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材新著四言脉诀篇

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需要迈过两大关,一是脉诊,二是药物苦欲补泻,这是临床断病用药第一要义,不明则不足言医。今天主要公布的是李士材脉法秘诀。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脉诊的重要性,但很多人都是走个过场,包括专家教授,都以问诊和检查为主,对于诊脉,实在是心明者寡,泛泛者多,想通过诊脉而疗疾如神者,真的是寥寥无几。

为什么脉学这么难?全国精通者那么少呢?原因就是在于学习的人,即使临证几十年,期间也有过琢磨感悟,但可能从始至终都没有走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也就很难达到一种至高至深的境界。

学习脉诊,我们业内早有共识,那就是王叔和《脉经》中所记载的“心中了了,指下难明”。隋唐名医许胤宗也表示,“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也就是说,脉象的复杂性,要想真正辨别其中的奥秘,往往并不简单,有时候意思好像明白,但就是无法表示,大有一种“爱在心口难开”的感觉。

宋代名医许叔微这样说到,“脉之理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笔墨载,可以口舌言者,皆迹象也。至于神理,非心领神会,焉能尽其玄微耶?如古人形容一胃气脉也,而曰不浮不沉,此迹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迹象也,可以至数求也。独所谓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非古人秘而不言,虽欲名状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发,跃然于言词之表,以待能者之自从耳。

比如这是一个关于胃气脉的论述,古人讲这种脉的形态描述为“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Oh Maiga!这种表述该怎么去体会?这个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比较好理解,但是接着给你来一个“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此题怎么解?

对于这一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对此也表示词汇量有限,不知该如何表述这个“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干脆笔锋一转,玩个更大的,一句“脉贵有神”就点明其奥义了。“脉贵有神”该怎么解?对此,脉学宗师李士材也表示“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迹象求,言语告也”。因为这种脉象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也没办法用合适的文字来描述,只能将其用一个比较有境界的话语来表达。

又比如形容滑脉,说是替替然如珠之圆转;形容涩脉,说是如雨沾沙;形容紧脉,说如切绳转索;形容散脉,说如杨花散漫;形容任脉,说寸口丸丸。这些都是迹象之外,别有境界的话,一般人很难体会。正因为所述脉象穷于言语,所以大师们才借这些体验过的“高端感觉”以供学者揣摹。

所以对于脉学,要做到跟古人一般境界,就得全靠悟性了,要靠悟性,那也需要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才行。天赋好的用1年,你在临床摸爬滚打10年,只要方向不错,应该也是可以与之比肩的。

这条道路,其实大医李士材已经为我们点明了,在其《医宗必读·脉有不可以言传说》中提到:“盖悟理虽入微之事,然迹象未明,从何处悟入?思境未苦,从何处悟出?必于四言之诀,二十七字之法,诵之极其熟,思之极其苦,夫然后灵明自动,神鬼求通。启元子曰:欲登泰岱,非径奚从?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所以我们只需要沿着李师的教诲和谆谆告诫,去寻找一条通向脉学高巅的路和小船即可,同时这个是后期临床脉学方面明悟和进阶的基础,即:李士材新著四言脉诀。建议各位每天读10遍,用一个月时间烂熟于心比较好。下为原文:

1

脉为血脉,百骸贯通;

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诊人之脉,令仰其掌;

掌后高骨,是名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胞络与心,左寸之应;

惟胆与肝,左关所认。

膀胱及肾,左尺为定;

胸中及肺,右寸昭彰。

胃与脾脉,属在右关;

大肠并肾,右尺班班。

男子之脉,左大为顺;

女人之脉,右大为顺。

男尺恒虚,女尺恒盛;

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属肾,两在关后;

人无二脉,必死不救。

2

脉有七诊,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七法推寻。

又有九候,即浮中沉;

三部各三,合而为名。

每候五十,方合于经;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

左寸之心,浮大而散。

右寸之肺,浮涩而短;

肝在左关,沉而弦长。

肾在左尺,沉石而濡;

右关属脾,脉象和缓;

右尺相火,与心同断。

若夫时令,亦有平脉;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之末,和缓不忒。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

3

凡诊病脉,平旦为准;

虚静凝神,调息细审。

一呼一吸,合为一息;

脉来四至,平和之则。

五至无疴,闰以太息;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

4

迟数既明,浮沉须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

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浮表沉里,迟寒数热。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浮迟表寒,沉迟冷结。

5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

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

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极则散,涣漫不收;

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濡,绵浮水面;

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更有革脉,芤弦合看。

6

沉脉法地,如投水石;

沉极为伏,推筋着骨。

有力为牢,大而弦长;

牢甚则实,愊愊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

细直而软,如蛛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

缓脉和匀,春柳相似。

迟细为涩,往来极滞;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

代亦来缓,止数不乖。

7

数脉属阳,一息六至;

往来流利,滑脉可识。

有力为紧,切绳极似;

数时一止,其名为促;

数如豆粒,动脉无惑。

别有三脉,短长与弦;

不及本位,短脉可原。

过于本位,长脉绵绵;

长而端直,状类弓弦。

8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

脉有相兼,还须细订。

浮脉主表,腑病所居;

有力为风,无力血虚。

浮迟表冷,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

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

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9

沉脉主里,为寒为积;

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

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

沉弱阴亏,沉细虚湿。

沉弦饮痛,沉滑食滞;

沉伏吐利,阴毒积聚。

10

迟脉主藏,阴冷相干;

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

有力实热,无力虚疮;

滑司痰饮,右关主食;

尺为蓄血,寸必吐逆。

涩脉少血,亦主寒湿;

反胃结肠,自汗可测。

弦脉主饮,木侮脾经;

阳弦头痛,阴弦腹疼。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细则气衰,大则病进。

11

浮长风痫,沉短痞塞;

洪为阴伤,紧主寒痛。

缓大风虚,缓细湿痹;

缓涩血伤,缓滑湿痰。

涩小阴虚,弱小阳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

阳动汗出,为痛为惊;

阴动则热,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为革;

男子失精,女子漏血。

阳盛则促,肺痈热毒;

阴盛则结,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

伤寒霍乱,跌打闷绝;

疮疽痛甚,女胎三月。

12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

阴阳顺逆,吉凶可推。

中风之脉,却喜浮迟;

坚大急疾,其凶可知。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

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

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证见阴,命必危殆。

阴证见阳,虽困无害。

劳倦内伤,脾脉虚弱;

汗出脉躁,死证可察。

13

疟脉自弦,弦数则热;

弦迟则寒,代散则绝。

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数,发热则恶。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嗟。

嗽脉多浮,浮濡易治;

沉伏而紧,死期将至。

喘息抬肩,浮滑是顺;

沉涩肢寒,均为逆证。

火热之证,洪数为宜;

微弱无神,根本脱离。

骨蒸发热,脉数为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则数。

14

失血诸证,脉必现芤;

缓小可喜,数大堪忧。

蓄血在中,牢大却宜;

沉涩而微,速愈者稀。

三消之脉,数大者生;

细微短涩,应手堪惊。

小便淋闭,鼻色必黄;

实大可疗,涩小知亡。

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痫宜虚缓,沉小急实。

或但弦急,必死不失。

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速愈,浮大延久。

疝属肝病,脉必弦急;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黄疸湿热,洪数偏宜;

不妨浮大,微涩难医。

15

胀满之脉,浮大洪实;

细而沉微,岐黄无术。

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可生,沉细难愈。

中恶腹胀,紧细乃生;

浮大为何,邪气己深。

鬼祟之脉,左右不齐;

乍大乍小,乍数乍迟。

痈疽未溃,脉宜洪大;

及其己溃,洪大始戒。

肺痈己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

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浮大相逢,气损血失。

肠痈实热,滑数可必;

沉细无根,其死可测。

妇人有子,阴搏阳别;

少阴动甚,其胎已结。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

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

女腹如箕,男腹如斧。

欲产之脉,散而离经;

新产之脉,小缓为应;

实大弦牢,其凶可明。

奇经八脉,不可不察;

直上直下,尺寸俱牢。

中央坚实,冲脉昭昭;

胸中有寒,逆气里急。

疝气攻心,支满溺失。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

中央浮起,督脉可求,

腰背强痛,风痫为忧。

寸口丸丸,紧细实长;

男疝女瘕,任脉可详。

寸左右弹,阳蹻可诀;

尺左右弹,阴蹻可别。

关左右弹,带脉之诀。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

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脉有反关,动在臂后;

别由列缺,不干证候。

经脉病脉,业已昭详;

将绝之形,更当度量。

心绝之脉,如操带钩;

转豆操疾,一日可忧。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

新张弓弦,死在八日。

脾绝雀啄,又同屋漏;

一似水流,还如杯覆。

肺绝为何,如风吹毛;

毛羽中肤,三日而号。

肾绝伊何,发如夺索;

辟辟弹石,四日而作。

命脉将绝,鱼翔虾游;

至如涌泉,莫可挽留。

上面的李士材新编“四诊脉诀”原文,会背了以后,我们再看李士材记载的医案,也就比较好理解了。比如“寸口脉涩而软,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官桂”“左关尺俱沉迟,治以理中汤加吴茱萸。一剂知,十剂起矣。”“吐血咳嗽,两尺如烂棉,两寸大而数,金以火为仇,肺不浮涩,反得洪大,贼脉见矣。”“余诊其脉,右脉虚软,乃知脾、肺气虚,火不生土之候也。”“六脉皆伏,惟气口稍动,此食满胸中,阴阳痞隔,故脉伏而气口独见。”“左关弦大,胸腹痛甚,知为大怒所伤。”“六脉不数,惟左寸涩而细,右关大而软,思虑伤心脾”等。这种医案在《医宗必读》一书中记载很多,读者可自行翻看,多有受益。

(0)

相关推荐

  • 《难经》学习笔记20

    第十三难曰:    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 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色 ...

  • 李士材新着四言脉诀篇

    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需要迈过两大关,一是脉诊,二是药物苦欲补泻,这是临床断病用药第一要义,不明则不足言医.今天主要公布的是李士材脉法秘诀.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脉诊的重要性,但很多人都是走个过场,包括专 ...

  • 新著四言脉诀 人迎口气之说 脉诀不可言传之说 因形气以定

    新著四言脉诀 人迎口气之说 脉诀不可言传之说 因形气以定

  • 转 补正四言脉诀

    补正四言脉诀". 揆之"脉诀",肇始于汉张仲景<平脉法>,但字句以四言为多,参差不齐者亦不少见,须待修剪整齐.宋崔嘉彦畅其义,始著<四言脉诀>.明 ...

  • 【一篇4000字韵文,四言千句无一字相重...

    [一篇4000字韵文,四言千句无一字相重,识尽天下汉字,值得收藏!]<中华字经>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 "快速识字,提前阅读" 课题的科研成果,集识字.组词.习韵 ...

  • ​【一篇4000字韵文,四言千句无一字相重,识尽天下汉字,值得收藏!】

    <中华字经>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 "快速识字,提前阅读" 课题的科研成果,集识字.组词.习韵.正音.学知于一身,包括了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用字2500个(小学 ...

  • 名言警句(哲理篇):四言歌诀 九

    灭火之余,无遗炎矣: 人死之后,无遗魂矣. 意思:火灭了之后,就没有火焰了:人死了以后,就不会有灵魂了.语出<太平御览*礼仪部>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 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意思是:两把刀 ...

  • 名言警句(哲理篇):四言歌诀 八

    往复推移,新故相换. 今日之迹,明复陈矣. 意思是: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新的总是要取代旧的. 今天是新的,明天就是旧的.语出<孙廷尉集*兰亭集后序>. 故,陈 释义:旧. 尊其所闻,则高明 ...

  • 名言警句(哲理篇):四言歌诀 七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早晨丢失掉它,在日暮时还可能得到它. 比喻:有失必有得,在某一方面失掉了,在另一方面又有所收获.语出<后汉书 冯异列传> ...

  • 名言警句(哲理篇):四言歌诀 六

    犬不饮露,蝉不啖肥. 以蝉易犬,蝉死犬饥. 意思是:狗不会喝露水,蝉不会吃肉,把它们的食物互相调换一下,蝉就会死掉,狗也会挨饿. 比喻:不安事物自身的规律办事就会失败.语出(唐)元稹<君莫非&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