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标准解读 —— 孙红 高伟 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

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在中华护理学会领导下,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订《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团体标准,于2021年2月1日由中华护理学会发布。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作为中长期中心静脉通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是危重症及肿瘤患者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因其使用周期长、输注药液对血管内皮有刺激等特点,准确的导管尖端位置是PICC安全使用的前提。

一、制订背景

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是以中心静脉导管内导丝作为腔内电极,引出规律性的P波变化以指示导管位置的实时导管尖端定位技术。
心腔内电图应用于PICC尖端定位有许多优势,其灵敏度及特异度高、置管准确率高、并发症少、使用成本低;在置管过程中准确指示导管尖端位置,缩短危重症患者因等候拍摄床旁胸片导致的输液延迟;降低因导管异位反复调管导致的血管损伤,减少调管后拍胸片增加的辐射暴露。
从患者安全、医务人员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考量,心腔内电图定位应用于PICC置管的规范与推广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本次制订标准旨在填补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规范的空缺,为我国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引导PICC置管的流程规范化提供支持。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成人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基本要求及操作要点,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PICC置管操作的医护人员。
三、主要内容
本标准主要内容涉及了基本要求和操作要点2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为成人心腔内电图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规范化流程提供实践操作参考,为日后制订更完善标准提供循证依据。
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4个基本要求:

1. 心电监护仪或心电图机的使用应遵循GB 9706.1-2007GB 9706.1-2008的规定。

(注:GB 9706.1-2020已发布,将在2023-05-01实施)

2. PICC置入操作基本原则应符合WS/T 433-2013的规定。

3. 经上腔静脉(SVC)置入的PICC尖端最佳位置应为SVC下1/3段、接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CAJ)。

4. 应保护患者隐私。

PICC置管前要评估心脏节律、心率、有无心律失常病史、心电图上有无可观察的P波;评估是否植入心脏起搏器。
做好PICC置管前的准备:

1.去除患者体表金属物;

2.确认患者着宽松衣物,操作前清洁安放电极部位的皮肤;

3.备好心电监护设备/心电图机、电极片、无菌导联线;

4.遵照心电监护设备/心电图机使用说明书安放电极,调试心电监护设备/心电图机使之示波清晰,描记并保存体表II导联心电图。

进行穿刺置管,将PICC送入至接近预置管长度时,用无菌导联线将右臂电极(RA)与PICC支撑导丝连接,缓慢匀速送管,判断心腔内电图导管尖端位置:

(1)随着导管在SVC内缓慢送入,心腔内电图的P波振幅逐渐高尖;

(2)继续送管,心腔内电图显示P波最大振幅;

(3)继续送管,心腔内电图显示P波呈负正双向时,描记心电图;

(4)回撤导管至P波最大振幅后再回撤0.5~1 cm,确定导管位置,描记心电图。

四、应注意的问题

当无心腔内电图特征性P波改变时,应考虑发生导管异位等情况,可回撤导管后重新送入或在X线定位下调整导管位置。
置管后建议拍摄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及导管在血管内的走行。应记录导管尖端位置对应的导管刻度,保存置管中的心电图。
本次制订的《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明确、更准确的指导,从而推动我国静脉治疗专科的发展,为进一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打下基础。

文章转载自“中华护理学会”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