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质疑:石涛“人间最美的《野色图》”是张大千仿造,原因竟然是画太漂亮!

石涛(1642一约1707),俗姓朱,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灭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工于诗文,擅绘山水、兰竹、花草及人物。其笔情纵恣凝炼,独具创新,对扬州画派和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极大。与清初画坛朱耷、髡残、弘仁合称“清四僧”,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针对画坛时弊提出诸多精辟见解。

石涛此册花鸟山水,作画构图新奇,笔法松柔秀拙,笔情恣肆,淋漓洒脱,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生动气息!

石涛《野色册页》欣赏

此册页规格为27.6×24.1cm,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石涛,清初四僧之一,汉族,广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祯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诸说,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约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约1718年)诸说。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

石涛号称出生于帝王胄裔,性格中充满“动”的因素,虽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山呼万岁,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仅当其为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故功败垂成,致使石涛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渡过了一生。但石涛聪明绝顶,他巧妙地把心中的矛盾发泄到画作之中,使其画作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动感与张力,这是他异于常人之处,也是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石涛工诗文,善书画。由于其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故而在当时即名重于世。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作画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

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极富个性。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有时用墨很浓重,墨气淋漓,空间感强;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尤其喜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技巧上运笔灵活,或细笔勾勒,很少皴擦;或粗线勾斫,皴点并用;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有时又多方拙之笔,方圆结合,秀拙相生。作画讲求气势,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对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淮扬洁秋图》、《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梅竹图》、《墨荷图》、《竹菊石图》等传世。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对山水画的认识,提出一画说,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朱良志(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张大千对石涛的崇拜是无以复加的,他生前最喜欢石涛的作品。我们今天在张大千的存世作品中可以看到石涛的影子,他也模仿过陈洪绶、八大山人,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石涛。

张大千模仿石涛的传世作品非常多。张大千模仿的据我现在看到的有百件以上,作伪的石涛作品有百件左右,所以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张大千收藏了大量石涛的作品,他曾经刻过一枚印章,叫“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他收藏了一百多件石涛作品。有时候感觉也特别奇怪,像历史上有很多鉴定石涛的大家,他们对石涛作品的鉴定,是石涛作品收藏和研究的基础,但是也有很多看走眼的。刘九庵先生在香港艺术馆看到一个石涛的大立轴,《翠蛟峰观瀑图》,这幅图我也去看了,确实不错。刘九庵先生有一篇长文,介绍石涛重要的作品以及他的理论。我们知道刘九庵先生是大家特别尊重的,他很少发言,讲的东西一般八九不离十,讲错的很少。但是这件作品刘先生没有看准,它是伪作的,伪作的线索也是藏得非常深的。

翠蛟峰观瀑图

张大千有很长的跋文赞赏这件作品。我看吴湖帆的收藏,《吴湖帆文稿》中就有记载,他收藏了石涛的一件长卷,这件作品应该存世,但是我还没有见到,叫《江山一览图》,有四丈多长,据他描述画得好得不得了。张大千描述称毕世无双,天下第一,说这是最好的一件作品,但是这个作品我没有见到。吴湖帆抄录了上面的文字,但是从文字看这件作品是伪作,是把沈周的一首长诗拿来改头换面、生搬硬套的。说石涛到过一些地方,但是他都没有去过。其中有一段讲石涛经过庐山到安徽,说这个地方我很生疏,我到这个地方站在船上望去,望黄山——实际上石涛在这个地方待了二三十年了。所以张大千和吴湖帆这样的判断是错误的。

张大千收藏的很多石涛作品是伪作,他自己有时候也没有搞清楚。比如我到普林斯顿大学看到一些作品,其中的一件花鸟图上面有一首题诗,确实太像石涛了,张大千认为画得特别好。但实际上这是一件仿作,仿的是藏在上海博物馆的扇面,后者是石涛的真迹,作于1696年。我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看到这件作品就很奇怪,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式,这个题跋的字跟扇面的一模一样,一行几个字还是几个字,张大千居然没发现。而且他盖了“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这个章可不是随便盖的,这个“供养”是一件伪作。

张大千伪作石涛的作品太多了,比如像王己千先生藏的《枯木竹石图》,“枯木竹石非妙在形似之工巧,而妙在枯木竹石之趣、之韵、之生动灵秀之奇”,这个是石涛的真迹。这个原来是徐伯郊收藏的,而徐跟张大千是朋友,张大千应该看过这件作品。张大千仿作了一件,水平确实很高。

但石涛所强调的枯木竹石那种状态不对,张大千的书法也还远没有达到石涛那种灵秀有余而古朴不足的境界。张大千仿作最深入的,到现在仍引起很大争议的像《野色册》,这是大都会收藏的。

当时他们展览的时候,大门挂了一个广告画,广告上就是这幅画,这是石涛的《野色册》中的一幅,色彩艳丽,构图非常有意思。大都会认为这十二幅作品是石涛作品中最好的,是他晚年的精品,有各种不同的推介,出过书,方闻、傅申先生专门写了《野色册》,向全世界介绍。

所以这个作品特别著名。公布于世以后,日本的一个学者认为这件作品有疑点,说太漂亮了,太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