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无非就是让一个人更像人

01

100年前,蔡元培提出教育目的“养成健全人格”。至今为止,这依然是我听到的心中最满意的教育答案。

纵使每个教育家都有自己关于教育的答案,但这个答案依然是我心中排名第一的答案。独立健全的人格,包含着一个学生独立精神、尊重自己的尊严、保持批判精神、保持怀疑态度。

教育的目的,无非就是让一个人更像人。保持人的尊严、人的天真、人的可爱、人的可敬

但是很可惜,这样的教育理念,在100年后的中国,依然没有实现,未来实现起来,相信也会更加艰难。公立教育有问题,私立教育也有问题。而我们的价值观,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也变得如此趋同、单一、乏味、令人窒息。

读书时候,你打球好可能被人喜欢?你跑步快,可能被人喜欢。你写诗写得好,也可能会被人喜欢?可为什么一到大学毕业,都统统变成你能挣钱才被人喜欢。所有的评价标准在一夜间全部消失,只剩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钱”。

一个社会如果只用“钱”这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人,那这个社会是不是变得很堕落?纵然这个标准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我不完全赞同它的合理性。

一个社会应该有多个评价标准,应该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多个评价体系中,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02

就我读书时期而言,我记得两件小事。这两件小事都很小,但对我的影响颇深。

第一件,是高中时期,当全校上百名老师,都在拼命让学生做题找标准答案时,一位叫吴小军的语文老师,在讲话剧《雷雨》时,竟然破天荒地用三节课,让我们演《雷雨》的话剧,这是多么宝贵的三节课,那可是在高考的牙缝里挤出来的。

那三节课,我们全班55个学生全部参与话剧演出,那节课不会因为学习差,就被排挤,连全班打架最不要命的学生,也拿了一个大棍子参加扮演了恶棍形象。还别说,他们演的真好,一点都不呆,把跟校外流氓拍板砖的劲头全演出来了。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我整个高中唯一的快乐时光。整个高中,什么sin,cosin,什么资产阶级,什么纠正错别字,我什么都记不得了。唯独那三节课,我记得很清楚。那三节课里,伪善的人伪善、善良的人善良、自杀的人自杀、找情人的找情人,分明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

现在,想起那三节课,我依然会感到幸福,这个幸福很绵长,是想起来就会觉得幸福的那种幸福。

后来,那位叫吴小军的老师因为教育方式不对,好像被学校开除了。但在我心里,我很感谢他。

他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人文,人文不是文人,不是酸文假醋,而是在你心里慢慢绽开的一朵花,慢慢舒展的云,是让你一生因为人文而会感到幸福的东西。是一种领略,是一种遇见,是一种在你应该拥有心灵成长的年纪,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内心的震撼。

第二件事,是读大学中文系时。大三学期,那门课,是古代文学中的唐诗宋词。我至今还记得,那是我整个大学逃课最多的一节课,哦,不对,我记错了,真实的状况是,那门课,我压根就只上过一节。

第一节课,老师讲我最喜欢的李白、杜甫,讲的实在令人发指。整整一节课,这位大名鼎鼎的副教授、论文高手,这位应试教育的考试全才,竟然全程都在读教材。

我强忍怒火,在下课还有五分钟前,推开教室后门,扬长而去。尽管我知道这样的行为非常不礼貌,也缺失教养。但和不礼貌相比,让我在她的课堂再多忍受一分钟,这都是对心灵最大的摧残。

从那天起,我再也没上过一节唐诗课。因为多待一秒,那都是对生命的浪费。我可以把生命浪费在毫无价值的无聊上,比如发呆、睡觉、走路、喝酒,但我绝不允许把生命浪费在践踏我喜欢的事情上。

直到现在,我参加的聚会、讲座、会议,很多时候,我都会提前离场,因为那实在是一种对有限生命的无限浪费。我就想不明白,那些领导,把一个如此无聊的政府材料,讲上四五个小时,就压根不会考虑对他人肉体和心理的摧残吗?真是不可思议!

同样的两名老师,前一位老师可能没有后一位老师有地位、有钱,更没有后一位老师的风光无限。前一位老师甚至还在自己的岗位上,苦苦挣扎,与当下的教育方式讨好、妥协、商量,甚至还会被各式各样的生活捶打。

但很显然,前一位老师带给我的是让我一生感动的东西,是让我可以在那个年龄可以喘一口气的人文,是让我可以想起他,就会尊敬的行为。一个学生不会因为他的三节话剧《雷雨》课程,就错失大学。但一个学生会因为他没上三节《雷雨》课程,就错过一次美好的生命感受。

他的课程,也许在当时,没有提供教育该有的答案,但是他的课,却告诉你人文应该拥有的温度和意义。

我时常会想起那个老师,他也许从没想过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他只是尽可能地在自己能力范围,让学生不死读书。但现在想起来,他是多么善良。而后一位老师,可能因为她无趣的讲述,而彻底让本应该喜欢唐诗的学生,一生错过了唐诗、宋词,错过无数个美好的瞬间。

03

我喜欢书,也读了很多的书。到目前为止,我人生全部的价值都来自于读书。在读书这件事之外,我几乎没有做过什么正经事。

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读《安娜卡纳琳娜》时的震撼,依然记得读川端康成时候的压抑,依然记得读莎士比亚时候的冲击。依然记得,读黑格尔哲学时的困境,记得读历史时,对当下的成文的历史怀疑;依然记得读《日瓦戈医生》时,对人的分析,知道人远比想象中的复杂,新闻上把人单一化,这种行为往往都因为缺乏教养。我至今还会记得读《红楼梦》时,给予我巨大的文化安慰。

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美好。

我想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只是理解知识,知识的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我反对知识崇拜。

试问,我们这个社会有知识,无教养的人还少吗?这个世界,很多事都远比知识重要,教养、善良、天真、诚实、勇敢,每一件事都远比知识重要。而且我还知道,当知识掌握在品行不端的人那里,知识很容易变成罪行。

比知识更重要的还有人格,还有人类的好奇心。是让一个学生,无穷无尽地追问这个世界的道理。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的应该是这种追问的精神,而不应该把知识停留在某一个人生阶段的使命。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天马行空的,是应该从地面可以把学生带到星空,是应该让我们知道史前的人类和现在的人类究竟有什么不同,是应该让我们感受文化的魅力,知道《红楼梦》为啥比《水浒传》审美的审美品格高,知道杜甫写的安史之乱,那里不是一场战争,而是整个唐朝人口损失了3000多万的真实悲剧。

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的小思想、小判断。保持批判能力,对固有成见保持怀疑,去做有价值的事,而不只是追求钱。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学生,突破实用主义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去分辨,是把人类走过的路当成自己走过的路,是把短暂的一生,过成几个人生的智慧。

我一直觉得,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少年接受过这样的人文教育,这样的学生人生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这个学生即便长大做任何职业,当他有独立思想、独立思考,这样的学生的未来,家长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为此,我用了两年时间,花了大量的精力,做了一个给学生的读书课。就是想把影响过我的好书,影响过我的智慧,用我的方式讲给更多的学生听。希望能够在这个课程里,实现一些我的教育理念。

我把这个读书课命名为《一生之书,给中国学生的70节读书课》,因为我觉得书是要用一生来读的,15岁读的书,30岁、40岁还可以再读。

这个读书课,我会用类似古代私塾的阅读方式,讲解25本经典好书,讲述的方式也散散漫漫,引经据典,触类旁通来讲。

讲述的内容也很宽广,会从文化审美,讲到历史、哲学,还会讲到人性、社会、时代。

会从古典文学突然走到科技世界,也会从星空突然来到人类的史前社会,会从遥远的美国,突然拉到中国,也会从中国,突然讲到未来一万年。

我的讲述和课堂上老师讲述完全不同。没有什么主旨、大纲,也没有什么归纳定义。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少年时期,给学生种一颗种子,等待以后生根发芽。

这个课程有5大版块,共讲25本书,70节课。

 第一个版块:文化审美版块

这个板块要讲述沈从文的《边城》、沈复的《浮生六记》、汪曾祺的《慢煮生活》、阿城的《三王》、王国维《人间词话》。

让学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捡起中国消失的文脉。因为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用来安顿自己的,也是我们中国人心里的根。

 第二个版块,开阔视野版块

这个版块,会讲述刘慈欣的《三体》、卡夫卡的《城堡》、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塞万提斯《唐吉坷德》。

这个板块,为了让学生增加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因为我们目前是科技时代,探索时代,每个人都应该立足于时代去思考,会把历史和科技还有人性完全串起来。

第三个版块,独立思考版块 

这个版块会讲述鲁迅的《呐喊》、加缪的《鼠疫》、老舍的《茶馆》、勒庞的《乌合之众》,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这个版块,是为了让学生重读历史,颠覆性读历史,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一个学生只要在少年时代,能够保持这样的判断力,保持批判能力,保持对历史的怀疑,这样的学生一生都会十分独立,头脑清醒,质疑权威。

第四个版块,人文通识版块 
这个版块会讲述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凯文凯利《失控》、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费孝通《乡土中国》。
这个版块,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识性才能,既有中国历史,又有人类历史,还有科技时代的思考。
让每个学生重塑历史观,让书串起来读,不傻读,不死读。让学生变成通识型的人,变成既懂历史,又懂科技,既懂人性,又通社会的人。

 第五个版块,人格塑造版块 
将会讲述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佛洛姆的《爱的艺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这个板块,主要培养孩子的人格塑造,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学生,一个有坚毅的性格、高贵品格、内心高贵的学生,我想人生也会越走越宽阔吧。
在课程的设计上,我的课程设计很独特
第一个板块是文化版块,然后是幻想版块,独立思考版块,通识型版块,最后是人格塑造版块。

每一个版块在设计上,都是层层递进,着重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文化是根,是命,是魂啊。幻想是阶梯,思想是我们教育的追求啊,最后才是人格,因为人格是一个人毕生追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