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当双向并行
高维公
一位校长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他及时制止并命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校长了解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接着,他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他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校长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个故事就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如果上述事件发生在今天,大家会怎样处理呢?
第一种情况,分管安全的副校长见了,定严加训斥,将该学生欺凌未遂的行为在全校通报,防患于未然,并责成家长对孩子进行惩戒教育。
第二种情况,分管德育的主任见了,会按照学校规章制度,扣两名学生所在班级的分数,如此处理也会影响班主任的学期考核绩效。
第三种情况,有老师看见并按照陶行知先生的方式处理,但被其他学生看见并断章取义上传至网络,家长定会对该老师的师德进行质疑,甚至会举报。为平息事端,该老师可能或被停课接受调查。
以上情况虽为笔者设想,但却是当下客观存在的现象。近年来,一些教育管理者将企业文化、军事化管理等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这种方式可能有助于教育教学管理,但却少了对教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责任。
当前,以“教”代“育”、以“考”代“育”等现象在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一些人看来,教是教师的责任,育是父母的责任。殊不知,“教”不等于“育”,“教”与“育”当双向并行,更要以“育”为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者当注意以下问题:
其一,教育者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点格式化评价。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回到教育的本源。学生出现问题,教育者应保持冷静,多换位思考,采取合理的方式促进学生自我觉醒,而不是动辄训斥、打骂,或以禁令替代教育,或以扣分替代评价。
其二,教育者要对教育问题多一些追问,少一点程式化管控。教育是一项艺术,也需要艺术。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都应把问题当做寻求教育艺术的契机,多一些思考和研究,多一些知行合一的体验。如此,才能提升育人质量。
(作者高维公,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