寺院住持居住、礼佛的场所。
建于唐代景龙年间的小雁塔,坐落于一座3米高的砖砌高台基上,塔高45米,平面呈正方形,是一座密檐式塔砖。
密檐式是指从外观看起来檐数很多、檐层密集,密檐式塔檐数比层数要多很多,且每一层高度呈递减的趋势。
白衣阁,明代创建,清代重修。单檐歇山式楼台。砖砌高台12.9×9.20米,正中有券洞。上建殿宇面阔3间,进深2间,廊深0.08米。台两侧设砖梯。灰瓦屋面,四翘角,素面清水脊,勾头滴水。砖台南面上部镶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白衣阁》石匾额。
白衣阁北边的两通石碑,分别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立的《重修荐福寺碑记》碑和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立的《重修荐福寺地藏王殿》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