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接经”针法介绍
“大接经”针法首见于张壁的《云歧子学医新说》,可惜此书已轶,该针法被收录在罗天益的《卫生宝鉴》中。
具体操作:按照十二经输注的顺序,选取井穴,根据阴证和阳 证,辩证选取起始穴,阴证自少商穴始至大敦穴止,阳证自至阴穴始至少泽穴止。依次针刺,不留针。
临床上对“大接经针法”进行初步的临床观察,疗效肯定。
大接经针法一般针对的是难治性疾病及久病。
《灵枢·小针解篇》说“结虽久,犹可解也;疾虽久,犹可毕也”。 又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告诫我们医者不要轻言放弃。
但是,为什么要取井穴,而且一定要按照十二经输注的顺序,对 于阴证、阳证选用特定的起始穴呢?既往多强调。久病成瘀、久病入络,到底瘀、络在何处,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灵枢》指出“夫四末者,阴阳之会也,此气之大络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针刺治病的机理是“通其血气、调其营卫”, 针调的是营卫,所谓治神,最重要的是守住针下的营卫之气,若四末阴阳之会绝,十二经不得相输,则胃中营气何以布散周身?若经脉中营气匮乏,针刺失去了取效的物质基础,必然不效。
解决的办 法是从四末人手。“通其血气”,使十二经气血相输如环,经脉中营气充盈,针下神来,自然“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对于取井穴的问题,《内经》言:“病在藏者取之井”。有人理解为, 用井穴只治疗脏病,其实不然,腑病和外经病依然可治。这牵扯到对“藏”,“府”二字的理解。“藏”言阴,“府”言阳,只是强调病在阴分,病深而已。
为什么要根据阴证、阳证选取特定始穴。按照十二经输注的顺序进行针刺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 五》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经脉不通,筋骨不营故偏身痿软不 用。在治则上应通其经脉,引胃气以温四肢、营筋骨。手太阴脉起于中焦,先承胃气,与手阳明会于大指次指之端,沿十二经依次流 注。所过之处,经脉充盈,筋骨得养。而阳热之证先取至阴,则是因 为足太阳膀胱经秉承寒水之性,其位至高其性至寒,可以引足太 阳寒水循经脉流注周流全身,则有阳热之处,得寒则平,如此则阴 阳平衡,热不复矣。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抓住关键字J引”。十二经 虽首尾相接,气血流注,如环无端,但各经属性不同,功能殊异,每 经历一次阴阳交会之后性质即有变化,所以在循经取穴时始穴不 同,作用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