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A278:数卷残书香篆息,园花落尽到荼蘼——读《世界尽头的图书馆》
文/望月听雪
“没有文明的辉煌与喧嚣,留存着大自然最原始风光的南极,可以说是地球最后一片净土。德国导演赫尔佐格,曾拍摄过一部南极的纪录片《世界尽头的奇遇》,他说,渴望自由的人挣脱束缚,那就会一直掉到地球的底部——南极。南极有什么?除了雪山大海,企鹅冰川,南极似乎一无所有,但却又无所不有,浩瀚的大海,清澈的天空,那种最原始最纯粹生命的力量,这里是世界的尽头,真正的诗和远方。”湛蓝和纯白成为主色调,映照在无所遁形的阳光下,璀璨耀眼。“南极是一种孤独感,那个时候觉得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就像另外一个世界。去过之后,突然觉得很多事情不需要那么较真。”地球最后一片净土,敞开着最纯粹的怀抱迎接走入的生物,地老天荒在这里瞬间成为永恒。“世界尽头”,这个充满着无限遐想的名词,与图书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又是怎样一番光景!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来了,那些书令海莲的书架相形见绌。温暖的相知借助娓娓道来的书信,很快就俘获了远隔重洋的海莲和弗兰克。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行配给制。海莲就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而弗兰克并不是不知感恩的人,他开始在英国各地奔波,出入豪宅,为存货不多的书店添置新品,踏破铁鞋,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的旁白。这一天,海莲的信三个月后才接到回音,她被告知:弗兰克于1968年12月22日病逝。海莲马上赶到查令十字街84号。走进即将被拆迁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时,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已经过去了二十年。”这便是“爱书人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故事的结局常常透着凉,谁念西风独自凉。”这个盼望了二十年、迟到了二十年的旅行,却“人去楼空情犹在,只留悠忽空嗟叹”,透过书店里的摆设臆想着曾经有个人在这里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守护一片纯净的天地,为远方的人送去一个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嘘寒问暖。“梧竹因依山尽头。潇潇疏雨后,几分秋。轻凉无数入西楼。凭栏久,满眼动离愁。人如削,身在水边洲。”
“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世界尽头的图书馆,是什么样的?
“碧空如洗,大海湛蓝清澈,海水与天空相接,茫茫一色。一块石板搭成的门阶后,是一段灌木丛生的小坡,小坡的尽头立着一面石墙,而再向墙的外面看去,就是悬崖了。崖边覆盖着灌木的岩脊上生长着一簇簇的海石竹,崖壁陡峭险峻,海浪剧烈翻腾,汹涌地拍击着崖底。在这一小片田野的最高处,有间不大的房子,房子面向大海,背后依稀能看到一条通往城镇的小路。”这里不是图书馆,是“姑奶奶玛吉的老屋”,一间孤零零伫立在悬崖上的小屋,像守着大海与孤帆的灯塔一般,故事从这里拉开序幕,一页页翻开尘封的往事,“丈夫背叛,女儿远走,母女失和。对于图书馆员汉娜·凯西来说,图书馆不是一个社交场所,不是一个互动式遗产展示机构,图书馆是这座小岛孤独和梦想的出口,是她的天堂。芬法兰半岛图书馆的工作就像一个寄托,让内心渴求安宁的汉娜·凯西将全部的心血投入进去。然而有一天,这个天堂要被关闭了。”
“岛上每个人都与书有某种联系,展现各自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有的人读书排遣寂寞,抵御孤独;有的人读书汲取知识,成就自我;有的人在图书馆遇见友谊,邂逅爱情;有的人却要把图书馆关掉,为了开发旅游,攫取经济利益;汉娜·凯西作为图书管理员,早把图书馆当做自己的另一个家,一个精神上的领地,内心安宁的静谧港湾。她生活中的不如意和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都在图书馆的阅读和工作中得到了救赎。”
“再艰难,也要找到你孤独与梦想的出口,找到你心之所属的地方。去过你奇妙的生活,点滴都别浪费。”
“当她再次站到悬崖边上,极目远眺,银色的光带闪耀再绿松色和靛青色的海天之间;海风拂过,她的唇边是海水的咸涩和花朵的香甜。”心之所在,便是这片湛蓝的海、宁静的小屋、还有那一整排的书香满庭芳,“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世人皆失我独得,春风浩浩诗书香。”
“几千年来,文字越过山川和大海的阻隔,承载了人类的无数梦想、愿景和抱负。”“数卷残书香篆息,园花落尽到荼蘼。”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