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当年辛弃疾主政鄂州,南宋可能会翻盘!

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北方的金国占领了13年。他从22岁时起就带着一支义军队伍,从北方南归到了南宋的都城临安即今天的杭州。他始终心怀壮志:率兵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朝廷给他的职务,总是远离军队。几度让他带兵,不久又解除他的兵权。

尽管辛弃疾的职务是主管财赋和物资运输,但是他一每到一处任命,立即策马骑行,深入民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特别是在鄂州任转运副使时,亲自到到当时武昌、樊口、鄂城等地巡视军情,结果发现,当时的鄂州周边,官匪勾结,污吏横行,“百姓遮首自言嗷嗷困苦之状。”他上书皇帝,提出要通过整顿吏治,来解除百姓痛苦。

鉴于当时宋金对峙情况,朝廷批复了辛弃疾的报告,但明确新军建好后当时抗金前线部队兴国军辖制,朝廷负责军饷和士兵装备。但是,建新军费用,由地方负责。

有了批复报告后,辛弃疾便在今天鄂州武昌楼临江处,西山退谷下,和樊口大闸附近,依据选定了当年吴王孙权割据时的旧营垒和校场,作为建军营盘。军营所需的20万片瓦来不及烧制,就用钱向鄂州百姓收购,竟然两天全部收足。军营的石材少了,出动狱卒进山采石,多劳者可免罪释放。筹建费用缺额仍然较大,辛弃疾又敢作敢当,取消酒税,改为官府专营卖酒,筹得不少款项。

辛弃疾的做法,虽对建军有利,却给政敌提供了把柄。狱卒采石、官府卖酒,成了他“施恩囚犯”、“聚敛钱财”的“罪状”。皇帝立马下达了停建新军的金牌。

不信邪的辛弃疾,胆大如斗,悄悄藏起金牌,抓紧施工。一个月后,建好了新军营。他又紧急上书皇上,附上新军营的详细开支项目,恭请皇上检视。皇帝解除了疑虑,又批准了新军的建制。

辛弃疾乘势而为,抓紧招募了两千步兵和五百骑兵,取名“鄂州军”。营盘所在地,取名“营盘垴”。在金兵占领北方无法购得北方马匹的状况下,从西北买来500匹良种马,供骑兵训练。还奏请皇帝允许,以后每年从西北选购50匹马,以作补充。

新军组建后,训练和管理纪律异常严格。“鄂州军皆选士,自谓无不一当十者”,“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确实,建立新军,对于习惯每天晨起舞剑的辛弃疾来说,犹如新锻造了一把利剑。他时刻想着的是,持“剑”上阵,收复中原,建立功业!

然而,未等新军出战,公元1179年春天,朝廷来了一纸诏令:调任辛弃疾为江西安抚使。39岁的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这是他在一年内,由江西至朝廷,再由朝廷至湖北、湖南,走马灯式地任职。

离开鄂州临行之前,鄂州好友王友之在鄂州小山亭置酒送别,眼见自己抗金杀敌收拾山河的志向也无法实现,感慨至于辛弃疾在酒席上填写下一首《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看起来,是写一个失恋女人的苦闷和对暮春的惋惜留恋。实际上,作者表达的一种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事的愤懑。通篇的借喻,渲泄着作者对偏安江南朝廷的不满。婉约的词语,掩藏着辛弃疾内心激愤的情感!

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自己抗金杀敌收拾山河的志向也无法实现,只是作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这一次,又是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转运使亦称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财赋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当然不能尽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何况如今是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他知道朝廷实无北上雄心。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尽管如此,辛弃疾抗金杀敌收拾山河的志向从未改变过,因为有过鄂州建新军的经验,到了长沙后在鄂州军的经验基础上,他再次组建了南宋湖南长沙著名的飞虎军。

不过,辛弃疾最终忧愤而死,终年68岁。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