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的儒学价值观
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有两位圣人,堪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纬,即:文圣人孔子和武圣人关公。孔子以思想言论传世,关公以道德实践立身。两位圣人,一文一武,一柔一刚,交相辉映,光明朗照,共同为中华儿女提供思想上的指引、道德上的教育、人格上的规范、精神上的启蒙。
千百年来,关公文化与孔子文化双峦并耸,双翅共振,互相融合促进,共同推动中华文化永续不竭地传承与发展,其最核心的儒家思想理念、道德精神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抱朴守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知行合一、行为处事的道德标杆和价值圭臬。
尤其关公文化,不仅在儒家占有一席之地,而且神跨道、佛两教,成为儒释道教共尊,朝廷民间、百行百业共同崇拜的精神旗帜。在全球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大多建有关庙,悬挂关公画像,或供奉关公雕像,四时香火不断。
祭祀、崇拜、传承、弘扬关公文化、关公精神的活动,几乎进入了华人社会所有的社会行为及道德精神领域。华人社会已经习惯于把崇拜关公、传承关公精神,作为凝聚民心、缔结盟约、团结共进、劝善惩恶、维持秩序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
清朝雍正皇帝描述当时举国祭祀关公的盛况时说:“自古圣贤名臣,各以功德食于其土。其载在祀典,由京师达于天下,郡邑有司岁时以礼致祭者,社稷山川而外唯先师孔子及关圣大帝为然。孔子祀天下学官,而关帝庙食偏薄海内外,其地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陬海隅村墟穷僻之壤,其人自贞臣贤士仰德崇义之徒,下至愚夫愚妇儿童走卒之微贱,所在崇饰庙貌,奔走祈禳,敬畏瞻依,凛然若有所见。盖孔子以圣,关帝以神。”
关公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关公文化寄寓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
关公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人民心中完美无瑕的“关公”对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儒学价值观的传承和践行,是传统儒学道德文化精髓,从理论性的学堂教育向全社会道德实践的延伸。关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忠义、信义、仁义、节义、侠义、礼义等传统道德思想,符合儒家一贯倡导并追求的理想人格。关公的历史人格、传说故事、显圣灵迹、高尚情操,与儒学价值观相互印证,再经过全社会成员共同的神化、圣化、美化过程,使得关公精神成为了具有为全社会所接受的普世性价值观,成为全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
河南漯河舞阳县北舞渡山陕会馆碑文说:“山左有孔子,道德高于万山,世人重其文也。然有文以之为纬,必有武以之为经。唯我关夫子生于山右,仕于汉朝,功略盖天地,神武冠三军。尤可称秉烛达旦,大节垂于史册,洵足媲美孔子,躬当武夫子之称。”
关公生活的时代是东汉末年,与孔子所处的西周末年社会特点极为相似,同样世道衰弱,纲常不振,仁人志士伤时忧世。关公爱读《春秋》,手不释卷,不仅严格遵循春秋思想行为处事,而且从春秋思想中找寻匡正时弊的救世良方。
关公终其一生,都在践行春秋大义精神。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发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结义誓词,到“新恩虽厚,旧义难忘”留书辞曹的忠心义气,到华容道义释曹操,重约守诺、知恩图报的人格操守,到战长沙不杀马失前蹄的黄忠的仁者风范,再到后来北伐襄樊,志兴汉室的忠义壮举,无不展现着儒家传统思想价值观的睿智光芒。
关公从一员武将,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而天,流芳万世,英名不朽,关公的人格操守赢得了中华民族广泛的社会认同、道德认同、思想认同,成为华人社会世世代代精神信仰的中心,万民争相效仿的最高道德偶像。
关公文化以儒学价值观为思想根基,融合佛道两教的思想精华,承载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向往,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质的文化标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文化代表和精神符号。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