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幼儿园教小学的课了,那孩子们真正该“学”的是什么呢?
7月初,教育部发出了一则“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成功抢到了暑假第一条教育热点。不少吃瓜群众拍手称快,但真正事关其中的宝爸宝妈们还是有点焦虑的,担心的还是那个已经困扰中国几代家长的问题:孩子不会在起跑线上落后了吧?
我们先看看教育部是怎么说的,简单总结一下,就五条:
然而,真正有娃在上幼儿园的爸妈们,却对这样的“减负”不怎么买账:
焦虑一方面来自未来教育中要承受的压力,另一方面恐怕也源于家长自身。当今三十岁左右的家长,自己基本都是一路应试教育走过来的,对于子女教育的要求也难免更标准化。这就使得很多家长平时虽然口口声声吐槽幼儿园“小学化”,但举措真的来了,家长们又不太愿意接收孩子在幼儿园里除了游玩之外“毫无长进”……
在著名的亲子教育网站“家长帮”上,有人总结了这些“长进”的量度标准,船长一看还真是很严格呢:
其实幼儿园“去小学化”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
首先,幼儿园阶段教授过多“小学化”的知识、使用“小学化”的教学方式,都是非常不适合幼儿的成长规律的。剥夺了不少童年的快乐不说,揠苗助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心智发育都不是什么好事。
其次,这也说明幼儿园“小学化”确实成了中国教育体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而且已经被重视了。
不过,“去小学化”、不再把幼儿需要学习的内容量化之后,孩子们都“学”点儿什么呢?真的要在幼儿玩过三年吗?
其实,幼儿阶段真正该“学”的内容,要比网上总结的牛娃们学习的内容要丰富、大气(对,特别是大气)得多呢;只不过这些内容很难用量化、考试的标准来衡量而已。这些内容总的来说就是两个字:习惯。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但可怕的是,在现在的教育压力之下,很多习惯如果不在幼儿时期“学”会,也许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机会教了。
在孩子未来的学生时代,决定这场赛跑名次的,往往不是孩子的智力,更不会是他们在起跑线上多认识几个字,而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放长一点,在人生这场漫长的长跑里,习惯也会是决定我们跑向何方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这三个习惯,才真正是从幼儿阶段开始有心教给他们的。
守时:通往“自律”和“责任感”的习惯
有句话说:守时的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人一定很守时。
对成年人来说,守时代表着自律、有责任心,会让人感觉靠谱。而且,守时也代表一个人的教养。
对一个孩子来说,守时代表着有管理时间的能力,有计划、有责任心地生活。
对幼儿来说,守时的教育,甚至从他们能认清钟表之前,就该开始了。虽然让幼儿在特定的时间专心做一件事是很难的过程,但他们应该感受到“专时专用”是什么意思。
请让孩子在认识时间的同时,也认知“守时”。
整理:通往“秩序”、“规则”和“专注”的习惯
从小就听老师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生时代,船长常觉得这句话太无厘头了,年过三十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如果孩子经常处在乱糟糟的环境中,是很难保持专注的,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这些毛病也会如影随形。
在幼儿时期,如果让孩子发现,整理、打扫这些事情都是由父母代劳,那无疑会让他错过养成整理习惯的最佳时期;要是家长也不在意整洁,那情况就更糟了,因为幼儿是很乐意模仿父母的行为的。
养成好习惯之余,整理还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动手能力,对孩子的空间感也有帮助。
孩子能整理自己的小东西,将来也能梳理知识;能规划好自己的小空间,未来也能规划好人生。
阅读:终身受益的习惯
很遗憾,船长到阅读这段无法保持标题队形了。因为,阅读习惯的好处,实在是多到难以总结啊……
之前也介绍过,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业,阅读的影响力那是相当巨大。
如果放眼一生,孩子在幼儿时期培养爱读书的习惯,未来的回报是难以言说的:
他可能会充满对知识的渴求、对逻辑的认知、对科学得信任,在未来形成更独立的人格,不会轻易陷入困惑和盲从;
他可能会收获良好的审美和教养,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让自己更容易从生活中得到愉悦和满足;
他可能更富有关爱和同理心,因为他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多的事,和更多人的世界,不会经常为偏见和固执所纠结;
他可能不会在人生顺境之中轻易飘飘然,也更有可能在生活的低谷中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坚持的动力。
这种阅读习惯,并不是在幼儿阶段认识上千个汉字能带来的。它可能源于父母在胎教时轻柔的诵读,可能源于他牙牙学语的年纪听到的睡前故事,也可能源于他和爸爸妈妈一起翻看绘本的时光……
所以,如果有一天,幼儿园真的不学那么多“超纲”课程了,其实正好让孩子多点时间,在游玩和模仿中学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啊。如果,人生真的是一场赛跑的话,那在孩子年幼的时期,我们是让他抢跑几步,还是教给他一个更好的起跑姿势呢?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故事飞船APP,陪孩子一起培养爱阅读的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