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很经典的一首词,意境美诗意浓有哲理,值得一读再读
农村的夜晚,总是能看到月挂枝头,倘若不能感同身受,便失去诸多乐趣。只是这看似平淡的景,又凭什么流传千古?
鹊本枝头成家,奈何明月似挂枝头,只一瞬,便惊飞了鹊鸟。夜晚的蝉鸣清幽,不似白天那么聒噪,清风吹来,蝉鸣夜间。而这秋季里,稻花到处飘香,仿若农人相互谈论今秋又丰收,想起这些,不由得喜笑颜开。
田家附近处处蛙声,天空上星光点点,不一会,在山那边下起了小雨,此刻若无惧风雨,则正好游戏于山水之间,任凭雨来雨去,寻一处茅店,再绕过前面的一座小桥就可以看得见。
这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
1180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第二年春,带湖新居和庄园开工兴建。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他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果然,同年十一月,他受奸臣排挤,官职被罢,辛弃疾回到上饶,新居正好落成,于是他开始了闲居生活,时间长达约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山水田园一直是文人向往的心灵归宿,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吃苦,而是因为田园实在有很多的乐趣。在这里,辛弃疾笔下的惊鹊、鸣蝉、青蛙、茅社,有一种天然的亲切和舒适。我们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得出他对当前的美景和当下的生活是非常喜欢的。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了乡村夏夜之景。
首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风、月、蝉、鹊本是极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辛弃疾一润色,就不平常了。鸟雀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上,初秋的月光突然明亮得惊醒它,“嗖”的一声,鹊儿惊飞,别枝摇曳。听惯了盛夏白天的蝉鸣,突然在凉爽的夜风中再次相遇,情感全然不同了,清风明月之中,除了虫鸣鸟叫,就只剩下了一个散步的人,这样的情景是何等的清幽。
接下来的两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突出描写。即田野里弥漫着稻谷的香气,人们谈论着即将丰收的年景。耳边则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争说丰收年。由此可见,辛弃疾这里的夏夜景色不仅美,还能带给人们幸福的感受。这个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也透露了辛弃疾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关心。
词的下片,写欲雨时的夏夜风光。
首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天空远处有几颗稀疏的星星,可见近处已经抹上了微云,看不见星星了。所以山前不觉飘落下来几点小雨。这就把夏季气候的特点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五代卢延让《松门寺》诗:“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也是用“七八个星”来写雨前的天象。
接着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含着一句一转的意思。词人依稀记得,过去经过此地,在那丛林边社庙附近是有个茅店的,那里正好是避雨之所,可如今怎不见?正在焦急之际,道路转弯,走过溪上小桥,茅店果真突现在眼前。这里兼有“出乎意外”和“不出所料”的双层含义,写来耐人寻味,它巧妙地写出了词人从疑虑到欣喜的复杂心理变化,与陆游诗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观辛弃疾的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所描写的景物也极其平凡,但是在平淡中却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将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展现的淋漓尽致。读着这首词,你会感到自己离开了喧嚣的城市,走在你所熟悉的乡间小路上。
这一路上有鹊声、蝉声、人语声、蛙鸣声,宛如一曲曲动人的天籁之音;这一路上还有清风、明月、稻香,处处都是美好的景象;这一路上,时而月朗星稀,时而山前疏雨,但也有“柳暗花明”的惊喜,寓意我们的人生虽然荆棘密布,但总有光明的前景在前方等着我们。所以这首词不仅有浓浓的诗意,还蕴含丰富的哲理,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