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化生存

人在很小的时候,社会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角色化教育了,就开始把你训练成社会需要的那个角色了。

你要成为好孩子,好孩子就是角色;你要成为好学生,好学生就是角色;长大以后你要成为好丈夫、好老婆、好老师、好商人,好……,总之是各种好角色。

为什么孔子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很大,因为他给我们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仁、义、礼、智、信就是让你成为各种角色的参数和底色。

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用孔子定义的角色和角色关系来安放我们自己,来处理我们的关系和心里预期。

在一个个标准的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你做到了没有,做到了你就是正人君子,没做到你就是混账王八蛋。

比如,古代几千年来女人都要裹小脚,这对女人一生都是很痛苦的事,但是当时的角色要求一个好女人一定要这样去做,尽管这是阉割人性,但世世代代的好女人做了好几千年。

多少年下来,在道德和文人的雕琢下,角色变得越来越被理想化了,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成为某一个角色的,所以,教育大都是理想化的,各种角色被套上了理想的光环。

比如,我们小时候看《梁祝》里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三国演义》里“刘、关、张”那种同生共死的友谊,你就会以为爱情、友谊的角色应该这样。但你活了半辈子以后,你终于发现,真实的人世间不这样,这样的友谊与爱情,不仅少之又少,也许根本不存在。

书读得越多的人越容易理想化,完全把自己弄成一个角色人,而且角色特别单一,既不会在不同角色之间互相转换,更不会在角色和真实的自己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边界来。

记得那年夏天我去杭州出差,主办方带着我们去游西湖,在西湖的一个岛上我看到有一个茶棚,一个着古装的西湖女子手里拿着琵琶在吟唱南唐后主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她面带一丝淡淡的愁容,凄婉的琴声伴随着她那娓娓的吟唱,高冷而典雅,令全场观众动容,我更是着实被感动了一把,把兜里的钱都掏了出来给了收钱婆婆。

回北京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脑子里经常会浮现那一幕,总想着以后有机会再去听她唱一回,也许是天随人愿,几个月以后,我终于又有了机会去杭州,又坐船到了那个小岛上,让我感到吃惊的是,那个茶棚早已经是空无一人,几条被拖上岸的游船底朝天扣在那里,一张桌子前面围坐着几个姑娘在那里打麻将,看到我来了,其中一个人抬起头来对我说:“关门啦、关门啦,这里已经不营业了。”

“怎么不营业了呢?”我有点失望。

“秋天了,没客人了,再干就要赔钱了,”这个女人一边回答我,一边朝地下吐着瓜子皮,我定睛一看才发现,这不就是我为她而来的那位西湖歌女嘛,怎么会是这副样子,翘着的二郎腿上挂着拖鞋,吐了一地的瓜子皮里还能看到刚刚扔下的烟头,我当时好像被别人扇了一个大嘴巴,半天没缓过神来……

现在我当然明白了,人家那是正常的角色转换,是我浅薄了。

所以说,你想对某一个人保持一份美好的印象,最好不要走近他,因为当他转换角色的时候,会把你心中美好的梦咣当一下给打碎。

角色化生存是我们这个社会真实的生存处境,也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我们既要扮演好自己应扮演的角色,也要学会在不同的角色之间互相转换,不要走到哪都是一个角色,那会很难受的。

同时更要学会去角色化,只有去了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流,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许多旧的角色渐渐地消失了,但是更多的新角色伴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呼呼地涌现出来,我们还得去学习、去装......只是在这竞争无比激烈的角色大战中,别忘了真实的自我才好。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刚上映的新片《头号玩家》,这是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又一新作,它描写的是真实的人在虚拟世界扮演的各种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爱。

保持一份好心情是成本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