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在美国的卫星图里找到了保定

美国解密了冷战时期美国间谍卫星拍摄的照片。作为冷战时期的敌国,间谍卫星记录下了当时几乎中国全境的高清卫星照片,当然这里,也能找到我们的家园——保定。1966年,河北农大,淮军公所,火车站,城隍庙,西郊八大厂、跳伞塔、母校。历史的一瞬间,突然以这种方式出现在我眼前,非常具有诗意,城在,脉在,一千多年的城市肌理。时光,白驹过隙。

▲保定古城大的格局还在,这是可称得上大街小巷的盛名。保定道路格局是建立在南大街,北大街,东西大街的基础上,古城区街、巷纵横,但除东西南北大街较宽外(宽仅5米),其余街、巷多曲折狭窄。1966年,东西贯穿的主道路已经是裕华路了,南大街北延——新北街已经建设完毕。

▲这是今天力高豪园小区,当年的机床厂,府学文庙的大屋顶清晰可见。

50年代初,为适应发展,即有开通城内南北直线交通之议,当时有两个方案:一是拓宽永华路,跨出旧城向北发展;二是拓宽杨淑胡同,越城北延,当时因永华路两侧建筑密度过高,拆迁量过大,未能实现,乃转向拓宽杨淑胡同。

新北街位于古城中心,南北走向,南起东西大街,北经环城北路、五四路,至七一路。该路系拓宽辟通原有杨淑胡同和厚福盈东街等小街巷而成,因其与南大街相对,又与北大街平行,故名新北街。

▲1966年,环城东路,环城北路已经在城墙的墙基上建设完成,环城南路和南大街相交,西至八中的路还未修通,环城西路和裕华路相接,南至南城墙根的路还未开通。

裕华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县学街、府门口、督署大街、平安街、提法司街、三角地、西水门街等七条老街的基础上,拓通辟连的一条商业氛围和古代建筑历史文化内涵浓厚的繁华街道,政府机关和大型商场、影剧院、旅社、邮电、书店、体育场等密布。这条路原西起护城河的新华桥、东至环城东路,路长近1800米,此路以南大街口为界,西段称裕华西路,东段称裕华东路。

▲1966年的保定一中。

一起来回忆保定的大街小巷:

裕华路,新华路,兴华路,中华路,光华路,永华路,青年路,环城东、西、南、北路。南大街,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东、西、南、北关大街。

建新街,建北街,北关斜街,国公街。

▲拆掉城墙变成环城马路。

先锋街,利农街,煤市街,中新街,东新街,新市场街。省府前街,市府前街,市府后街,体育场街,话剧院街,东升街。关东街,关西街,裤衩、花园、后卫街。琅瑚街,楼南、楼北、楼东街。

▲北城的大街小巷的肌理全在这,胡同串子的世界,游走个遍。

城隍庙、二道桥、桥南、桥北、商场街。辅誉街,馆驿街,双彩、双胜、高楼街。西下关、清真寺,阁东、阁西、胜利街。金台驿,府学后,多祥、前、后小集街。法院东,法院西,互助、友爱、新闸、石柱、王字街。火神庙,玄坛庙,将军庙,铁面将军庙,达五道庙,五道庙。佛摩庵,白衣庵,法华庵,九圣庵,史家故址庵。

玉清观,观音堂,北大寺,撒珠、希寺、延寿寺。淮军公所,泰山行宫,东、西三友,小梁山。小营坊,后营坊,车营房、操场营房,小校场。大金线、小金线,大、小安市,小察院,大钟树、小钟树,椿树、花枝、四棵槐。

▲南城墙根的慈禧行宫,保定二中。
▲慈禧行宫里的莲叶托桃。

松鹤园,花椒园,朱家园,南菜园、北菜园、小菜园,东、西小园,半亩园。马上坡,卫上坡,银丝、扁豆、辘轳把,荷包营,新华村,茂跃,秀水,单、双井。和平里,振兴里,福兴里,相府,帅府,学府,紫河套。前平嘉,中平嘉,后平嘉,东、西元宝,东、西土城,枣胡同。

南河坡,北河沿,黄花馆,厚福盈。张家坊,南大坊,杀牛、纱帽、北阁外。南祥、团结、胡家井,茄子、贵显、菊胡同,县学、文武,南、北唐,新银,铁塔,王家楼。

▲保定三中。

还有芝麻胡同,糖坊胡同,双晋胡同,运输胡同,建设胡同,建工胡同,军学胡同,西域胡同,鸿雁胡同,头条胡同,二条胡同,三条胡同,南、北一,二,三胡同。还有任家、王家、梁家、马家、郭家、崔家、杜家,大、小纪家胡同...............................

▲当年,天威路还没有建设,这是保定八景西刹秋涛的地方,投网可得鱼,西关的石桥还保留,石桥东侧也是一片水面,太好的景观。

当夏秋之交,荷芰如绣,水禽与飞鸟下上相戏,与游人共舞,而久久不能离去。若驾舟行其水中,投网可以得鱼。当有风雨鞍马闲顿之时,临水相望,会令人飘渺遐想。迷人的景色,秀丽的风光,似乎身临江南水乡仙境一般。

▲西关的石桥,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群。

▲今八中东侧的大石桥已经被拆掉,东西的天威路建设,以及西下关两侧占用水面建设了大量的房屋,完全破坏了保定西刹秋涛的盛景,仅仅留在了记忆里。

▲大慈阁,直隶总督署,古莲池,老马号,天主堂。

▲这是今天河北大学的位置,五四路在这里还没有连成一条路。

▲六十年代,根据华侨学生的专长,被保送到各个学校。欢迎新同学,保定师范学院的牌匾纪录了我们幸福的高校生活,我们接受文化的洗礼,准备做一颗螺丝钉去为第二故乡的建设发挥贡献。保定师范学院的大门前,我们26名华侨学生合影留念,这所学校的校址在今天五四路河北大学地球仪广场附近。

▲保定体育场。

▲六十年代初,在保定体育场,西看台是借着老城墙盖的。我们华侨学生是保定足球队的主力,保定/保定/保定/,7、8、9号胸前的字体仿佛是对这座城市的誓言和深情。尘封已久,今夜撩起,注定夜不能眠。这张照片是保定的永恒,堪称经典。

▲青年路幼儿园,当年幼儿园旁边很荒凉。

▲麦田旁,清风吹,踏着风琴的节拍,孩子们翩翩起舞,一切美丽的回忆来自最美的画面。大大的院子,高高的向日葵旁,我们手举红旗,听老师的号令,我们肥大的裤子,是那么的不合身,但那又是个美好的记忆。在板凳上,阿姨给小朋友剪指甲,再好的教育比不过一颗真诚爱意融融的心。

▲这是今天北关大润发附近的地图,当年居然还有一条和北护城河连接的南北向穿越北关村的河流,第一次发现。

▲这是河北农业大学的校园和操场。

▲ 水利楼,城建院学子心中的地标,这张图是六十年代水利楼前及从水利楼上东侧平台鸟瞰校园,远处看到的坡屋顶是园艺楼,上学的时候上过水楼平台的举起手,但六十年代的水楼的风景,大部分没看到过,感谢这么好的留影,美美美。

▲六十年代,58级水利系学生足球场前的青春活力,珍贵的镜头。

六,七十年代一部电影一放就是好多天,而且是所有电影院都是放这部片子,所以我看电影是一个不落的,记得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一段时间天天放新闻简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电影,我一个都没落下过。引起我们美好的回忆。

傲雪寒梅回忆:这些记忆留在中老年人的脑海里,年轻人好多没有见过。儿时看电影新鲜兴奋,仙女会飞,鱼能变成人,青年时看的更多更广泛,那时谈恋爱就是电影院,还不能一起进去,开映了再进,怕熟人看见,可笑不。最近孩子说你们几十年不看电影了,去享受一下吧,万搏五楼坐位舒服,音响效果好,特技出神入化,看完后我老俩默默的走出来,怎么什么感觉都沒有,儿时新鲜兴奋,青年的感情冲动,现在怎么看个电影,沒滋没味。

▲卫星拍摄的时候,跳伞塔的人们正在训练,就像空中盛开的一朵花。

在我的记忆里跳伞塔是保定最高的建筑物,而且觉得很神秘,当时只知道是跳伞用的,也曾经较近距离观察过,觉得人家敢从那么高的上面跳下,好勇敢啊,小时候的想法很天真,很可笑。蹉跎岁月,感慨万千……

飞翔的鹰回忆:跳伞塔,好熟悉好亲切。1964年,我在保定女中上高一。学校挑了一批人,说是参加国防俱乐部组织的跳伞训练。我被选中了。到那儿去,先是教练讲跳伞要领,然后我们在沙坑那儿练。几次之后,真的该跳伞了。跳伞很大很大,伞的顶端有一个大钩,伞的边缘由若干个小钩,这些钩全钩在一个像伞状的一个大金属网子上,教练帮我们把胸带系好,教练下达指令后。升降机叼着这个大伞,向上升。先看到近处的景物树,房子,在我们的脚下了,然后看到远处的人,自行车变成蚂蚁那样小,随后,连保定当时最高的建筑物大慈阁,也在我们的眼下了!

太熟悉那座跳伞塔了,62年至65年我在三中读初中,有辛参加了国防体育俱乐部的射击队,那时三中的大门还开在青年路上,国防体育俱乐部在青年路的路北,每天下午两节课后,我们一行十几个人就排着队去训练。

那时国防体育俱乐部开展的训练项目除了射击还有无线电发报,大概是64年以后吧,自然灾害困难时期被停止的运动量大的跳伞、摩托车、航空模型等项目陆续恢复,我还顺着塔内的螺旋楼梯上去过。那时保定没有大楼,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得到它。后来我去外地学习、工作了8年,回保后就再没见过它,我还以为没了呢,原来还在呀。

▲在仅靠自行车,双脚,公共汽车的年代,路网还不健全,从古城到西郊八大厂的距离好远啊。

“那会儿一到上班的时候,整个东风路上全都是往西去的自行车。”老保定人这样说。而朝霞中的自行车流这幅画面,也是今天很多老保定人最深刻的记忆。过去都是父一辈,子一辈,生活区里幼儿园,子弟小学,中学,职高,有俱乐部,蓝球场,最怀念的是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院,留下童年最美好的回亿。

国家“一五”期间苏联当时援建了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为共和国的工业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而且工业布局也是比较合理的,先期的选址更是极其的严肃认真。顺便说个小花絮:我有一朋友当年父母在校都是团员毕业分配时向校党委提出要求去祖国最艰苦的地方,一同来到了保定。下了火车当时单位也没有人接,来自大城市的他们竟找不到去西郊604厂报道的公交,最后只好和一个去胶片厂报到的转业军官一同租了一辆出租驴车,每次他父母说起时都会哈哈大笑“穿过了一片又一片茂密的玉米地穿过了铁丝网(还没盖围墙)来到了604”。

▲604钞票纸厂。

我们保定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岀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想以往令保定人无比骄傲自豪的八大厂,现在暗然失色的一个个的退出了历史午台,真是令人稀嘘不已,社会在前进我们要以创新的意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努力前行,不负历史给于我们的每一次机遇,奋发图強继续努力啊! “八大厂”都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产物。当年中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引进了506个重点工业项目,其中的8个就落在了保定。借着“八大厂”的荣光,当年,保定的经济一度长期占据河北省第一的位置。如今,近六十年过去,“八大厂”的命运也各不相同。有的抓住机会,飞速发展;有的破败萧条,难见辉煌……

师傅曾自豪的跟我说过,咱厂的大门很让人骄傲,甚至有几分神秘。大门离马路边有几十米纵深,两边参天的白杨树,大门打开,中间靠两侧各有一个门垛,把大门口分成三部分,职工上下班走中间大门口。文革期间上把门的是持枪三十八军战士。大家自觉下车手持工作证步行进厂。听说一次于副厂长没带工作证,战士不放行,就毫无怨言的回去取工作证。

▲482蓄电池厂、铸机厂、列电,三家单位离得不远。

▲铸机厂的老员工。

▲三丰路南的煤场,保定大街小巷的煤炭从这里出发。住在解放胡同,一到冬天我们就借辆小拉车去三丰路机球厂拉,天不亮就起来排队去,就为了省几角钱运费,好辛苦呀,回想起来太不容易了。

正因为是民间烟火,才能吸引更多平民声音。我家父亲,哥姐均在外地,母亲缠过的小脚,妹妹小我十岁,十几岁的我便是这三人之家的顶樑柱。买煤之事只有我承担。妈妈可以颠着小脚早早去排队,″叫煤'让送,时间长久不定,往往都是借车自己去拉,借到大拉车,一车即完,若沒有则是小竹车往返多次。我家院门口多个台阶,在门囗一部分一部分往里运送,往往都有邻居出动互相帮肋,其乐融融。

大部分时间是在离家近的中新街煤厂买煤,记得一次父亲放假回来用筐装好抬回家中。好在离家不远。我们也去三丰路煤厂买煤,借上小拉车,等候机球一批批出来,买煤的人一个个装完煤离开,我们拉煤到家,相互对视,花脸一个。 在学校我也是与'煤'接触最多的学生。我离学校最近,冬天,班里安排我晚自习后封火,早自习前通好火为同学烤干粮及取暖作准备。我欣然接受,全然不顾煤灰飞扬,弄脏衣服及手脸。偶尔早晨到教室沒有'暖″感,自知不妙,赶紧生火,心中滿是愧疚与不安。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我们!

▲棉纺厂。

有关煤的故事的确可以讲啊讲不完。孙老师说亲自盘的那十二块砖的倒霉扫地凤从来都没用好过。总是半死不活的,要煮饺子煮面需急火催开锅时它奏是不开锅,真不如蜂窝煤好使。就这扫地风却惹过大祸。那天我在这炉子坐开水,我弟坐在旁边的石板台阶上玩。那年他4岁,在穿开裆裤呢。

水开了我去端锅,结果忘了拿块布垫着锅耳朵,一烫没端住,一锅开水全翻地上,正好浸泡了我弟的光屁股,他“嗷”地嚎叫一声蹿起来,疼的原地打转。我惹了祸赶紧给我妈打传呼电话,叫大人回家处理。结果我弟屁股烫出一片大泡,在床上趴了半个月,就此破了相。

▲化纤厂。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的机制煤球还不多见,当时人们烧的就是人工摇出的煤球,那时我家在南城的大安市胡同十号大院往,买煤球要到胡同北的兴华路(我们爱叫旧县街,因为老县衙门在这儿)东头快到南大街口的地方,在路北有个煤店,那时买煤谁家也不多存,看着煤球快烧完了才去叫,当时这煤店存着干煤球,我家一次买一百斤,老板就用柳条框把称好的煤挑送到家去。

感谢太行人家之友的留言,每一次留言我们都会珍惜。都有机会刊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