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掺篆楷如何?隋《杨约墓志》:典雅工稳,风骨硬朗,洒脱神俊

前些时候,伊秉绶的一幅四字斋号“昨叶书堂”以2012.5万元成交,在书法界引起较大的反响。伊秉绶隶书横平竖直,骨力雄强,与一般人所熟知的汉碑如《乙瑛碑》、《礼器碑》等隶书不同。很多人好奇伊书的取法,其实,伊秉绶隶书还是取法汉碑,只不过伊书取法的是东汉后期已经变得工稳齐整的隶书,如《熹平石经》、《夏承碑》等,不过略作空间变化。

2021年春拍伊秉绶“昨叶书堂”38*135cm,约4.6平尺

伊秉绶隶书五言联,2012年春拍,207万元

今天介绍的隋碑《杨约墓志》亦属这一风格的隶书。《杨约墓志》,全称《大隋故内史令金紫光䘵大夫杨公墓志铭》,刻于隋大业九年(613),21世纪初出土于陕西华阴县。志长、宽88厘米,隶书,42行,满行43字,1600余字。现藏千唐志斋博物馆。

隋《杨约墓志》

《杨约墓志》虽为隋隶,但隶法纯正,笔画精细,典雅工稳,线条方劲凝练,方圆兼施,笔法略掺以篆、楷,造型独特,显得风骨硬朗,神俊洒脱。

东汉《熹平石经》残石

一、杨约其人及《杨约墓志》的主要内容

杨约,《隋书》有传。

杨约,字惠伯,出身关中弘农杨氏,隋越国公杨素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在童年时,曾经因为爬树坠落地上,被树枝所伤,因此而入皇宫做了宦官。杨约生性深沉静默,心怀狡诈,好学强记。兄长杨素对他十分友爱,但凡有所行为,必然会先与杨约筹划好,而后才行动。

大定元年(580年),隋文帝杨坚称帝,杨约被授予长秋卿,后被调任为邵州(今山西垣曲县)刺史,随后再次入朝为宗正少卿,又调职为大理少卿 。

开皇(581年-600年)末年,晋王杨广想谋求太子之位,采用张衡、宇文述之计,拉拢杨约,以此说服权臣杨素,与之结盟,共同筹谋并成功推动隋文帝废黜杨勇。仁寿四年(604年),杨广即位为隋炀帝,杨约被拜为内史令,因为公务期间绕道祭拜杨素之墓而被弹劾免官,不久又复官为淅阳郡太守,后被征召入京,于大业中期(约609年) 去世。

《杨约墓志》主要记述了杨约的仕宦经历。杨约早年主要是跟随异母兄杨素,即志文中的景武公,收复南陈,平定叛乱。“于时,陈人凭其绪业,据有江表……欲与上国争衡……公兄太尉景武公受律庙堂,稜威先路,都督荆门,志吞江浒,公深入其阻,……执讯攸馘,功效居多,以勳授开府仪同三司修武县开国公。”

在他参与平定南方高智慧(惠)及泉州王国庆叛乱时颇有功绩。志文称:“妖逆陆梁数州,聚同蚁结……有高智惠者最为雄……景武公奉诏南征,公复预陪……公料其势迫,义非夙著,急则并力,缓则相诛,请行反间,示以威福,羽书财造于贼庭,凶渠即禽(擒)于鼓下,决胜得情,略不世出。”

志文记载杨约担任“使持节鄀州诸军事鄀州刺史”和“使持节伊州诸军事伊州刺史”,两职均不见记载,可补史缺。志文称杨约任职伊州时“吏肃神明,物归仁厚。伊州民杨陀罗竺,借听讴谣,舒情舞蹈。操丹笔以题恩,树翠碑而颂德”,可见在治理州郡时也能做到吏治清明。

杨约也是一位孝子。志文称:“母氏云亡,因心执丧,用情过礼,仲冬在律,霜雪交至,遂不践草扉,足并皲瘃……及长,事后母萧太夫人以孝,闻于邦族……奉兄之礼,情笃移天。”杨约于隋大业五年(609)病逝,享年60,四年后归葬于华阴县潼关乡。

《熹平石经》局部

二、《杨约墓志》的书法艺术特色

《杨约墓志》无撰文、书丹者姓名,其书是目前所存较少的隋隶之一。

此志保存较好,刻工精细,虽是隋隶,却有汉隶气息。用笔工稳,多横平竖直,又不失变化,雁尾及波挑不似《史晨》、《乙瑛》等重笔特出,而是以圆柔之笔轻盈荡出,戈钩及转折处皆显楷意。如“田”、“西”、“则”、“州”等字。间掺篆意,如“性”、“而”、“有”、“名”等字,有些字造型独特,如“凶”、“公”、“因”、“也”等字。一些点画则处理成小圆点,如“之”、“太”等字的点,也是饶有趣味。笔法方圆兼施,线条凝练方劲,章法平整疏朗,给人典雅方正,骨力洞达,俊逸洒脱之感。

有人说,《杨约墓志》在用笔上极似《建宁三年残碑》,在结体朴茂方正上,似《熹平石经》,而与《夏承碑》相比,在结体整饬、方硬秀美方面当胜之,在用笔厚重、古质率真方面当次之,在结字奇特、略存篆意方面当等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