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风情】我的财富
我家在青海湖附近一个偏远的山村里,而这个山村又是家乡赶集赴会的中心。我高中毕业那年,在家门口开了一个酿皮小饭馆。酿皮是西北特有的一种小吃,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在西北凉拌面食中独树一帜。酿皮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清凉可口,开胃解暑。其作法很简单:先将揉好的面团在清水中反复搓洗,洗剩的就是面筋,洗出的淀粉沉淀后做成面皮。吃时,只需将作好的一张张酿皮切成条状,配上面筋,加入适量酱油、香醋、蒜汁、盐、芝麻油、香菜、黄瓜丝、辣椒油调拌即可。调好的酿皮色泽鲜亮诱人,入口细腻润滑,酸辣筋斗、柔韧可口,是一种大众化的清凉面食。
每年重阳节,家乡都要举办传统的跑马会。邻近乡镇的人们早早地聚在村中的赛场上,也引来了爱热闹的城里人。这时,我的小酿皮馆的生意就更红火了。有一天拾掇饭馆时,我捡到被不知名顾客遗忘的一本《读者文摘》,喜欢看书的我,便迫不急待地翻看起来。
书中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深深地吸引了我。第一遍读完了,脑海中出现了娘儿仨由共吃一碗面到后来一人一碗的画面;第二遍读完了,读出了老板的慈善,和老板每次多加一把荞麦面给那位母亲还清债的勇气和动力;文章太吸引人了,我又读了一遍,然而这次的感觉和前两次完全不同,我读懂了老板生意兴隆和回头顾客不绝的生意经。
我拜《一碗清汤荞麦面》中的“老板”为师,改变了我的经营方式。
有的人顿顿吃酿皮,久吃不愿换口味。山里人家的生活困难,酿皮是孩子最馋的食物,而父母又难得给孩子五角钱尝个鲜。于是,我由原来一个大碟改为两小碟,价格由五毛钱变为二毛五,或一个鸡蛋一碟,这样招来了小顾客,有的小孩隔三岔五就来一回。一个月下来,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那本《读者文摘》也被被识字的顾客早翻得稀巴烂。
有好几次,我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一进门先望一望桌上,然后疑惑地望望我后才坐下来吃酿皮。我感到奇怪,终于发问了:“还有什么事吗?”他生怯怯地说:“大姐,你还有杂志吗?我是为了看书才来吃酿皮的。”我呆住了,虽然我很喜欢那本《读者文摘》,但没奢望过再得到一本,因为在这近乎封闭且邮路不通的山村里根本买不到它,想不到他是为了看书才来吃酿皮的!我不忍心让他失望,说:“再过一星期你来吧,到那时会有的。”
我决定走一趟县城,多买几本《读者文摘》类的杂志过过书瘾。翻山越岭,我走了整整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见到公路,又坐了一个小时的班车终于到了县城。算我走运,在一个小邮亭买到了上个月仅剩的一本和刚到的当月的一本。我问邮亭老板:“有以前的这种杂志吗?”他瞪了我一眼后说:“这是抢手货,书一到很快就卖完了,要买,到旧书摊上看去。”我环视四周,那些妖艳的书皮里包着的不是我中意的书,于是我又不辞辛苦,去找旧书摊了。
在一个商店门口旁的旮旯里我看见了旧书摊,快步地走了过去。卖书的老者喊道:“要书吗?姑娘,这是最流行的《几度夕阳红》。”我没理会,突然,我发现了几本卷了角的《读者文摘》,还有几本《青年文摘》和《辽宁青年》等。我惊喜万分,不假思索地全装进包内,付钱后朝家走去。
我把买来的书全摆在酿皮馆的小桌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有大人也有小孩,有的一座甚至大半天。我的顾客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兴隆。以后每有庙会和跑马会时,我的酿皮小馆挤得水泄不通,因为我这里不仅有可口的酿皮,还有大家喜爱的精神食粮。
作者系青海人,现居湖南澧县
黄 静
城头山视窗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