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天道》: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不是机遇,而是思维方式【一点资讯】

生生不息,到底什么是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关键因素,有人说,智慧就是情商,也有人说,是努力与毅力,还有人说,是出身与家庭,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解释,但最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之道。

但是无论是哪种答案,几乎没有人会否认机遇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天道》中,作者通过几位主角的人生履历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不是机遇,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天道》

电视连续剧《天道》改编自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作者笔名为豆豆,同时也是电视连续剧《天道》的编剧,也许是因为这部连续剧原本的创作者本人亲自操刀,所以电视连续剧版的情节和演员与小说相差无几,甚至播出后还获得了不少原著粉的赞誉。

然而这篇小说究竟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由著名演员王志文所扮演的男主角丁元英是一个商界怪才,他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洞察力和决策力,除此之外,更让他格局不同的是他出人意料的思维方式。

而丁元英自己则是在德国金融机构的帮助下,来到中国,通过各种灰色手段获取巨额资金,但时间越长,丁元英越意识到这件事的危害性,于是决定退出。但是,公司高层并不赞成他突然终止计划。

丁元英几乎倾家荡产,最终他选择了逃离喧嚣的都市,来到平凡的小镇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他在这儿结识了镇上的女警芮小丹,也就是我们的女主角,丁元英的才气很快让女主角芮小丹一见倾心,两人从相识到相恋,仅仅短暂的时间。

之后,他们又碰见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这个小镇上有个贫困村,村里老少几乎都面临着脱贫的问题,芮小丹看到村里的情况,也不由同情起来,于是她想到了才华横溢的丁元英。

而且丁元英本不愿为此出力,也许他早就预料到了最后会遇到什么麻烦,但面对情人的要求,他还是答应了。因此,丁元英想到了一项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商业计划,其主旨便是“消灭贫困”。

它们把目光集中到了北京即将举行的交响乐音乐会上,并由此建立起自己的音响公司,在音乐会期间不惜以市场价卖掉一半,最后它们的音响公司一炮而红,但面对整个市场的谴责,它们的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公平竞争的法律。

演唱会之后,已经有公司决定起诉他们,然而,最终丁元英展示了自己计划中的真正才能。本来,他早就知道这种做法已经算是游离于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了,但他的底牌却是这一项目的初衷。

由于他已经预测到对方的诉讼不会胜诉,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因此他们注定要赢。

然而丁元英的目的远不止于此,他知道政府会支持贫困村脱贫,却不会一次次地无视法律,他希望原告公司迫于压力选择与贫困村合作,这样,贫困村就可以把自己与整个音响交易市场联系起来,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合法、快速、永久地摆脱贫困。

成功与失败,不在于机会,而在于思考。

《天道》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难道仅仅是一个商界能人帮助一个村子脱贫的故事吗?当然不是,在整个故事中,其实一直围绕着这么一句中心思想,决定事情成败的,从来不是机遇,而是思维方式。

事实上,纵观天道始终,故事并非重点,天才是,就像丁元英还没出来,通过别人的口有了这样的评价,“可以是魔,可以是鬼,但绝对不能是人”。

这类评价从最开始就引起了我们所有人的好奇,毕竟,到底有什么样的才智,能使人们不再把他当作“人”来看待,而且,既然他是智者,为什么要把他称为魔鬼,而不是神仙呢?

即便是看了整个故事,也没有人敢说能完全理解丁元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说的是一个人,实际上说的是一个规律,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电视剧改名为《天道》的原因。

戏剧中,丁元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来了,容不得你不顺;

这更像是他自己在说自己,丁元英到底和常人殊异于常人,在他的思考方式上,他从来不按常规出牌,性格上更是沉默寡言,即使为人处世也和世界不同,常常让人感觉难以理解。

但是,他身边发生的一切,几乎都逃不过他的预料,或者说,他想做的,几乎都在他的计划之中。这种人,也许在很多人眼里,真的已经不能和普通人相比了。

所以,这就有了电视剧开篇把他比作魔怪、比作鬼怪这样的夸张词,那么,为什么丁元英能成为如此“高人”,就是因为他抓住了机会,显然不是,因为机会是随机的,他也许会给你带来好运,但不会让你永远幸运,而丁元英的成功几乎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

这种生活绝对不是机会二字的简单概括,实际上,丁元英的所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几乎都来自于他和旁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些人认为,智商和情商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天才,他们可能还未绽放光彩就消失了,另一些人则认为,没有天赋,后天的努力和坚持不懈也仍然会成功,然而,在这样一个忙碌的时代,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而最后成功的却总是少数几个。

由此看来,无论是天赋还是后天的努力,都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那么,丁元英的思维方式究竟不同在哪里。

由此可见,无论是天赋还是后天努力,都不是成败与否的关键。丁元英的思维方式究竟有何不同?如果我们在这个故事里遇到了和丁元英一样的问题,大多数人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去筹款或求助,但是,这仅仅是治标不治本,那么,帮助村民一起创业,当然了,这是帮助贫困村村民彻底脱贫的根本方法。但创业就等于风险投资,谁能保证最后一定会成功呢,我们不能保证,但丁元英可以。

由于他的思维方式与之截然相反,他采用逆向思维的模式,在我们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的同时,却没有考虑如何把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而是把目标定为“消灭贫穷”,即迫使其他竞争者在舆论压力下与贫困村进行合作。

由这一结果倒推,丁元英一步一步地精心安排,最后事情的结果确实如出一辙,贫困村的村民从此与音响公司的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只要企业不倒下,贫困村的村民就不会再挨饿受冻。

通过这种方式,丁元英不止一次地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和金钱,达到了最佳目标。而且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丁元英对事件发展的每一种状态,几乎都有一种反应,仿佛这个计划是从他的头脑中产生的,他可以预见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

就是这种计算没有遗漏,让人感觉到丁元英在某一刻仿佛是掌握了“天道”的人,而这“天道”在他口中就是规律。

何为思维方式

当然,很多人或许也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真的能够决定人生的成败吗?事实上,很多人将成功归结为天赋,努力,环境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其实这些都包含在思维方式中,而除了这些以外,最重要,是人的格局。

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成功人士,或者说成功人士,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普通人不同,他们的眼界和见识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的界限,正因为如此庞大的格局,才使他们走得更远。

很多人以为,是因为他们的成功,才造就了他们的格局和思维方式,事实上,正相反,是因为他们的格局和思维方式才铸造了他们的成功。

普通人都是先想好手中的资源,再根据现有的资源去设想特定的目标,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把目标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而丁元英则不同,他首先设想自己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来判断自己手中有哪些资源,这些资源能否得到扩展,然后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又需要整合其他哪些资源。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格局几乎可以决定他们思考问题的高度,而这种高度似乎在开始时就决定了事情的成功或失败。

直到现在,有朋友说看了不下10遍就还是不懂《天道》什么意思。当然,这很正常。如果他们找不到生活的本质意义,继续看下去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想真正打开丁元英成功的原因,你会变得和他一样迷人。成功并不难,只有行动才能知道真正的结果。

假如你对天道的理念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提倡读原著《遥远的救世主》,尽管该剧对小说的简化程度很高,但删节处过多。再读几遍,再深读一遍,可以使你看得更清楚,更精神。

豆豆作者一共写了三本书,分别是《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背叛》

《遥远的救世主》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国女儿芮小丹在朋友的邀请下,照顾丁元英在古城的生活。因为丁元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思想深深吸引了芮小丹,他们在故事中建立了恋爱关系。

这部小说其实就像是一部翻拍的《背叛》。丁元英和芮小丹不受物质条件的限制,解决生存问题,进而追求精神世界的快乐。在小说中,芮小丹和丁元英都选择了佛教和道教,对人生的把握也比宋一坤更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救世主,真正的救世主只有他自己。这个结论来自遥远的救世主。

《遥远的救世主》涉及的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数学等,其中提到的NT思维现在被各个领域的专家使用,但普通人却没有触及。

《背叛》这本书的主角是宋一坤。小说主要讲述夏英杰对宋子坤的一种背叛。宋子坤对自己良心的一种背叛。然而,他最后一丝民族良知被唤醒,当自己被杀时,他摧毁了组织的暗杀行动。

剧中一开始,宋一坤这样评价方子云:入佛门六根不净,入商的狼性不够。所以在他眼里,佛教是拯救,商业是杀戮。于是,他像狼宰羊一样,把弱者“杀”了,终于自己达到了成功的顶峰,却被方子云、夏英杰、叶宏军相继背叛。

相比之下,《天幕红尘》就干脆不讲救赎的事情,而是拷问天幕,审视红尘,最后得出:实事求是,见路不走。《天幕红尘》主人公叶子农说:“实事求是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非常原则,非常广泛,但是你听的太多了,不要以为这是神道教。”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

而叶子农则把这一思想变成了一种更容易理解和操作的见路不见人”、立身于世、立言于人,将此思想交给众生,使他们成为自己生命的救世主。这个境界甚至比丁元英还高。

豆豆这三本书读起来真的令人茅塞顿开,仿佛烟消云散,灿烂的阳光重现。在这三部作品中,一部高于另一部。可惜的是,豆豆自从完成了《天幕红尘》之后,一直没有再出好佳作,《天幕红尘》也许就是豆豆的封笔之作了。

阅尽世间万本书,不如读懂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三部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