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谈 No.13 | 通过叙事来表达建筑,感性型选手收获UCL、AA、米理、曼大、谢菲offer

Qiurong

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学

GPA:3.53
获奖经历:Runner-up Circle of life, hosted by Unfuse on Uni.
自我评价:我是一个偏感性的人,有点理想和完美主义,认真且执着。我喜欢思考,好奇新兴事物,会在不经意间给很多事物赋予独特的意义,有时会不自觉地逃避一些真实。
申请时间线:
OFFER展示

(截至发稿前)

UCL

Urban Design

AA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谢菲尔德大学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Studies

曼彻斯特城市大学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米兰理工大学

Building Architecture

01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思考建筑
[关于申请]
从大三时我开始逐渐了解出国留学。我本身对欧洲悠久的哲学底蕴很感兴趣,喜欢建筑学与哲学思考的结合,想参与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学习,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思考建筑,包括社会、人文、环境。同时感觉到国内的本科学习更偏向于培养一个职业建筑师,所以我想在研究生阶段去接触和学习一些不同于此的模式和知识,希望自己能有更反叛的精神、更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留学正好为我与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机会,能够使自己对设计形成更动态和批判性的看法。

学校课设

在准备作品集期间,我担心在家画图效率太低,于是去上海LAC Studio线下度过了3个月。由于需要兼顾学校的课程设计,第一个项目完成的很慢,直到7月才终于结束。不过在和吕佳依老师沟通后,我将正在完成的课程设计放进了作品集,节省精力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第一个项目
7月以后我在同步推进3个作品集项目,所以非常忙碌。一个是即将完成的第二个项目,一个是和队友们参加的竞赛项目,还有一个是和室友一起组队的平行课设计。好在当时自己很投入做设计和画图,没去纠结结果如何,老师们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认可,‍‍‍‍‍‍‍‍‍‍‍‍‍‍所以我没太多压力(每次画图画累了就会出去散散步,吃点好吃的,给自己充充电)。
竞赛项目
在快到12月的时候我的作品集已基本完成了,最初的版本先递交了米理,然后再花了一段时间修改图纸和内容,进一步完善作品集。这时候自己开始有些焦虑和紧张,晚上容易失眠。我当时和佳依老师聊过这方面的问题,她安慰我说大家都有这种情况,认真做了就一定会有收获。后来在递交完所有学校后,我就忘却了所有的压力。现在想想这段经历还挺有趣的。
02
探讨东方与西方叙事的逻辑强调
[关于作品]

我偏向于在设计中有一些有深度且感性的思考,喜欢用场景图像的方式表达设计。这里我主要谈一谈作品集里面自己很喜欢的一个项目吧。这个项目是和室友一起加入的邓霄亮老师的平行课,而在此期间佳依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建议

海平面上升50年以后,曼谷即将被淹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到那时,曼谷曾是一个佛教圣地。我们想要利用曼谷的寺庙,在汪洋中做一处朝圣之所,以佛教的视角看待海平面上升,每个人都能在此处得到启示。项目的名称Karma,正是佛教中所说的“缘”,“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则是关于“缘”的释义,也是佛教四法印(诸事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槃寂静)的溯源。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存在的,它们都是相对相互依存的。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放下心中的执念,接受这些变化,才能达到理想的平和与稳定。海平面上升就是一种无常,我们不能主宰这些,而是要接受。

设计中,我们一直在探讨一种东方叙事,与西方叙事逻辑强调的理性的起因、经过、结果不同,是一种感性的,又像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理性。西方常用一个故事去寓意一个道理,而东方叙事则是在故事中直接告诉你答案,由你去选择是否相信。西方的叙事总的来说是成直线型的,而东方则是网状,每一个答案都相互联系。

我们通过提取释迦摩尼的故事中赋有涵义的相互联系、依存的元素,与四法印结合,转译到场所空间的设计。

我们用故事讲述,两位深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人,一位是浑浑噩噩、想就这样度过一生的失意者,一位是被迫离开故土饱经风霜的佛教徒,偶然前来,开始各自的故事,偶然的相遇,最后,点亮各自心中的莲.....

在本次平行课中我接触到了叙事性建筑,也加深了我对这方面的兴趣,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种叙事形式的项目。未来我也会继续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多多尝试一些不同的方向,做一些有意义的设计,成为一个能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一些改变的建筑师。

03
从爱好中去认知更广阔的世界
[个人日常]

日常生活中电影、音乐、书籍、旅行方面我其实都有涉猎,平时喜欢散步、吃饭、睡觉,还有看别人钓鱼.......

我还挺喜欢去琢磨一些文学作品,比如以前一口气看完的《三体》——宏大的叙事:尽管拥有华丽的细节,在反复铺陈的厚重上它依然有着精确、冷静与超然的叙事,冷静的技术化倾向与热烈的人文关怀交叠在一起,不断探讨着一种隐约出现的必然矛盾。

看电影算是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我有很多喜欢的电影,同时也享受和很多不同的人坐在影院看电影的感觉。在疲惫的时候也经常会一个人去看个电影、吃个饭,让自己重燃动力继续努力。

前不久我看了《魔戒》的重映,感觉好像在回顾一段真实的历史。电影中Sam对Frodo所说的“有时候你都不想知道结局如何,因为那结局怎么可能快乐?世界怎么可能回到从前......发生了这么多的事。但到头来,这些只会存在一时,这些阴影,就算是黑暗也必将过去,那时太阳再升起,光芒会更加明亮。这才是让你记在心里的故事......真正有意义的故事。就算听到时还太小,不明白它为什么难忘。可是Frodo,我觉得我明白了,我现在懂了。那些故事里的人有过许多机会可以回头,只是他们没有,他们都在坚持。因为他们抱着一种信念。世上总有某种美好,值得我们奋斗到底。”

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我觉得故事有一种奇特的秩序,自然,看似无序的自然,它本身是一种超越人类理性的理性。而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并不是要追求伟大,而是普通人的生命历程也正像那些伟大的故事——那些故事本身永生难忘,意义非比寻常。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坚持到最后。

我还很喜欢《大护法》,讲述人间百态,用简单的形式探讨复杂的真相。虚妄的花生镇即是社会的一个放大矛盾后的缩影。一个一边是蠢,一边是坏的世界,揭示致使罪恶横生的愚昧、麻木、恐惧、荒诞和诡异的世界,有时也像我们的丢失了某种事物,又不断地寻找的过程,失语,噩梦,孤独......相比理性与麻木而言,如孩子般的好奇心、创造力,不加掩饰的纯粹天性更为重要。对自命“成熟”和“理性”的、实质麻木腐朽的“成人社会”,我们看到了某种局限,并试图去冲破它。因此,电影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能从它看到现实中的自己,得到自己的答案。

而在大学时期的多次旅行让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比如色达,有一种完全不同于外面世界的纯粹,感觉是一个更能触碰到心灵的地方。当时我和室友一起艰难地爬到山顶,本来想要等到天黑后拍摄一下雪夜里佛学院密密麻麻的红房子,最后却只在末班公交上看到模糊的、如闪光蚁穴般的佛学院,开始怀疑这满山的小房子是不是《大护法》的灵感来源之一...…

导游提供的照片

另外在作品集准备中期,正值夏日,我去了苏州旅游。小桥流水、吴侬软语,遇饭饭,逢茶茶......坐船划行在水巷中,还能听听评弹,感受当地独特的烟火气息。

在苏州拍摄
04

放开手大胆做
[最后]

我偶尔也会陷入自我怀疑,因为总感觉自己比期待中的样子差了些,所以希望在未来我能成为更勇敢、更包容的自己。而在完成作品集的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尽量放开手、大胆去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那个相信自己的人。借用《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吧:“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最后,我特别想要感谢佳依老师和霄亮老师在作品集准备当中两位老师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还从两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不限于建筑学的东西(在理解个人想法的基础上对我加以引导、培养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并让我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完成整个作品集),为他们疯狂打call;感谢来自Kelly、Molly两位小姐姐以及LAC各位老师们的超级耐心和细致的帮助,替我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LAC上海工作室的小可爱们

还要感谢我的朋友们——每天都互相陪伴的从尧,还有自己忙着上岸还要给我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王老师,经常给我morning call的冯冯冯,还有一起努力的室友们,在LAC线下认识的小伙伴们(大家为了相似的目标一起加油,完成了人生中一次很特别的经历)......感谢一路上遇到的所有人,也很感谢一直默默坚持的自己。
图文来源:Qiurong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授课导师 」
吕佳依
UCL
MArch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央美术学院
建筑学
Xiaoliang Deng

UCL

ARB/RIBA Part II

Architecture Design

广州美术学院

建筑学

想了解两位老师的设计风格和教学理念吗?戳下方链接可查看导师信息~

由Xiaoliang老师指导,Qiurong同学参加的同款平行课,可戳下方链接了解和报名课程。

LAC STUDIO 22、23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wechat:客服账号

推 荐 阅 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