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贾兰亲叔叔,为什么他大闹学堂时,贾兰袖手旁观?

本文音频:贾宝玉是贾兰亲叔叔,为什么他大闹学堂时,贾兰袖手旁观?

贾兰是贾珠和李纨之子。我们知道,贾珠是荣国府二房贾政长子,因此,贾兰是贾政的嫡长孙。

这样尊贵的身份,若不是贾珠的早逝,想必贾兰会有一个完整而幸福的童年,而他也会是个勤奋好学而又积极乐观且受尽宠爱的孩子。

但现实是,贾兰在贾府,似乎是个被边缘化的人物,没有人会关心他是否开心,是否幸福,本该属于他的东西,被另外一个人无形中夺走了,这个人就是他的亲叔叔贾宝玉。

贾宝玉对荣国府而言,简直就是金凤凰,贾母、王夫人捧在手里不说,那上下的丫鬟婆子,哪一个见了宝玉,不想着巴结奉承?

而另一边,因为贾珠的去世,贾兰从小在母亲李纨的教养下长大,单就学业来说,他比宝玉更知道刻苦读书,但若论亲情,贾兰缺少的关爱和温暖,又何止是一星半点?

大约也正因贾珠的去世,李纨失去了依靠,只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贾兰身上,令他好生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贾母曾怜惜李纨母子是寡妇失业的,给了她更多物质上的补助,大约也是对其失去丈夫的另一种形式的弥补。

然而,李纨缺的是这个吗?她最需要的依靠,贾兰最需要的关爱,贾母没有给,王夫人也没有给。于是李纨这个只宜清净守节的大奶奶,放下的不只是过去的艳丽装饰,大约也早已看透了这个大家族中的人心世情,于是她让自己活成了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事人。

李纨带着小姑子们去向王熙凤要诗社经费一回,王熙凤抱怨说自己事情多忙不过来,你猜李纨怎么说?她说“这些事我都不管,你只把我的事完了我好歇着去,省得这些姑娘小姐闹我。”

这就是李纨,她既然是寡妇,不适合管家,那她就索性什么不管,只要完成了自己分内之事就好,其他的她才懒得过问。

宝玉过生日,李纨抽到了老梅的花签,要自饮一杯。你看她怎么说的“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这分明是曹公对李纨为人处世哲学的真实写照。

也就是说,李纨的处世之道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不越俎代庖,也从不多管闲事,只要自己该得的不少,该做的做了,其他的都与她无关。这大约也是曹公在曲词里说她不积阴鸷的原因所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李纨是个利己主义者,但她的利己是对他人无害的,与王熙凤的损人利己完全不一样。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李纨显然是个不想给自己找麻烦的。

而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贾兰,毫无疑问会受到母亲价值观的强烈影响。所以,在宝玉大闹学堂时,贾兰的第一反应,不是出手相助,而是觉得与自己无关。他只看着就好,绝不会参与进来。

所以,对于贾兰,李纨的教育,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她的成功在于,贾兰通过勤奋苦读,将来爵禄高登,而她也成了诰命夫人。她的失败在于,她教会了贾兰如何读书考功名,却没有教会贾兰如何为人处世。

除了这种有些冷漠的置身事外的处世哲学外,贾兰面对亲叔叔贾宝玉与人争执大闹,而选择了袖手旁观的原因中,有没有嫉妒的因素呢?我想是有的。

贾府过元宵,贾政发现贾兰不在,李纨就说,老爷没喊他,所以他死活都不愿意来。众人都笑说贾兰是天生的牛心古怪。但这种牛心古怪真的是天生的吗?难道不是后天的成长环境造成的吗?

贾母对这个嫡重孙并没有忽略,偶尔也会派人给兰小子送碗好吃的,但似乎也仅限于此,她把更多的疼爱给了孙子宝玉。王夫人对这个嫡孙的态度,更是淡漠,这很令人不解。

长子贾珠的去世,似乎是她心中永远的隐痛,还曾在宝玉挨打一回发作出来,然而贾珠去世后,她却从未对自己的亲孙子贾兰有过任何关爱的举动。这个贵妇人,在亲儿子和亲孙子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儿子。

当贾府所有的宠爱和目光都聚焦在贾宝玉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你以为恨她的只有赵姨娘贾环母子吗?谁敢说李纨贾兰母子,对宝玉就没有过隐隐的恨意呢?

只是,赵姨娘出身卑微,她的恨摆在明面上,显得低级且愚蠢,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子。而李纨出身大家,受过良好的教育,更多时候,她把这种隐隐的恨和不公,化成了一种力量,她努力培养儿子,教育儿子,最终贾兰高中,她也笑到最后。

贾兰虽年幼,但却极为敏感。想必从父亲贾珠去世开始,他就在这种亲情缺失的环境中长大,既然他没有得到更多爱和温暖,自然不知道如何去爱和温暖他人。既然家人对幼小的他选择性忽视,他自然也可以对所谓的家人视而不见。

他能感受到曾祖母对他的关心与对宝玉疼爱的不同,他也能感受到祖母对他的忽视与对宝玉的重视,他没有父亲,他也无法像贾环那样在母亲的教唆下,做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他只能暗暗较劲,默默努力。其他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