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林 扎堆重阳,高频敬老不可取
时间:2021-07-22 19:32:28
一元肇始,九九归真。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是,每逢“重阳节”的临近,“寂寞”许久的各地大大小小的敬老院、养老机构开始热闹,爱心企业登门慰问,各级政府官员带着各种礼品去和老人们拍照“唠家常”志愿者上门服务,用微笑和爱心为老人们提供理发、剪指甲、表演,服务和陪伴,曾有媒体爆料,有的敬老院老人在重阳节这天,先后被洗了八次脚。
过节敬老,不是形式。无论选择在重阳节,还是其它特殊日子,甚至是“日常”志愿者到敬老院去奉献爱心,都值得点赞。能给敬老院尤其是入院的孤寡老人送去欢乐,让“暮气沉沉”的敬老院充满一丝“朝气”,本身就有益于老人的身体健康。但短时间内频率过高,让入院的老人们为应付忙的身心疲惫,那就是在折腾。敬老应是“天天”,而不是选择性的“过节”。如果说志愿者和爱心企业选择在临近重阳节去慰问,是出于对社会尊老敬老的崇尚,各级政府官员扎堆选择重阳节去敬老院,其作秀的意味就再明显不过了。的确,表面上看,各级领导在重阳节这个特殊日子里去看望慰问老人,带去的是关怀和温暖,但实际上却是另一种“形式主义”。对于入住敬老院尤其是孤寡老人,领导能“常到敬老院走走看看”,即便两手空空来陪聊,也会让老人们倍感热切,心中乐此不疲。
人气短暂,酸楚多多。稍加留意,不难发现,为迎接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的志愿者,老人们会“早已穿着整齐,坐在院内恭候”。这种注重“仪式感”的迎接,一方面着实体现出敬老院迫切希望有人前来探望和重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满满的“酸楚”。他们需要快乐,需要年轻志愿者充满爱心的服务。同时也更希望这样的快乐与爱心服务能够持久一点、再多一些。在很多地方,敬老院毕竟除了重阳节前后有短暂的“人气”,更多时间里,基本处于被社会“冷清遗忘”。
敬老天天,不光重阳。“老吾老而及人之老”,现实中,能够长期在敬老院中生活的老人,大多是无儿无女,相对于儿孙绕膝的居家老人,他们的晚年生活倍感凄凉。因此,富有爱心的年轻志愿者,应当经常去看看,各级政府的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更应当、也有义务在他们面前扮演好“儿女”角色,只有经常去走动走动,跟老人们时常聊一聊,那才是对敬老美德最善意的传承,最务实发扬。
作者《徐州 王世林》
20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