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成年人的社交具有选择偏向性,年龄越大朋友会越少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孤独感好像已经变成了现代生活中的一个标签。
幼时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观察父母或者老一辈人的日常中,他们都好像不怎么去找自己的朋友聚一聚,或者很容易地发笑,或者参加一些群聚活动。
自己能够源源不断地认识新的朋友和新的圈子,永远都处在非常快乐的心理状态。
后来当自己真正步入社会,自己开始充当家长这一角色前奏的现实生活中,却愕然发现自己好像也变成了这样的人,跟朋友聊天的次数越来越少,圈子越来越小,社交关系中也不会再重新结识新鲜血液,生活都好似归于平淡。
所以无论在何种时期,人类在自己不断年长的过程中,好像一直在进行断舍离的定数进程。
无论是友情的递减还是对生活中活力的递减,很简单的举例,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当他们在离开校园的那一阶段,就舍去了天真的这个秉性。
人们或多或少会在自己的为人处世中增添一些“城府”,这种“城府”也许不是为了去迫害别人,也可能仅仅是为了自己不处在绝境。这其实也是这种朋友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而这种社交选择偏向性,一定不是特定时期下的产物。
社会情感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认为:导致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核心过程是基于对未来个人时间和死亡可能性(future personal time and mortality)的明确理解。
何为对未来个人时间和死亡可能性?
简单来说,人们在自己逐渐成熟和逐渐衰老的过程中,自己在心理其实已经做了层层筛选。
自己更知道怎样生活和与他人的相处会更让自己感受到快乐的氛围,而去有选择性地筛掉一些对自己生活状态,或者工作生活中没有意义,甚至使自己情感状况产生负增长的那些人去交往。
而在青年时期人群的交往更多的往往是追求新鲜感和互动性,并且这种改变并不拘泥于年龄增长,也有环境和个人所遭遇的往事所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此心理学者也在不断研究这一现状所形成的内因究竟是什么。

在2020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的Alexandra G. Rosati和在读博士Zarin P. Machanda的一项对大猩猩的研究中,他们观察了从1995年到2006年21只雄性成年大猩猩从青年(15岁)到暮年(58岁)的行为变化,最后发现,竟不止人类会有这种社会情感现象。
类人类物种也会有相同现象的产生,这便可大胆猜想,也许这种情况是人类在演变过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当个体对自己的未来和死亡都有意识能力的时候,都会出现社交选择偏向。
社交选择偏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选择性的与特定的个人和群体交往

在对大猩猩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他们存在于人类习性相同的两种特性并加以命名,他们将这种行为命名为双边友谊(mutual friendships)和单边友谊(one-sided friendships)。
很简单解释为,双边友谊环境下的两只猩猩相处时间会随着年岁的增加而日益上升,会更喜欢与对方待在一起,而单边友谊中的猩猩会日渐远离。
这种行为与人类群体相对应,随着人类年岁的增长,人们会更喜欢与同样在意自己的朋友或者爱人去交往,而不再选择只有自己付出的感情,这也就说明,人们都在追求高质量且更有意义,更稳定的情感群体交往。

选择积极的群体

在实验中研究员发现,年长的大猩猩社交对象也有同样的特性,他们的社交群体会更聚焦于能够带来积极效应的个体或群体。
这放在人类社会也很容易解释,人们在生活中本身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就在与日俱增,人们不再想频繁的付出成本,也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会舍弃一些没必要的或者说消极的动态去减少自己的内耗。
简单来说,就是选择让自己舒服的关系去交往,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断舍离,如果尝试了各种方法也无法改变这种悲观的现状,不如选择放弃,这种现象出现在情侣中比较多一些。

喜欢独来独往

两位教授在研究中提出,随着年龄增长,雄性大猩猩的群居习性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独来独往的行为(solitariness)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其实这种社交选择偏向,看似不断地断舍离,其实本身人类群体就是不断地进行变化的过程,时代更替间人群也是不断更迭。
更深层次地说,其实也是不断在筛选自己所选择稳定的未来伴侣或群体的一种方式,希望在时间长河中,珍惜每一位在沙漠中引导我们方向的众人,相遇便是缘分,习惯断舍离。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drid, H. P. (2020). Leader Affective Presence and Feedback in Tea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