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是越剧范派宗师范瑞娟老师逝世四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为大家推荐一段珍贵视频,范瑞娟老师亲述越剧唱腔改革。纪念一代宗师,传承和弘扬越剧范派艺术,是所有范派弟子、学生、爱好者的共同心愿!
视频和文字整理:范志兴
范瑞娟老师谈声腔改革
“山伯临终”,44年底,45年初,一直演出,一直在唱。唱到后来呢,大家认为,弦下调的发展趋势,对音乐改革的作用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生病、贫穷的人物角色可唱以外,还可以发展到高亢的C调,也可以发展到G调。因为每个人的音区条件不一样,有的人只能唱C调,C调唱得也很好听;有的唱D调,够高。特别是,我举一个例子:《宝莲灯》里“对月思家”,大家都唱,包括业余的都唱。这弦下腔是喜剧兮兮的:思念啊,想啊……好多人爱唱。喜剧也可以唱。
视频鸣谢:东方大剧院
高亢的、激动的也可以唱。D调声占区要比C调范围大得多,好得多。那么对于男女合演方面呢,特别有意思。他们好多报纸都写啊,D调的弦下腔,对男女合演主要唱段的作用很大。演唱效果比以前更发展了一大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到现在为止,我们报上文章常常讲:“戏剧40年必变!”这是我们老一辈讲下来的。戏剧40年必须要变!我倒是想啊,戏曲不能停留在老一套,对戏剧来讲,“唱、做、念、打”,首当其冲是“唱”。
从我来讲,我从“童生”到后来成长、发展,人家都讲:“范瑞娟的个子不高,嗓子嘎高?!”随着我的长大和嗓子的变化,我开始注意学习其他剧种,买了京剧和评弹的唱片,又买了一只手摇的唱机,一面手摇,一面放唱片,我跟着听和吊嗓子。我有一只在以前买的甑(应是“瓮”,见图) 口小,肚子大,但不高。开始我用土办法吊嗓子:用嘴巴对着瓮口吊嗓子。用瓮吊嗓子的意图有两个:一是怕影响邻居休息,讨嫌;二是试图改变越剧女小生的发声。
京剧的生旦净末丑都有区别,可我们越剧小生与花旦在无线电里声音没有区别。我觉得生、旦的音区应该有区分。这就是我用瓮吊嗓子的第二个意图。我经常是每天花两个小时在瓮口吊嗓子,唱得我全身冒汗,瓮里的热气也冒出来。听听瓮里的共鸣声很好听,我力求嗓音唱得厚一点,浓一点,共鸣声强一点。虽然是个原始的土办法,但是通过听京剧唱片,潜移默化,我也会跟着唱了,唱到后来发现高庆奎的《逍遥津》一句倒板就十几秒,我感到京剧的唱腔高亢,小腔多,拖腔长!我想从他们那里学点来,放在我们越剧里来,放到我的唱腔里来,这也就是我的第三个意图。
逍遥津 杨宝森;高庆奎 - 京剧艺术大师 杨宝森 高庆奎
我一边听,一边唱,一边学,潜移默化,我把蛮有深情的音符“4”、“7”,融汇到了我的唱腔中来。我们在学习京戏中,要避免把越剧学成京剧,一定要是越剧。1949年在市里举办的一个戏剧研究班里,遇到刘厚生同志,他也是研究班的领导人之一。他对我说:“范瑞娟同志,我听你的唱,有点像京剧。”我一吓,怎么让他听出来啦?!可要小心点了,不要像京剧,要像越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