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的五类人,你是哪种?

中医是否可以自学,当然可以自学,以前不少大咖都是自学,我认为最为代表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前中央中医健组组长岳美中,都是自学中医,所以不存在中医是否可以自学问题的。

中医入门低,人人可以学习的。比如某些地方有人专门开一种专方,像是我们村以前就有专门开产后方的;其他病不会看,也只会看一种病,只是套方,算不上真正中医,但是也算是中医一种;虽然中医入门低,学好了也不容易,比如吴鞠通,叶天士这种大医,几百年出一两个。张仲景医圣这种更是上千年出一个,所以学好了,学深了不容易。

所以有必要谈谈中医怎么能学好,其实归纳不过几种人,根据个人性格或者认知有关系。中医自古有不为良相为良医的说法,可见好的中医需要深厚中华文化传统功底。这是第一个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学好,然后根据个人天赋决定是否能学好。

一种人比较平庸,基本自己不会思考,人家说什么信什么,比如他自己百度到什么就是什么,脑子不会思考。他也许不知道百度其实也有人写的,所以有些问题答案并不是最正确,也许里边夹杂作者一些自己想法强加里边了。这些其实就是大多数人们所说的“韭菜”,好听一点就是普通百姓!自古就有真理掌握少数人手中这是正确的,并不是大多数人都会掌握真理。

第二种比前者好点,有自己思维,但是这种比较僵直,自己认为正确九头牛拉不回来。比如很多学习中医,学到扶阳,只是认为扶阳好,学到滋阴,就认为滋阴好。所谓我们现在的各种学派其实就是属于这种思维形势下,人为区分的。

比如现代所谓扶阳,一门子扶阳,其他不去探讨了。都形成歪理邪说了。其不知他们祖师爷郑寿全也会滋阴的。比如《医法圆通》当中提到治牙痛其中一段说道:因阴虚而火邪为病者,其人定多心烦饮冷,便赤等情。法宜养阴,如六味地黄汤、鸡子黄连汤、导赤散之类。

而火神发源于仲景,仲景《伤寒论》还分三阴三阳,并不是一味扶阳。所以任何一门学问,钻牛角都是不对的。

第三种人,有自己思考,可以很好圆通各种理论,可以融会贯通;比如张锡纯,汇通中西代表,比如施今墨也走中西医结合;再比如蒲辅周岳美中老等,融伤寒温病为一炉,终成一代名医,被人称颂!这就是他们并不钻牛角,而是深入学习,结合伤寒温病特点,临床处方治病自成一路这种已经比较少见,属于名医了。解放前还不少名医,建国后中医受到打压,因此中医学术在西医学术冲击下,很多已经有名无实,大都是滥竽充数了!

第四种人,学习中医如于得水,各种理论一点就通;博学多才;而且经过学习多有阐发,小年龄时候就能展示出超人的智慧或者惊人的天赋。比如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在十七岁时候就曾经展示出超人的能力。

话说一天他在药铺,有人去厕所后突然晕倒,吓坏周围人,有管事的赶紧找医生。医生诊断说痧证,需要芳香开窍治疗。这时候王孟英过来了,号脉,查看说不能用芳香开窍药,这是厥证,就是昏厥,不是温病当中热入心包证;要用温药治疗。王孟英这样一说那个医生也不敢决定了,说你会治,你治吧。王孟英说如厕后厥脱跟脾胃关系,用药来不及了。他就把自己佩姜拿出来让人捣碎,加热冲服,果然佩姜汁进去,病人就醒了。这个佩姜就是自己妹妹给他的,平时佩戴,暖脾胃,所以叫佩姜。

这个故事根据王孟英医案记载编写的,当时记载是甲申年,清道光四年,1824年,王孟英十七岁。

那么以上医案可以看出王孟英当时水平已经很高了,比现代专家教授也要好,这就是天赋,加勤奋结果,不是后天可以拟补的。所以王孟英被称为清代四大名医,叶雪吴王占一家不是浪得虚名!

第五种,属于天赋极高,百年不遇绝顶聪明一类人,就像张仲景,孙思邈等千古名医,在一方面做出的高度无人能及!再比如军事上如孙膑,诸葛孔明的那种,领导方面如毛主席等,所谓前无故人后无来者,几百年出一个或者上千年出一个。

正如主席所做诗词那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种气度,这种豪气,这种诗词绝无仅有,或者少有匹敌的诗词!

interbar/pages/topic?id=197349&type=2

介绍我另一个公众号已经开通,专门介绍伤寒温病方剂医案为主的,单纯伤寒温病经典公众号,所以喜欢的同学动动发财金手指点击下边链接关注,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