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期 | 创业大街上的流浪者
小C是一位从外地政府机关辞了公职到北京来创业的85后。他告别家乡父老,带上这些年全部的积蓄,临行前留下了一句硬硬的话,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回家乡。
然而,小C的创业道路似乎好像并不顺利,我见到他的时候,他的第四次创业已经失败了,带来的那点钱也早就花光了,他现在白天就在各个创业营里泡着,西听一耳,东听一句,其实是想找个地方能够蹭上一顿中午饭,晚上他就睡在创业营的椅子上,或者是到类似“706创业空间”这样为创业者准备的旅馆,花二十块钱跟被人打个地铺混上一宿,有时候午饭没混上就等着混晚饭,实在饿极了就去买个煎饼垫一垫。
我采访他的时候问他这种状态有多久了,他说:有半年多了,我一定能融到资,我的项目一定能成功。他显得信心很足,说着从包里拿出了一本卷了角的项目融资计划书。
我做了二十几年企业,也写了几本关于创新的书,自认为对创新这个行业不陌生,他那本项目计划书,除了把现在流行的一些新名词堆在一起之外,实在看不出他这个项目到底要做什么,我又耐着心仔细听他的解读,小C慷慨激昂的讲了十分钟,我听的更是云里雾里,他这是在混乱和假想中,为自己建造了一个能把自己骗住的项目童话,缺少基本的商业逻辑。
这种项目在中关村成千上万,我的经验和直觉告诉我,这种意淫出来的项目是很难融到资的。
我把小C的这种状态称为“创业的流浪期”,小C也就成了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一名“创业流浪汉”了。
我在写《创业的基因》这本书的时候,采访过许多还处在流浪状态的创业者,虽然他们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共同的,他们都在自己的流浪期里徘徊,有的时间已经不短了。
怎么对待创业的流浪期,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何经营好自己人生的流浪期,这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在一个环境里呆的太久了,我们的思想也许会僵化,目光也许会变得短浅,也许我们要结束一段什么,是感情、是工作,还是自己的生活状态,我们想冲破眼前的枷锁和精神牢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创业的大潮那么汹涌,我想去搏一搏,这些都会成为创业者们的主要创业动因。
也许我们需要流浪一段时间,换换空气、开阔开阔眼界。
我们就这样不顾一切地走了出去,去迎接一个新的开始,于是我们开始了自己的流浪。
在流浪期你可以思考、可以寻找、可以歇一歇,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
一个人或是一个企业都有可能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流浪期,甚至许多伟人也是这样,流浪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我们这个民族并不像草原马背上的民族那样以迁徙为生,也不像吉普赛人那样,天生喜欢流浪,并产生了悠久的流浪文化。
老祖宗几千年来辛辛苦苦建造的万里长城,至今还在崇山峻岭中蜿蜒起伏,恰恰证明了我们热爱土地、渴望家园的天性,我们少有流浪的基因。
所以,创业者的流浪期时间不宜过长,不能总是在PPT上去满足这短暂的流浪快感,要在创新的道路上锚定那些不变的东西,比如说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用新的技术重新去做那些多少年都不会改变的旧东西,更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去意淫出许多不接地气的项目。
这样你就不会在创业的流浪期徘徊太久,因为创业者留给这个世界的一定是好的产品,而不是一首创业者的“流浪者之歌”。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小提琴协奏曲《流浪者之歌》。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