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上一个壮举:名将率区区一个旅,往敌人十个师的包围圈里钻!
1947年11月,国民党桂系军阀头子白崇禧为了“围剿”晋冀鲁豫野战军部队,调集了多达十五个整编师另加三个旅,共约八十个团的兵力,向大别山区大举进犯。
鉴于粮食补给困难、山区回旋余地较小等客观因素,刘、邓首长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避其锋芒,不与其正面决战,而是充分运用游击战术的精髓,与敌人巧妙周旋。
具体而言,我军主力部队将在地方武装的协助下,依靠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优势和坚实的群众基础,采取“宽大机动”战术,派小股部队引诱、牵制敌人主力,由大部队将敌人各个击破。
在这些引诱、牵制敌人的小股部队中,由名将李德生(1955年少将、1988年上将)指挥的六纵十七旅无疑是完成任务最漂亮、最令人惊叹的一支。
当敌人进犯时,上级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十七旅,要求他们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达到拖垮他们的目的。
李德生是一位非常有头脑、有胆识的指挥员,他在执行这一任务时,并没有在强敌面前缩手缩脚、畏首畏尾,而是非常积极主动。
首先,李德生决定“示形于敌”,引起敌人的注意。
为此,他率领部队于12月2日夜间长途奔袭湖北麻城的宋埠,将驻守在那里的八个国民党保安中队、一个义勇团全部歼灭。
这一妙招迫使敌人为其后方补给线而坐立不安,不得不派出部分兵力回援鄂东。
紧接着李德生又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吸引敌人追击,将他们诱至大别山腹地,一方面找机会歼其一部,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掩护野战军司令部后方指挥所向北转移。
当然李德生也深知,这是一次困难重重、极其凶险的行动,原因就在于敌人已经在大别山中心地带集结了多达十个师的兵力。
以十七旅这区区一个旅的兵力来诱敌,随时有可能遭到敌人十个师的围追堵截,无异于往敌人的包围圈里钻,这需要多么大的信心和勇气!
然而李德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完成既定任务,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在12月21日开始率领部队开始了“以身诱敌”这一壮举。
这一路上,他们遇到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
时值严冬,天寒地冻,山区的路本就崎岖难行,再加朔风凛冽、冰雪侵袭,更让十七旅将士们行军途中步履艰难。
人还好说,部队那些用来驮载重型武器(主要是迫击炮和机枪)的骡子可就遭了罪了,它们在冰崖边行走难免跌倒甚至滑落,经常要靠战士们七手八脚的拉拽才能救上来。
更难的是过冰封的河流,部队为了加快行军速度,绕过敌军封锁,只能从没有桥的地方趟过河,一下水就会被冻得全身麻木,上了岸风一吹,更是冷得瑟瑟发抖……
而最危险的地方就在于,十七旅一边要克服行军途中的种种难题,一边还要随时防范敌人的袭击。
1948年1月1日这天,李德生考虑到这是过新年,将士们已经连续作战行军一个月了,个个疲惫不堪,便让各连司务长采购了一些猪肉面粉,准备好好犒劳一下部队。
不料敌人突然在这时杀过来了,而且是兵分三路,围攻而来。
幸好李德生及时得到情报,迅速采取了措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即便是在这样的险境下,李德生仍不怯战、不畏战,他趁敌人未形成合围之机,指挥部队向敌军薄弱处果断出击,用一波凌厉的攻势挫敌锐气后,立即见好就收,命令全旅抽身而退。
还有一次,侦察员抓了一名俘虏,了解到一个十万火急的情况——敌军已得知我军一部临时驻扎在黄龙岩,已调集重兵扑了过去,准备将那里全部包围起来。
李德生闻讯,马上派人火速前往黄龙岩,通知先期到达那里的第五十团马上转移。
五十团刚刚撤出来,十多个团的敌人也正好到了那里。虽然敌人扑了个空,但这个过程无比凶险,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接下来,李德生为了牢牢“吸”住敌人,命令部队在途中大摆“迷魂阵”,到处刷标语、留口号,而且标注我军主力部队的多个番号,给敌人造成“这是共军主力”的假象,耍得他们团团转。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虽然十七旅是以区区一个旅的兵力“单挑”敌人十个师,但这支部队在李德生的指挥下,忽快忽慢,忽东忽西,行军作战方式极为灵活多变,始终让敌人摸不清其兵力多寡和真实意图,却十七旅拖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由于十七旅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使得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得以从容集结兵力,最终大量歼灭了敌人,取得了这次反“围剿”的全面胜利。
十七旅往敌人包围圈里钻却全身而退的这次行动,堪称是军史上令人拍案叫绝的一个壮举。
经过这次军事行动的历练,十七旅如同出炉的好钢淬了火,变得更加坚不可摧,成为刘邓大军序列中战斗力的部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