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反思录
时至今日,我依然坚定不移地认为,2011年离家出走的那个夜晚,我做出的要高考复读的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
浑浑噩噩
2011年6月8日,下午,交完英语试卷从考场出来以后,我感到一阵阵的不真实。周围的同学兴奋雀跃,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几个貌似是学霸的同学在那里大声地对答案,谈笑风生。走出考点,考场外的家长们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有几个家长脸上喜气洋洋,捧着鲜花准备送给凯旋的孩子。考点的大喇叭仿佛还在播报着什么,考点紧邻着马路和高架,还能看到几位交警叔叔在竭力维持秩序,然后我就看到了爸爸,他满脸欢笑正在向我招手,但我跟他都知道,那个笑容再假不过了。
高考前夕状态就一直不佳,当时就读号称全省前三甲的合肥一中,但我的排名除了在高一的时候进了年级前100名(我还记得是87名),高二进了一次前200名(应该是一百九十几名的样子),后续所有考试再也没有进过前300名。高三一年,压力极大,状态极差,数学考试最高116分,理综最高也没有过250分大关,语文和英语一百零几分是家常便饭,模考月考总分基本上就在五百四十分左右,最好的一次也没有超过570分,在强手如林的合肥一中,被班级前几名甩个一百好几十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种状态的我,当时竟然还要不自量力,和同学扬言要考香港中文大学(当时港中文在大陆各个省份展开高考招生巡回宣讲,合肥一中是他们在安徽省的唯一一个宣讲点),当时的同桌对我报以善意的微笑:呵呵。
顺便说一句,这哥们是个好玩的主儿,高三为了看《三体∙死神永生》,熬夜排队去买书;虽然住校,但周末就翻墙出去上网;喜欢研究《周易》,没事就给我算命讲风水;喜欢科幻,带火了学校的魔方热,一手组建了学校的科幻社与摄影社;喜欢玩摄影,高考前夕不知道从哪儿弄了个单反天天研究,但他就是不刷题,上课就睡觉,没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睡过来的,作业抄我的,可尼玛每次都比我考得好,2011年高考应该是630多分的样子,然后去了厦门大学,开启他玩单反泡妹子的美好时光。还有我的室友,初中就把高中知识学完了,高中开始搞化学竞赛,然后保送中科大,高考两天我们考试,他去蚌埠玩了两天。对了还有,在毕业典礼上,一个理科实验班的女生在两千名同学的欣羡的目光中施施然走上讲台,从校长手中接过了北京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我们也听到了她被学校党委发展为预备党员的通知......不能多说,越说越气人。
前几百名都是这样的大佬,我拿什么去和他们竞争?
努力?
我真的觉得自己高三很努力,从不敢有任何懈怠,晚自习十一点到家(在校外租了房子),继续学习到半夜一点多;早上六点多就到学校开始背单词,一天我能刷好几套数学和理综试卷,整整一年都是这样,光是笔芯就被我写没了一百多支,基本上两三天就能写完一根,但成绩的提升,也就那样。
直到高考。
6月7日上午,天气闷热,我的位置在考场最中央,没有风扇,为了防噪,窗户也关得死死的。我还很胖,高三一年吃得特别好增重了三十斤,那个汗呼呼往下淌,卷子都湿了。我一紧张肚子就疼,昨晚也吃得比较好,然后......在我憋了二十分钟之后,实在是受不了,申请去了厕所,十分钟之后又开始回考场答题,但当时心态已经不好了。我的直觉就是,这次要废啊!
上午的语文还行,最后成绩是116,但下午的数学和第二天上午的理综就是悲剧了,不会做的一大堆,尤其是理综,最后一道二十分的大题直接就没做出来,上午出考场的时候整个人已经蒙了。老爸当时来接我,我还跟他哈哈大笑:“老爸,我理综崩了,最后一道大题直接没做出来,咋办?”老爸愣了一下,然后轻描淡写:“那能有啥,没事,下午好好考”,我也就没再继续说。下午考完英语,感觉也不太好。所以出考场的时候,回忆这两天的考试,油然而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我觉得,这就是个梦,赶紧醒吧,赶紧醒吧。直到复读结束以后老爸才跟我说,他当时在听到我说“理综崩了”以后,也跟我一样,整个人蒙了,希望这就是个梦。
但我们都知道,考试已经结束了。
离家出走
最终成绩是,我在2011年安徽省理科高考,总分571分,超一本线37分,全省理科排名18064,不服从调剂,未被任何大学录取;
分数出来以后,全家沉默了很久。老爸一个劲儿地抽闷烟,妈妈只是抱着妹妹,也不说我,我很难受,他们也很难受,然后在从淮南老家开车去合肥复核分数,死了分数统计出错的心以后,开始填报志愿。提前批,军校,第一批,前前后后填报了十二个志愿,最后一个都没被录取。我爸甚至还想让我出国留学,但条件压根就不符合。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他们的骄傲,但这次考试让他们傻眼了,我们也不得不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那段时间,压力很大,我也因为填报志愿的问题跟老爸起了争执,第一次离家出走,去阜阳找初中同学散心。不知道怎么办了,前途迷茫,好像风暴中漂泊的小船,一边小心翼翼祈求不要被掀翻,一边苦苦寻找灯塔的方向。
也就在那个时候,“复读”从一个压根不可能的选择,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
初中同学也没有考好。他年龄大一点,初中从阜阳来到淮南上学,跟当时的我结成了好友。他很努力刻苦,初一基本上都是班里面前几名。我也在他的精神鼓舞下,向他发起了冲击,初二开始超过了他,跟其他几个同学一起互相比着学习,学习氛围非常浓厚。他没考好,我问他怎么办,他说要复读,然后反过头来问我,我说我不知道。
他说,你大不了就复读呗,有啥可怕的呢?
我问,那万一拼搏了一年,反而没有这次考得高怎么办?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回答,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不然你还有选择吗?
是啊,其实我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不敢面对罢了:不去复读,难道我还有其他选择吗?
只是,关于复读,从学校老师到周围亲戚朋友,他们的观念都是出奇的一致:万一复读一年反而还下降了怎么办?
毕竟这是很多选择复读的人的事实。虽然有成功的,但毕竟是少数,甚至是极个别。
这个极个别的,就是跟我同年高考的2011年安徽省高考理科状元,淮南二中的复读生,2010年高考据说是650多分,极有魄力顶住各方压力选择了复读,然后考了698分,比我多了127分,成就了淮南市甚至是安徽省高考复读史的最大奇迹。
奇迹是属于别人的,会属于我吗?
在我这么想的时候,脑海中突然浮现出那位同桌的微笑:呵呵哒。
呸!我算哪根葱啊,敢跟高考状元相提并论?
但当我从阜阳回淮南,看到因为我离家出走而心急如焚的妈妈,看到因为跟我的矛盾而心灰意冷一天不去上班的爸爸,看到小妹那双清澈会说话的大眼睛,似乎在问哥哥去哪里了,我破防了。我抱着爸爸妈妈嚎啕大哭,然后叫着他们的名字,咬牙切齿道:
你们等着!等我一年,儿子给你们挣个状元回来(最后考了淮南市理科第七名,但毕竟是2012年淮南一中的高考理科裸分状元,半算不算也实现承诺了)!
高考状元又怎么样?你能有的奇迹我也能!
报名复读
我复读选在淮南市第一中学,离家骑车只要十分钟。直到现在,我当初复读选在的应届班班主任每次和我聊天的时候,都会笑着提及我复读报到那天的情形,这一内容以及后来我的逆袭也成了他给后来的学弟学妹鼓励、跟家长宣传、跟学校汇报的榜样:
“这个学生一看就跟其他学生不一样。别的孩子都是父母带着,父母在办公室跟老师报名,孩子在外面安静地等着。而这个学生呢?挎着一个腰包直接走进办公室,对办公室的老师说:'老师好,我要复读!’在得知这个学生高考过了一本线以后,我们都很惊讶,问'你都考了这么高了还要复读?’这个学生很是确定地点头,没错!”
班主任说到现在他还记得我当初挎背包的颜色和样式,而我早就忘了。但不得不说,我当初的“自主式复读”的确给包括班主任在内的诸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堂妹也在淮南一中上学,她2014年高考后跟我吐槽,说我的事迹这几年一直在淮南一中流传着,成为了鞭策无数高三和高四学生的鲜活实例。
但这应该是幸存者偏差的错觉。我是考出来了,所以才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然早就被遗忘了。
所以不管如何选择,只有考出实打实的成绩,别人才会认可,这也是现实教给当时刚刚成年的我的第一堂课。
由于我过了一本线,所以可以直接安排在应届生的实验班复读,也不收取任何的复读费用,我也只花了两百八十块的书本费,一年下来我就交了这么多钱,淮南一中确实很良心(顺便给淮南一中打个广告)。
当然,学校挣得更多。班主任形容我的到来是“鲶鱼效应”。我没来之前,我所在的那个实验班整个班级都没什么动力,年级前十,前一百,前两百的人数都比不上其他几个实验班,几个班级前几名的学生也觉得自己很厉害,即便他们很少进年级前十名。
班主任说我是合肥一中的复读生以后,几个尖子生依然我行我素,直到九月份开学的第一次摸底考,我考了班级第一名,他们才如临大敌,在我的压力下开始努力追赶,也带动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2012年高考全班有10个人超过600分,本科率97%,全体任教老师拿到的奖金据说很是可观。
顺便提一句,整个复读阶段,我一直都是班级的第一名,除了第一次摸底考试年级第7,其他都是年级前3名。相比较于合肥一中,虽然淮南一中整体实力差了不止两三个档次,但不能用我一个人的排名来说,合肥一中排名几百名的学生,到了淮南一中就能轻轻松松考到前几名。
回忆在合肥一中的三年,我基本上是被各种大神大佬一路压制过来的,过得无比痛苦,就像如今选择“躺平”的青年,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有一点进步,看不到任何希望,自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形成了负方向的正反馈:一次考不好,信心下落,希望丧失,于是下次继续考不好,最后肯定考不好。
但在淮南一中,大佬不多,排在我前面的那些尖子生,我努努力还是可以看到希望的,竞争环境不像在合肥一中那样激烈,心态好了,形成了正方向的正反馈:一次考得好,信心有了,希望来了,下次可以考得更好,最后肯定可以考得好。
当然,成绩的提高肯定不只是环境和心态因素,最实质的,还是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分析了存在不足。
痛定思痛
直到现在,我依然能够记起来,高三学习的时候,我每天都能够刷很多卷子,几乎到了一天一根笔芯的地步,但做了压根就不去总结,或者对着答案进行批改,但对其中的错误视而不见,甚至会改动原先的答案,只为了自己做的卷子上,自己判出来的相对还不错的成绩。然后形成一种错觉:我平时数学都能做到130分,考试肯定差不了!
可想而知,这样下来,成绩根本就提高不了。
做题是为了什么?
首先绝对不是为了感动自己,形成一种我很努力-努力就能成功-不成功就是不努力的错觉,这种廉价的感动绝对是高三复习的大忌!
正如当今某些粉丝所辩争的那样:“我们家哥哥很努力,你们就不能给她一个机会吗?”
努力,就能当饭吃?
观众看明星,是他们在演艺上带来的视听享受,是各种吃瓜八卦,是闲暇之余的放松娱乐,是要看他们多么努力吗?
谁要看?
高考是要看你的努力吗?
不是!
高考看的是分数,也只有分数。
考了700分,清华北大不要面子地争着抢着,你可以慢条斯理对比着挑;
考了170分,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
努力,从来都只是一种态度而已,甚至连方法都算不上,而高考,要的是结果。
其次,做题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水平吗?
是,但绝对不是表面上的分数,绝对不是为了表面上的荣光,而是找出来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一言以蔽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做题,是一定要总结反思的,不然做题就是浪费时间。
同样,反思之后,要针对性的做题,不然如何将反思的内容进一步深化?
这样想来,复读就很简单了。
找出薄弱点,然后攻克它;熟悉知识点,然后运用它;总结经验,举一反三,每天都要有进步。
立体几何求线面角,到底是法向量与向量的余弦还是正弦?不要去猜,找到相关知识点,静下心来学会,然后做题验证,好了,我会了,以后再有类似的题目还会错吗?嗯,不会错了,好,这个知识点我攻克了!
动量守恒我还不会求,这方面知识点我比较模糊,怎么办?不要觉得自己不行,赶紧去找知识点,问老师,然后反复做相关的习题,每道错题都要总结,以问题为导向,把所有能够出错的点找出来,知识点记住,做题切入点掌握,保持熟练度,下次绝对不会再错,好,又一个知识点我攻克了!
英语阅读理解老是错,怎么办?找老师去分析原因,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词汇量,是理解,还是粗心大意?一定要明确出错原因,然后找对应的方法,词汇量不行我就持续背单词,理解不行我就把原文找出来对照着理解,尝试去与出卷老师“共情”,粗心大意那就要调整自己的状态,总之肯定是有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等到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努力之后就会发现,又一个难点被攻克了!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不会南辕北辙,反而会一步一步接近你的目的。当每天都能够牢记三五个知识点,持续一个月就会发现,考试中,之前那些让自己拿不定主意的题目突然就清晰了起来,让自己抓耳挠腮的题目突然就简单了起来,状态再调整好,必然提高!
高考,这样努力才是最有效率的。
复读一年,在2012年高考,总分656分,超一本线112分,比2011年提分85分,全省理科排名550名,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录取。后来经过参军、转专业和直升研究生,现就读于本校法律专业硕士。
经验传授
现在自己也在带家教和教辅,今年一月份接手了一位体育单招复读生,他去年单招考试,数学只考了38分,其他题目看都看不明白。我带着他一点一点讲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讲解,然后配套练习,整理错题本,问题清单,还要让他自己讲出来。今年四月中旬,在我带他三个月之后他参加了文化课考试,数学考到了91分,也成功被南京体育学院录取。他考完后除了向我道谢外,也感觉有点遗憾,说应该早就让我带他的,这样考到120分以上也不是不可能。
用这样的方法,我带的其他学生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不及格到80分以上(100分制)的就有三个同学,计算老是出错粗心的也再也没有类似的现象,知识点老是记不住的,但凡按照我的方法来,都能够有30分以上的提高。
学习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当然,不同的考试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我感觉它跟高考其实差不多,内容多,难度大,复习时间不好规划,但我也还用了之前高考复读的办法,客观题备考两个月,主观题备考一星期,一次性顺利通过。
最后,祝愿所有高考生得以攀登高峰,跨越长城,追寻心中的梦想,不负青葱岁月,不负青春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