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本草论:为什么古代钱币大都外圆内方——钱币知多少(4)
中国的铜质钱币最早形似贝壳,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形状,如裤子形,刀形,钥匙形……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秦国和魏国的钱币,是“外圆内圆”的圜钱,它的由来,一种说法是由纺轮演变而来;一种说法是由璧环演变而来。
三孔布
六字刀
契刀五百
先秦圜钱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制度……而这统一之后的货币,便是最早的方孔铜钱——秦半两。自此以后,直至清朝末年的二千多年间,中国铜钱的形状几乎都是“外圆内方”。
秦半两
永通万国
皇宋通宝
咸丰通宝
为什么古代钱币大都是外圆内方呢?
1.“天圆地方”的影响
较早的天文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讲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这种“天圆地方”的说法,在中国古代著作中有较多的体现,并长时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因此,古代钱币“外圆内方”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也象征着制造钱币的人拥有很大的权利。
2.先秦圜钱的演变
钱币的发展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贝币,到铜贝,再到其他钱币,都需要时间来演变,而这个演变,也需要有原型来支撑。
最简单的假设,如果齐国统一天下,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原本流通的刀币形状。同样道理,秦朝最初使用的钱币是圜钱,统一天下后,肯定也会根据本国原来使用的圜钱去铸造新的统一钱币。这样,“外圆”的样子就被自然继承下来了。
3.铸造工艺的需要
最开始的圜钱制造工艺太粗糙,毛刺太多,小地区流通没问题,可要是推广到全国,那就不行了,因为钱币品相,可是关系到国家的脸面。
怎么办?既然铸造工艺有限,那就只能靠后期加工了,用手把钱币周围的毛刺打磨干净。不过,一枚一枚打磨,很浪费时间,所以铸币师们便将钱币串在一起打磨,这样一来,效率瞬间就提升了。但是,圆孔的钱币不好固定,磨起来老是打转。于是,将钱币的圆孔变为了方孔,好固定,易打磨。正是由于铜钱的中间有个方孔,当时的人们便戏称为“孔方兄”。
4.人们携带的方便
当时,铸造的铜币比较重,而且一枚一枚的也不好整理,智慧富有创造力的人们便学会用绳子将它们串起来缠绕在腰间,形成一长串的铜钱,因为中间的方形孔有棱角也不会来回地摆动。这种携带方式既简单方便又安全。
由于铜钱缠绕在腰间,就被人们俗称为“盘缠”,现在我们在古装剧中也会经常听到“盘缠”这个词。
随着经济的发展,铸造技术肯定是跟着发展的,毛刺的问题早就已经解决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孔方兄已经被人们赋予了众多的寓意,在加上千年的使用,人们早已习惯,所以历朝历代都没有去掉中间的方孔,一直沿用到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