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驻港军人的那些事儿

今日头条
我与驻港军人的那些事儿

我珍藏的纪念品

一眨眼,香港回归祖国20年了。20年前,我与同事魏仙耘一起,采访进驻香港的部队中一位常德籍女军人的家人,与那个家庭成员一起分享了那个幸福的时刻。

这位女军人叫高玉霞,是驻港部队为数不多的女校官,而且是中校军衔。1997年6月30日夜,我们来到高玉霞的家——常德市建设西路一建公司老工人高友红家。直到这天,公司邻居才知道高友红师傅的女儿就是驻港军人,实际上,高玉霞自1994年起就抽到驻港部队筹建处去了,她一直对家人严守着机密。直到中-央正式宣布进驻香港,高玉霞才告诉家人,而家人也一直守口如瓶。这天,邻居们将高家挤得水泄不通,大家守着电视,要与高家人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高玉霞出生于1963年的一个冬天,降生时,大雪天突然放晴,朝霞满天,父亲便给她起了“玉霞”这个名字。她姐弟四个,她为老二。进驻香港时34岁,却有了20年军旅生涯!

14岁那年,初中毕业的高玉霞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没有报考高中,而是报考了常德卫校。没料想,广州军区招女卫生兵,部队首长一眼就看中了身高一米六二、能歌善舞、作文比赛得全地区第二名、英语演讲第一名的高玉霞。玉霞就这样“稀里糊涂”进了广州军医学校,成了一名军人。毕业后分配到解放军165医院。后来调入丈夫所在的解放军广州157医院。29岁那年,玉霞还被评为广州军区“十大杰出青年”,《羊城晚报》头版头条对她进行了报道。

让高友红师傅一家更为自豪的是,女儿女婿同时进驻香港!女婿张连云已是少校,夫妻俩是驻港部队中当时唯一的一对校官夫妻。在筹备处工作三年中,高玉霞只在中-央正式宣布驻军香港后才给家里来信,她在信中说,首批驻港军人挑选很严格,要懂英语、粤语,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长相好。

历来重视教育的常德,军人素质高,因此在首批驻港部队中,常德籍军人占了很大比例,全师五个将军,常德就占了两个,如果算上师长刘镇武将军,那便是3个(刘镇武老家南县原也属于常德地区),至于营连排级军官中,常德籍军官更多,高玉霞因此感到格外自豪。

1997年6月30日上午,整装待发的高玉霞给家里打来了电话,她说29日上午,中­­-央军委、广东省政府给驻港部队召开了欢送会,她坐在第三排,问家里人看到没有,弟弟高业庆连说只在电视里看到了姐夫。6月30日这天,高家和邻居们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中,大家一边嗑着瓜籽,看着电视,一边回忆着玉霞小时候有趣的事。高家的人轮流休息,一直守到7月1日早晨五点,在气势如虹的行进队伍中,大家终于看到了英姿飒爽的高玉霞!顿时,欢呼声四起,邻居们也燃放起了鞭炮……

大约半年后,一个身高一米八几的英气勃勃的军人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我一瞧,他的军装便是电视上看到的驻港部队的军装,不禁肃然起敬,当时就想,难怪大街上看不到几个魁梧的常德伢子,原来都被国家挑选走了。

他递上军官证,我才知道他叫周军,驻港部队司令部的一位参谋,小伙子是因为妻子临产请假探亲的,他捎来了驻港部队副政委蔡多文(后为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少将军衔)的一封信和多篇散文稿。

周军告别后,我仔细阅读蔡将军的散文,他不仅一笔钢笔字写得十分漂亮,而且文采飞扬,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对乡亲的深厚情谊。蔡将军至今已出版十来本著作,我愧对他的是,那时的《常德日报》每个月只有半个版至一个版可刊登文艺作品,我秉持公道原则,珍贵的版面尽量刊发草根作者的作品,因此两三年间,只采用了蔡将军五六篇作品……

2000年春,我参与创办《常德晚报》,总编辑率我们几个筹办者前往深圳考察《深圳特区报》和《深圳晚报》,单位一位女同事的老公是驻港部队司令部的秘书,我们因此得以入住驻港部队深圳福田基地军官宿舍。

我们由《解放军报》驻广州军区记者站站长刘记者带领前往基地,在基地门口,两名荷枪实弹的哨兵见到刘记者的军衔,啪地立正给我们一行人敬礼。军官宿舍平时是闲着的,只有军官的家属前来探亲,驻港的军官便来到基地与亲人团聚。我下榻的房间门上贴着航空兵某团团长的名字,宿舍管理员对我说,这间房团长还没有来住过哩。当时,我就觉得有些愧意了。

晚餐时,五六个常德籍军官陪同,看到家乡来的人,他们就像看到了亲人,小伙子一个个特精神,晒得黝黑,我才知道二十七八岁在部队就可当上连长。小伙子们驻港前就进行了数年封闭式训练,没时间恋爱,因此都还是单身,还委托我们在家乡给他们物色对象哩……

香港回归20年了,驻港部队也换了十来批,不知现在挑选驻港军人还有首批那么严格么,我只知道,他们是全军的形象代言人,在香港站着就是一道风景,是一面面盾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