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京剧】【连载三】老报刊杂志上对马连良早期艺术的评论
按:马连良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列入前四大须生之中,他成名很早。早在上世纪二十年(那时才二十几岁)便被老的剧评家如邵飘萍、徐凌霄等先生誉为“须生泰斗”。为了进一步了解马先生早期艺术的真实情况,以及如何从谭派须生发展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艺术创始人的过程,我们从Castleface先生所写的《马连良艺事年谱》中摘录了老报刊杂志上对马连良早期艺术的评论文章,作为大家学习和研究马派艺术的参考资料。
马连良、张君秋演唱的京剧《游龙戏凤》(全彩字幕)
交易担保 凤巢视频 马连良、张君秋演唱的京剧《游龙戏凤》(全彩字幕) 小程序
1918年
8月31日 再次搭班富连成社,出演广和楼,首演剧目《乌龙院》,戏码列倒第二,饰宋江,小翠花饰阎惜姣,水牌上书“特约福建新回超等名角马连良”。三天打泡戏,除《乌龙院》外,第二天《审头刺汤》,第三天《清官册》,第一天上座千余人,第二天八百,第三天星期一,上座也达七百多人,报纸评论道
“该园上座遽有起色,较诸平日,座客实有霄壤之差,马伶之势力亦不为小矣”云云。此时马连良嗓音尚未恢复,但“行腔使调,极其熟练,念白做工,面面俱到”。
9月 5日 广和楼《 戏凤》,饰正德,小翠花饰凤姐。报纸评论道
“马连良与小翠花演唱戏凤,风流文雅,深受欢迎”云云。
9月11日,广和楼《 九更天》,饰马义,小翠花饰陶氏。报纸评论道
“忠愤惊痛毕现于色,招不得三字尤深沉有力,杀家一场唱[二黄摇板],抑扬顿挫,虽嗓音稍暗而韵味自佳,滚板亦颇卖力”云云。
23日 广和楼 天雷报,饰张元秀,报纸评论道
“是日连良嗓音转佳,四句四平调,句句苍凉、悲恻,妙不可言。与妇争吵做气绝而后渐苏状,决无矫揉造作之弊。某君谓连良虽学洪林,取其精华,却其过火,斯语实获我心。下场时神情、脚步,尤入佳境,能令观者心平气和。认子之场,先作哀恳状,嗣作气愤状,表示剧情使人泪下。迨妇僵死对继保所责之言,字字痛切感人极深,惟屈膝之屈字,时竟念为出,想系错误,以后改之为妙。富禄配贺氏,唱做颇有栓子之风味,惜念白仍不脱丑角口吻”云云。
27日 广和楼,《审头刺汤》,饰陆炳。报纸评论道
“马连良是该班杰出者,因哑嗓不能演唱工戏,故转学贾洪林,日来所演审头刺汤及九更天,念做神情,均能得其真意,实属难能可贵。演《琼林宴》佳处尚多,惟间有缺点。如上场四句[摇板]及“打府”一场架式均好,[原板]一段颇流利,惟“往日饮酒”句,忽用花腔过于油滑,下“酒不醉”三字,行腔亦未尽善至。“书房”三段[四平调]及各场架式,瑕瑜互见,尚望连良益求精进,不负众望为幸。此剧本难演,即贾狗尚多可议之处,愚于连良斤斤责难,亦望深责切之意也,连良其勉诸。童伶中学贾洪林二人,一为吴铁庵,一即连良。铁庵颇负时名,然念做皆嫌过火,毛病百出。连良演《审头》时,数段念白及几句[四平调],何等俏皮干脆,苟嗓音能再苍老,行腔能在简净,口白能再浑化,台步能再自然,则直驾贾狗而上之,余子更不足道矣”云云。
10月27日 病愈,复在广和楼演出日场,剧目为《宫门带》,饰禇遂良。报纸评论道
“连良是日嗓音仍如前,上殿数句[摇板]极为悠扬,“假装疯魔”去见君句,做帽歪神移状,“君不君臣不臣句”,率尔唱出,然后道“请了”句,故失礼节,酷近戏理。奏十道本章口白道得疾徐有度,最后蒙赦秦王,将旨落地,失惊之神情,亦靡不佳也”。
28日 《戏凤》,饰正德,小翠花饰凤姐。报纸评论道
“连良之正德帝儒雅风流,翠花之凤姐婀娜玲珑,一举一动,善合身份,其四平歌调,抑扬有致,为是妙剧生色不浅”云。
按:从报刊的评论上看,此时马先生的艺术主要是宗贾洪林。虽宗贾,但消除了贾的“火气”更加符合剧情和人物了,此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例也。又,旧时无[散板]之说,凡现在称之为[散板]的板式其时均称为[摇板]——在此做一说明。
我们从上述剧评中可以看到,那时的戏评家们对演员艺术的评论是很公允的。既肯定了演员的长处,又善意地指出了演员的不足。不像如今的戏评者,如说某演好,就没有一点缺点;如说某演员不好,则一无是处,未免太偏激!但现在也有一些演员“老虎屁股摸不得”,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了,非但不接受观众的批评,反而变本加厉,一错再错。希望这些素质低下的演员,学一学艺术大师马连良先生虚心纳谏的态度,否则无论人品和艺术都会越来越退步的。
【连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