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呱啦, 勾扯, 一老本等
呱啦
方言读音:guā la
简明释义:孩子学说话。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词。旧时颍淮人的日常语境中,它不仅一词两用,而且就感情色彩而言,正相反。
咿呀学语的孩子,最逗人。两只清澈的眼睛,直忽闪;那小嘴儿,跟着大人说话的腔调,发出或单音,或双音,但很多都是走调。而且大人越逗他,他越能说。有时候,他一个人独处,也做着自言自语的“巩固练习”,反反复复,兴致不减。是之谓“呱啦”话。那可掬的憨态,恰如小精灵一般,惹人心生怜爱。
也有时候,大人也会成为“呱啦”的主角。或许因为情绪不佳,或许因为某件事不顺心,他会一个人“呱啦”来,“呱啦”去,无休无止。这样的“呱啦”,听的人免不了心生厌烦,忍不住呵斥他,让他闭嘴。
喜欢“呱啦”话的幼儿,往往先声夺人,早早就学会了说话。那“呱啦”,是他学着说话的起点。大人的“呱啦”,人们俗称“碎嘴子”,往往越“呱啦”越多,扯得越远,甚至会在邻里之间、家人之间,生出事端。
同样都是“呱啦”,但“呱啦”的效果后果,竟如此不同。小人精儿的“呱啦”,惹人笑;“碎嘴子”无休止的“呱啦”,惹人烦。这从一个侧面,诠释了颍淮人驾驭语言的功夫。
勾扯
方言读音:gǒu che
简明释义:补偿式的让步。
还是春天的时候吧。那天早上,我到菜市场买菜。在一个摊点上,我花了二十二块五。临付账的时候,摊主说,你也没跟我讲价,我给你勾扯一下,二块五不要了。
听出来了吧。于我而言,“勾扯”有点补偿、安慰的意思;于那摊主,则是某种程度的让步。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我没跟他斤斤计较地讲价,算账也没跟他“抠葫芦算籽”。
颍淮人的日常语境中,“勾扯”不仅是买卖双方的安慰与让步。很多事情,特别是在一些棘手事情、纠纷的处理上,都能若隐若现地见到“勾扯”的影子。就连父母批评孩子,都能用得上“勾扯”。难听的话说重了,说些肯定的话,或许就可以“勾扯”回来。
有时候,某些纠纷僵持到一定程度,还需要“第三方”从中周旋,“勾扯”一番。这个中立的“第三方”的作为,就是“拉钩”,“拉场”,“打圆乎”。而这个过程,恐怕就是反复“勾扯”的过程。
方言俗语的乡音,承载着的是一个地方的乡土乡俗。它是这个地方的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很多方言,在那熟悉的人口中,能非常灵活地运用,张口就来。但真要解释起来,却颇费周章。比如颍淮人说的这个“勾扯”。我只能说,它“勾”着的,是脸面,是人情;它“扯”着的,是厚道,是朴实。它始终跟淳朴的颍淮大地,一脉相连,“勾勾扯扯”。
一老本等
方言读音:yī láo bén déng
简明释义:为人不耍滑不藏奸,做事一步一个脚印。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是清代书画大师郑板桥的名言。
老辈的颍淮人,在对年轻后生的评价中,常常会说到这样一个词,“一老本等”。它是长辈对晚辈做事风格、个人品质的较高评价,也是对郑板桥那句名言的精炼概括。
根本上说,“一老本等”是做人老实、做事踏实的同义语。颍淮人看来,凡是老老实实,闷头苦干的人,都可以贴上“一老本等”的标签。这样的人,为人处事,不耍滑,不藏奸,更不会占人家便宜;一步一个脚印,“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他家里的一分一厘,都是自己口里省、肚里挪来的,都是摔八瓣的汗珠子换来的。
也许“一老本等”,跟人们常说的“老实巴交”有交集。但它比“老实巴交”,在老辈颍淮人心目中的分量,更重一些。它强调的,可能偏重于实干。如果说,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那么一张笑脸,也一定不如一件实事。
其实,“一老本等”又何尝不是一代代颍淮人实干品质的真实写照。他们扎根于这片沃土,“一老本等”地耕耘,世代相袭,繁衍生息,创造了“一老本等”的颍淮文明。