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七年(4)诱杀小子侯

---   01   ---

公元前705年的下半年,《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没有记载,唯独《左传》有记载的还有一件事:
  • “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注释说:“曲沃伯,武公也;小子侯,哀侯子。”
这是晋国在《左传》中第三次出场,第一次是《隐公五年》:
  •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这一年不知道读者还记得不?鲁隐公去“棠”地看人捕鱼,被史书大书特书了一笔。
这次晋国出场的主题是曲沃叛乱,结果是叛乱失败,捎带着晋国换了个国君,说明这次叛乱是弑掉了一个国君的。
第二次出场是《桓公三年》:
  • “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逐翼侯于汾隰( xí),骖(cān)絓(guà)而止,夜获之,及栾共叔。”

这一年鲁桓公大婚,公子翚(hui)去齐国迎亲。
这次晋国出场的主题依然是曲沃叛乱,结果是叛乱失败,捎带着晋国又换了个国君,晋鄂侯换成了晋哀侯。
本次是第三次出场,这一次的主题依然是曲沃叛乱,结果依然是叛乱失败,捎带着晋国又换了个国君(again?!),晋哀侯换成了晋小子侯。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学着《公羊传》的调性自问自答一下。
  • 曲沃为什么总叛乱?

  • 曲沃一共叛乱了几次?

  • 最后结果如何?

这些问题是小孩儿没娘,说来话长。先从曲沃为什么总是叛乱说起。要说曲沃为什么总是叛乱,还要从“桐叶封弟”说起。
---   02   ---

话说公元前1046年左右,武王伐商,成功,商纣王火焚鹿台,西周开国。这个过程被民间小说《封神演义》演绎的淋漓尽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阅读。
《封神演义》的结局就是西周开国,大封诸侯。
但历史事实则是周武王伐商成功三年后就病死了,年幼的儿子周成王继位,周公辅政。这么短的时间内,周武王并不能大封诸侯,大部分诸侯其实是他儿子周成王在位的时候封的。而周成王年幼,成年之前都是周公辅政,所以实际上西周的大部分诸侯分封秉承的是周公的意志。
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宫中玩耍,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叔虞,并对他说:"这个玉圭是我送给你的,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
周公听说此事,就问周成王:“你要把唐国分封给叔虞吗?”
周成王回答道:“哪有的事,我只是和弟弟开玩笑呢。”
周公正色说:“天子无戏言!”
周成王只好把叔虞分封到唐国,史称唐叔虞。
也有史书说,是旁边记录历史的太史令听到了这句话,跟周成王这么说的。不过无论如何,唐叔虞被分封,肯定不是周成王的意志,但肯定有人看好唐叔虞,因此借着周成王的玩笑分封了唐叔虞。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周公立威之举,这也符合情理。毕竟当时“三监之乱”爆发不久,刚刚立国的西周统治还不稳定。
---   03   ---

唐叔虞得到分封的古唐国位于山西的汾河以东,是个方圆百里的小国。长大后,叔虞励精图治,采用"启以夏政, 缰以戎索"的治国方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叔虞的儿子燮父即位后,将国都迁于晋水旁边,在征得周王室同意后,改国号为"晋”。
这就是“改唐为晋”的故事。
晋国国君历经武侯、成侯、厉侯、靖侯、僖侯、献侯传到晋穆侯。王位的继承都是父死子继,严格遵守西周的宗法制度。
公元前805年,晋穆侯征讨条戎,大败而归。恰逢夫人齐姜(这个齐姜虽然跟鲁桓公的王后齐姜同名,但不是一个人。)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就取名“仇”,以示不忘条戎战败之耻。几年后,晋穆侯在千亩之战中获胜,正好次子出生,就取名成师。
长子的名字取得比较凶恶,次子的名字取得比较雄壮,这在当时是于礼不合的,而“违礼不详”。当时就有人以此为基础,预言了晋国的内乱。
《史记》:“异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雠(chóu)也。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適(di)庶名反逆,此後晋其能毋乱乎?”
晋穆侯死后,他的弟弟殇叔篡位自立。四年后,公子仇带人回国推翻了殇叔,夺回了政权,是为晋文侯。
西周末年,周王室内乱,西周实际上灭亡了。晋文侯在平定周乱和平王东迁中立下了功勋,周平王感激他的勤王之功,把河西之地赏赐给他,晋国借此扩张,成为春秋时期的诸侯强国。
河西之地,直到后来三家分晋前夕,才被变法后的秦国逐步蚕食掉。
晋文侯的弟弟成师一直觊觎国君的位置,在暗中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
公元前745年,文侯去世,公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
晋昭侯即位第一年,就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 ,史称曲沃桓叔,并由靖侯之庶孙栾宾辅佐。
曲沃的面积远大于晋国的都城翼。按照当时的礼法制度,作为国君的诸侯是“大宗”,其他的大夫家是“小宗”,小宗应该服从大宗,并且应该从一切规制级别上都低于大宗,因此曲沃的面积大于翼城,就是“违礼”。
晋昭侯想不想违礼呢?我推测是不想的,但此时可能成师羽翼已成,成尾大不掉之势,只能顺水推舟了。
《史记》:“ 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
但是晋昭侯并没有郑庄公的手段,终其一生都没有制服曲沃桓叔,反而因为这个举措造成了晋国五次内乱的根源,最终断送了自己这一脉后裔。
所以《左传·桓公二年》中说:“惠二十四年,晋始乱。”
拥有国内最大城市的曲沃桓叔(成师)虽然受封的时候已经是58岁高龄,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的目标是夺取晋国的君王之位,并且为此付出了三代人的努力。
---   04   ---

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纳曲沃桓叔,桓叔趁机入翼夺权,但晋国人起兵抗击,桓叔失败,只好退回曲沃。潘父被晋国人所杀。晋国人立昭侯之子平为晋君,是为孝侯。曲沃第一次“剪翼”行动失败。
公元前724年,曲沃桓叔的儿子曲沃庄伯,无故起兵,弑其君晋孝侯。晋人在失去国君的情况下,依然严守宗法制度,“逐之而立鄂侯”。曲沃第二次“剪翼”行动失败。
公元前718年,鲁隐公五年,曲沃庄伯联合郑、邢二国共同伐翼。这次庄伯吸取教训,取得了周王室的同意,“奉王命以讨不庭”,晋鄂侯战败出逃。这种关键时刻,庄伯头脑发热,背叛周王室。周桓王派虢公讨伐庄伯,庄伯第三次“剪翼”行动失败。周王室立晋鄂侯之子为君,是为晋哀侯。
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三年,曲沃庄伯的儿子曲沃武公联合陉廷伐翼,大获全胜,杀了晋哀侯。但晋国人依然不拥戴他,坚持和曲沃武公抗战到底,立了晋哀侯的儿子小子为君,史称小子侯。曲沃第四次“剪翼”行动失败。
公元前705年,鲁桓公七年,曲沃武公诱杀晋小子侯。周桓王再次爆发,再派虢公讨伐曲沃武公,武公抵挡不住,拜回曲沃。周王室立晋哀侯之弟缗为君。曲沃第五次“剪翼”行动失败。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晋缗侯,完全吞并了晋国的土地,成为晋国实际上的控制者。曲沃武公用珍宝器物贿赂新立的周僖王,请求册封。周僖王见木已成舟,干脆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曲沃武公改称晋武公。曲沃第六次“剪翼”行动成功。
从公元前739年第一次剪翼行动到公元前678年,六十一年间,曲沃用了三代人六次伐翼,杀五位晋君,放逐一位晋君,终于打垮了晋国大宗的意志,让民心和天心(周王室的心)都倒向了曲沃。可谓是“专业造反六十年”,“不是在弑君,就是在去弑君的路上”。
下图可横屏观赏
---   05   ---

我在想,有什么深仇大恨,能让叔伯兄弟之间同室操戈?
不是仇恨,仇恨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后人的努力而化解掉。驱动成师的后代杀掉仇的后代的,只能是利益。
也或许是那个谶言:“弟弟的名字比哥哥的名字雄壮,弟弟就理应做王。”
或许晋国人的传言和成师的自我暗示,最终形成了成师后裔一定要夺取晋国王位的驱动力。
“那个王座,本来应该是给拥有美名的我的”。成师在曲沃的时候,应该整天这么恨恨的想。
成师的后裔不一定会理解成师的想法,但坐拥晋国第一大城,又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曲沃的庄伯和武公很难不对晋君之位升起觊觎之心。这就像你给小孩一块巧克力,然后又告诉他不能吃一样。
有人说,曲沃代翼的经过说明人只要有实力、有恒心、有目标,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这话原不错。但如果晋文侯的后人不是那么弱鸡,周王室的势力不衰落,曲沃武公恐怕也要想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一样含恨而终。
所以,对手的相对实力,也非常重要。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在曲沃代翼的事件中,曲沃并不占据人和,甚至前五次都是被人和的因素打败的,但曲沃占据了地利,利用了天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
我想起诸葛亮六出祁山(这是《三国演义》的总结,真实历史并不是这样),在人和与地利都偏向蜀国的情况下,均徒劳无功,可见天时的重要性。
天时乃是势,《孙子兵法》云:“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趁势而起,借势而为,逆势则亡。如果天时不到,如何?精而待机。待天发杀机,斗转星移之时,人发杀机,则天地反覆。
写到此,我耳旁仿佛响起两首吟唱,一首是:“时不利兮骓不逝”,另一首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孰高孰低?后人自可评说。
---   End   ---
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者及鸣翠柳者不回复。
E-mail:youwushuzhai@126.com
(0)

相关推荐

  • 兴于春秋亡于战国的晋国,它的古都城在哪里,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谈秦说汉(280)兴于春秋亡于战国的晋国,它的古都城在哪里,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春秋时期晋国始祖唐叔虞被封为唐地,建都翼城,又修建了陪都曲沃:晋献公修筑聚城为都城,改名为绛城:晋景公又迁都重修新绛城: ...

  • 图说春秋(20)持续67年的反叛.下

    接上篇『图说春秋(19)持续67年的反叛.上 』 第37年(公元前709年),大宗晋哀侯去侵袭陉庭(在今山西翼城县)这个地方.陉庭人和小宗关系比较好,跑去曲沃告状.于是,有了借口的曲沃武公继承先辈遗志 ...

  • 曲沃代晋:晋文公祖先67年战斗,连弑五君,成为晋国新主人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的百年霸业.他在列国流亡19年,颠沛流离,60多岁了,才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继位.看起来晋文公继位不容易,其实他这一宗支本没有资格当国君,是 ...

  • 《诗经》课堂:《 唐风·无衣》/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751期)

    天语说: [汉]司马迁<史记>-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於是尽并晋地而有之.晋武公在统一了晋国之后,为了得到周王室的正式任命,他就采 ...

  • 桓公七年(2)谷邓二侯来朝

    ---   01   --- 火焚咸丘之后,国际社会除了震惊.谴责.表示关注之外,没有任何动静.鲁国 对咸丘的残忍行为并没有激起任何国家的义愤,咸丘的断壁残垣,过几年也会被鲁国的新城市建设所取代,变成 ...

  • 桓公七年(1)火焚咸丘

    ---   01   --- 纷乱的公元前706年终于结束了.时间慢慢进入公元前705年,这一年是周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郑庄公三十九年,也是西方一个强大帝王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人生中的最后一年, ...

  • 桓公七年(3)盟向移民

    ---   01   --- 公元前705年的下半年,<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没有记载. 唯独<左传>有记载: "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 ...

  • 【读书笔记】春秋左传•桓公七年

    ☆提要 [主要事件]  ◇周迁盟向之民于郏  ◇曲沃诱杀小子侯 [涉及人物]  ◇穀伯.邓侯.曲沃庄伯.晋小子侯等 [涉及国家]  ◇穀.邓.郑.齐.卫.周.晋等   ☆原文   [经] 七年春二月己 ...

  • 春秋左传注—桓公七年(1)

    本节主要讲桓公七年,<春秋>记录的事情,春天,用火焚地,驱赶野兽,方便打猎. 夏天,穀伯绥和邓侯吾离分别来朝见鲁桓公. 说句题外话,如果没有<左传>,加以解释,仅仅凭<春 ...

  • 第十八回 曹沫手剑劫齐侯 桓公举火爵宁戚

    周釐王元年春正月,齐桓公设朝,群臣拜贺已毕,问管仲曰:"寡人承仲父之教,更张国政.今国中兵精粮足,百姓皆知礼义,意欲立盟定伯,何如?"管仲对曰:"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 ...

  • [连载]桓公五年(1):陈侯鲍卒,齐侯郑伯如纪

    第461篇原创,本文约2272字,阅读需要5min 上图中铭文是<己侯貉子簋>的铭文:"己侯貉子分己姜宝,乍(作)簋."大意是:己侯貉子分给女儿己姜宝,己姜为此作了这个 ...

  • 桓公六年(7):春,正月,寔来(七)

    ---   01   --- 上一篇我们讨论了青铜战略资源的重要性,也讨论了随枣走廊作为周王朝要害和楚国崛起必经之路的矛盾性.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楚国持续崛起,必然会和汉阳诸姬产生激烈对抗,而汉阳诸姬必 ...

  • 曹沫仗剑劫持齐侯,桓公守信称霸天下

    曹沫仗剑劫持齐侯,桓公守信称霸天下 宋桓公不顾五国盟约,于五更登车离去. 齐桓公闻宋桓公背会逃归,不禁大怒,准备派遣仲孙湫去追.管仲道:"追之不义,可以奉请王命出师讨伐,方为出师有名.可还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